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孩子,你真的不怕蚊子咬吗?

【作者】 张晓军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案例
  材料1、新学期开学,清除学校的杂草,学生们身上被蚊子咬起了大红疙瘩,叫苦连天。有位班主任老师在作总结时,充分肯定了大家“不怕蚊子咬”的精神。
  材料2、一位定居澳洲的老人讲了一个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校方请消防员来学校作“紧急避险,保护生命”的报告。主持人问学生“当你发现火已着起来了怎么办?”当地的孩子,包括亚裔孩子的回答几乎一致——“保命要紧,有条件的赶紧报告家长或当地消防队。”中国去的孩子此时可威风了:“要先抢救国家财产,其次,保护其他同学的安全!”“我们要学习英雄,勇往直前,抗击火灾!”
  材料3、每年3月5日,学校都大张旗鼓地组织各种学雷锋活动,形式上轰轰烈烈,同学们却边干边开玩笑:“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材料4、在我们生活中,任何事物只要沾了“公”字的边,就非倒霉不可: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财产……“公共”似乎成为任意破坏、肆意糟蹋的同义语。
  材料5、在一个生产劳动技能选拔赛现场,赛场四周的孩子们整齐地坐在椅子上,几乎看不见赛场上的选手,更看不清比赛的一招一式。比赛结束后,笔者采访:“今天的比赛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为什么?”“因为生产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然后大谈特谈劳动的意义,而没有一个学生说实话:“两个小时啥也看不见,没意思!”
  二、案例分析
  所有心存良知的教育同仁,均觉得这种现象不正常,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即育人,育人最重要的是育德。我们目前的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现实是:教育不能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大人教孩子说话,我教你什么你就说什么”,而不考虑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要说什么,“而强行移植的那些话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能说的出来,甚至可能说的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皇帝的新装》中的骗子、皇帝、大臣、官员、百姓,为了某种目的,自欺欺人,以讹传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统一答案,统一认识、统一理解,只要知识,不重情感,只要共性,不重个性,只管眼前,不顾未来。以“皇帝”的权威或是骗子的心态向学生生硬地灌输脱离其心理和认识实际的结论,窒息孩子们天真的声音,扼制他们创造性的发展。这种教育会批量制造出盲目从众、泯灭个性、平庸猥琐、圆滑世故、缺乏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的小骗子、小皇帝、小大臣、小官员和小百姓。我们必须承认,孩子资质本来是好的,后天的教育使然,这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吗?孩子们十分清楚被蚊子咬的滋味不好受,但又不得不接受“挨咬光荣”的表扬。
  另外,我们往往用“别人也都这么做”、“过河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安慰自己,然而,流行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的1000多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哥白尼在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才逐渐被淘汰。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举了一个“分苹果”的例子:
  甲乙二人分苹果,甲抢先拿了大的。
  乙不高兴,说“你怎么这么自私?”
  甲反问:“你先拿,你拿哪个?”
  乙说:“我先拿小的。”
  甲说:“如此说来,我的拿法完全符合你的意愿。”
  本着这个故事,茅于轼先生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句话,他说:“这个要求包含着逻辑上的矛盾,不可能成为真正得以实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多么可怕!我们一直用这个要求学生,视它为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的最高标准,原来也不过是机械地将前人抛来的气球又扔给了孩子们而已。多年来,我们被它绚丽多彩的外表所吸引,根本没去思考它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至于它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原因探究
  日常工作华而不实,导致德育工作丧失了可信度。教育者总习惯于在远离受教育者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说教,这必然会使德育步入歧途。美国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萨达特说:“我们让七年级以上的孩子每天都来问老师,你今天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到什么时候才有用?”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势,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起码也该扪心自问:“我教给学生的这一些,他们乐于接受吗?”孩子的思想已经实际地铺在了地上,我们德育的工作仍然浮在高高的天空,二者接触都难,要想产生共鸣,谈何容易。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还说:“履行道德义务不是为了虚无飘渺的目的去当苦行僧,如果一种道德将使一切的人受损,这将不成其为道德,恰是反道德的。”在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形成了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精神,这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当今世界,特别是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接近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如果仅仅依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愚公移山”等精神,是无法实现民族复兴的。我们的德育缺少的就是求实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时至今日,孩子们依然不愿说:“蚊咬不好”、“看不到比赛没意思”的真心话,实在与我们错误的引导和评价有直接联系,是我们把天真的孩子领进了认知的沼泽地。
  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德育工作丧失了时(下转第73页)(上接第100页)效性。在德育目标的定位上,往往存在两种失误:一是失之于高,高不可攀,脱离实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小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尽管是美好的,但对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毕竟遥远了一些,高深了一些,严肃了一些。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不能准确把握德育的时效性,造成了大话、空话乃至假话满天下的坏风气。谁都懂得“假大空”式的说教不是德育,但又不能不讲,不能不说,不能不做。二是失之于俗,俗不可耐,过于现实。我们反对“假大空”式的德育,但也绝不赞成过于现实的德育,比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德育本质上是追求崇高,就是为了实现人不断脱俗,不断升华,那种以满足一己之欲为导向的德育,同样是堕落的德育。
  四、结论
  被称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曾经感慨:“中国文化之最大的偏失,就是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学生德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能不能真正尊重孩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明白了这一点,学校德育的效果会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