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生活化——数学教学的风景线

【作者】 卓玛央宗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青都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
  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例如: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内容。我是这样引入的,学生们喜不喜欢礼物?当你收到一份礼物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观察到这礼物盒的包装非常的漂亮。假如今天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生日想要买一份礼物(长方体盒)你能不能帮忙包装的漂漂亮亮的呢?你是怎么做到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谁都想帮这个忙,学生开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回忆不难发现原来包装这份礼物其实就是求长方体盒各个面的面积之和。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和。还可以发现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面积相等。因此,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长×宽+长×高+宽×高)×2 由于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不仅学的主动,而且学得轻松。
  2.重组和挖掘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了改组,没有直接呈现题目,而是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星期天,晶晶和妈妈去华信超市购物,看中了一个玩具(单价64元),一件衣服(单价136元),开好发票后到收银台付款,妈妈身边带了680元钱。她会怎么付钱?还剩多少钱?怎样解答?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使学生跃跃欲试,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教学时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之间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一年级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可这样设计:“新学期开学了,大家走进校园,你会看到校门口两旁摆放着许多盆花,你知道每边有多少盆花吗?两旁一共有多少盆花吗?”“今天大家是刚来学校的,大家互不认识,你知道我们班的每组各有几个同学吗?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吗?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吗?全校又共有多少人吗?我想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暂时还不知道,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从中了解到会计算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有信心学好它吗?” 
  3.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养成日常生活“数学化”的习惯。首先,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动的现实中去。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其次,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学习问题,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4.研究生活素材,在生活中“找”数学。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收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
  例如,在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前,学生兴高采烈地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魔方、牙膏盒、火柴盒、饼干盒等。学生积极地汇报着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会,有的学生谈到了:制作长方体时要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要同样大;正方体的6个面要一样等。在整个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接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学生便可抽象出他们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要靠教师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让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生活化真正成为数学教学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