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初中音乐教学设计策略
【作者】 张立英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激活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就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实现音乐课堂的魅力,让他们身心愉悦,健康成长,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初中音乐并不是升学考试的学科,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教学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音乐课在他们的眼中是副科,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音乐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呢?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音乐教学设计策略,望能抛砖引玉。
一、教学设计要注重激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
诺贝尔奖得者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真正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的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例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做法,将其改为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用美丽的画面让学生看,用动听的歌声让学生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要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努力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二、教学设计要重视音乐教学传授的方法与技巧
现代学生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在演唱方法和形式上急于模仿演唱者,但并不能真正领会到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这已经成为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在“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中做了一些尝试。课前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手Vitas的歌唱录像,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分析歌手的演唱有没有方法,高音的演唱有没有技巧。通过录像和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入“世界音乐”歌唱篇这一章节的教学。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歌手的演唱有方法和技巧,同时在话筒的使用上也有变化。通过欣赏与提问这个环节更容易进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中并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演唱也是有方法的。任何一位歌手演唱时都会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并通过口形的变化和气息的支持形成不同音色,在不同的音区也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喜欢唱歌的学生是大多数,很多学校每年也有歌唱比赛。其实要求每个班都唱到专业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这种合唱活动能够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有助于身心健康。但是和谐的声音最终还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先让学生对歌唱方法技巧产生兴趣,而不是局限于对通俗歌曲的模仿。
三、教学设计要能起到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众所周知:音乐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集唱歌、舞蹈、器乐、欣赏、表演以及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我在教学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特别注重视唱教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利用各种电教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学生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和老师的讲解,能领悟《黄河大合唱》的宏伟气势,能感受《二泉映月》的悲愤情怀,能与《牧童短笛》同乐。健康优美的音乐会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在审美过程中辩伪存真,扬善弃恶,促进审美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形成。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学生直接表现,但由于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如果让他们完整演唱一首歌,比较困难,经常跑调。对这些特殊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可以多让几个学生一起唱,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就会被激发起来,并能站在台上高歌一曲。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教学设计中充分展现音乐魅力渗透审美观念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初中生热情好动爱表现,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迫切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音乐课堂中可以运用初中生感兴趣的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来对音乐有再认识,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终究要涉及到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初中音乐并不是升学考试的学科,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教学也是极为重要的。随着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音乐课在他们的眼中是副科,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音乐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呢?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音乐教学设计策略,望能抛砖引玉。
一、教学设计要注重激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
诺贝尔奖得者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真正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的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例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做法,将其改为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用美丽的画面让学生看,用动听的歌声让学生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要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努力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二、教学设计要重视音乐教学传授的方法与技巧
现代学生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在演唱方法和形式上急于模仿演唱者,但并不能真正领会到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这已经成为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在“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中做了一些尝试。课前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手Vitas的歌唱录像,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分析歌手的演唱有没有方法,高音的演唱有没有技巧。通过录像和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导入“世界音乐”歌唱篇这一章节的教学。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歌手的演唱有方法和技巧,同时在话筒的使用上也有变化。通过欣赏与提问这个环节更容易进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中并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演唱也是有方法的。任何一位歌手演唱时都会采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并通过口形的变化和气息的支持形成不同音色,在不同的音区也运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喜欢唱歌的学生是大多数,很多学校每年也有歌唱比赛。其实要求每个班都唱到专业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这种合唱活动能够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有助于身心健康。但是和谐的声音最终还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先让学生对歌唱方法技巧产生兴趣,而不是局限于对通俗歌曲的模仿。
三、教学设计要能起到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众所周知:音乐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集唱歌、舞蹈、器乐、欣赏、表演以及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我在教学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特别注重视唱教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利用各种电教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学生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和老师的讲解,能领悟《黄河大合唱》的宏伟气势,能感受《二泉映月》的悲愤情怀,能与《牧童短笛》同乐。健康优美的音乐会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在审美过程中辩伪存真,扬善弃恶,促进审美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形成。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学生直接表现,但由于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如果让他们完整演唱一首歌,比较困难,经常跑调。对这些特殊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可以多让几个学生一起唱,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就会被激发起来,并能站在台上高歌一曲。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教学设计中充分展现音乐魅力渗透审美观念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初中生热情好动爱表现,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迫切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音乐课堂中可以运用初中生感兴趣的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来对音乐有再认识,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终究要涉及到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进而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