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感恩教育的强烈呼唤
【作者】 黄英奇
【机构】 黑龙江省大庆市北湖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背影》的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我引入了对学生的询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学生们有的说知道,大部分学生说不知道,不知道的学生没有一丝愧疚之情。每年你的父母亲给你过生日吗?学生们都兴高采烈地述说着过生日的喜悦。我目视着学生们,心中感慨万分……
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这种爱可能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一杯热牛奶,也许是回家时热腾腾的米饭,也许是一种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鼓励的眼神……我们要感到父母的挚爱,我们更要回报父母亲的恩情!
面对现代孩子失少感恩情结,其原因大可追寻。
首先是家庭原因,从孩子出生到十二三岁,父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是子女成为何种人的重要因素。父母毫无原则地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自性很差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曾经孩子想干活时,家长以好好学习为理由,不让他(她)干,家长急功近利,重学习成绩,轻品德,忽视品德教育、感恩教育;这样就造就出不懂感恩、自私自利、重享受薄情意的孩子。
其次是社会原因,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大部分都是以经济利益为表现形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教育。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从总体上摆脱了贫困状态,物质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但由贫穷所形成的“后遗症”却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潜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况且,我们并没有彻底摆脱贫穷,有一大部分人,特别是农民还在为温饱而努力,更有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大量分配不公,本质上,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为争取更丰富资源而竞争的社会,很难产生感恩心态。
针对上述孩子感恩教育的缺失,对于教育而言,应该有的放矢地并进行循序渐进地拯救。
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不是生来就有的,托尔斯泰曾经说,孩子自出生到5岁的这段年龄期内,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这个话很有意义,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孩子在5岁前家庭教育的意义。对于孩子而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家长,也应该成立一个家长学校,从孩子出生一开始,就要接受正规的“家教”教育。建议我们国家把成立家长教育学校推到日程来!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例:某中学有一名学生,上课时玩手机被老师发现没收了,通知家长来校领取,这位家长不但没领取,反而给孩子买了价钱更贵的手机……这位家长不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认为老师看不上自己家的孩子,还错误地认为老师没收是占为已有了!所谓言传身教,父母这样,孩子是什么样呢?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感激之情。
学校教育是续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做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都要对孩子加以关心与引导,但并不是班主任充当“父母”的角色,事事亲为,而是让学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干得好教师恰当鼓励,让学生明白“有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就是在语文知识的范围及延伸下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感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
苏教版八上《我的母亲邹韬奋》教学案例: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奉献”和“牺牲”是母爱的丰富内涵中最动情和闪光的部分,因此,从孟郊的《游子吟》到冰心的《母亲》,母爱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作品——《我的母亲》,感受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挚爱亲情。
“人间至爱是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你做过什么?正在为你做些什么?你可曾感觉到那份至诚至爱?你可曾想过回报父母?你可曾想过,当父母老去时,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请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取2—3件典型事例来表现父母……
在全校上下开展感恩活动,比如对于班级而言,教室清洁是值日生辛苦劳动的成果,同学要对值日生的辛苦感恩,保持室内卫生,不乱扔垃圾;老师虽然生病了,但课她还是要上的,学生多多关心老师,对老师的辛勤工作与认真负责表示感恩;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帮助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让整个班级变成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开展以感恩为话题的主题班会等。
对于家庭而言,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比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给父母倒茶、给父母洗脚等,让感恩从小事做起。
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这种爱可能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一杯热牛奶,也许是回家时热腾腾的米饭,也许是一种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鼓励的眼神……我们要感到父母的挚爱,我们更要回报父母亲的恩情!
面对现代孩子失少感恩情结,其原因大可追寻。
首先是家庭原因,从孩子出生到十二三岁,父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是子女成为何种人的重要因素。父母毫无原则地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自性很差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曾经孩子想干活时,家长以好好学习为理由,不让他(她)干,家长急功近利,重学习成绩,轻品德,忽视品德教育、感恩教育;这样就造就出不懂感恩、自私自利、重享受薄情意的孩子。
其次是社会原因,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电视、电脑、网络等媒体,大部分都是以经济利益为表现形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教育。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从总体上摆脱了贫困状态,物质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但由贫穷所形成的“后遗症”却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潜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况且,我们并没有彻底摆脱贫穷,有一大部分人,特别是农民还在为温饱而努力,更有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大量分配不公,本质上,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为争取更丰富资源而竞争的社会,很难产生感恩心态。
针对上述孩子感恩教育的缺失,对于教育而言,应该有的放矢地并进行循序渐进地拯救。
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不是生来就有的,托尔斯泰曾经说,孩子自出生到5岁的这段年龄期内,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这个话很有意义,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孩子在5岁前家庭教育的意义。对于孩子而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家长,也应该成立一个家长学校,从孩子出生一开始,就要接受正规的“家教”教育。建议我们国家把成立家长教育学校推到日程来!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例:某中学有一名学生,上课时玩手机被老师发现没收了,通知家长来校领取,这位家长不但没领取,反而给孩子买了价钱更贵的手机……这位家长不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认为老师看不上自己家的孩子,还错误地认为老师没收是占为已有了!所谓言传身教,父母这样,孩子是什么样呢?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感激之情。
学校教育是续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做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都要对孩子加以关心与引导,但并不是班主任充当“父母”的角色,事事亲为,而是让学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干得好教师恰当鼓励,让学生明白“有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就是在语文知识的范围及延伸下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感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
苏教版八上《我的母亲邹韬奋》教学案例: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奉献”和“牺牲”是母爱的丰富内涵中最动情和闪光的部分,因此,从孟郊的《游子吟》到冰心的《母亲》,母爱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作品——《我的母亲》,感受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挚爱亲情。
“人间至爱是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你做过什么?正在为你做些什么?你可曾感觉到那份至诚至爱?你可曾想过回报父母?你可曾想过,当父母老去时,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请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取2—3件典型事例来表现父母……
在全校上下开展感恩活动,比如对于班级而言,教室清洁是值日生辛苦劳动的成果,同学要对值日生的辛苦感恩,保持室内卫生,不乱扔垃圾;老师虽然生病了,但课她还是要上的,学生多多关心老师,对老师的辛勤工作与认真负责表示感恩;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帮助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让整个班级变成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开展以感恩为话题的主题班会等。
对于家庭而言,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比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给父母倒茶、给父母洗脚等,让感恩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