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习作与生活相拥——浅谈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

【作者】 唐艳敏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甘江镇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习作应与生活相拥,割裂任何一方都是不可以的。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习作。习作反映了生活的现象,生活的本质,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是通过文章(习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见二者缺一不可。
  前不久,在《文摘周刊》上看到一篇“民国版”的小学生《春游记》,里面有这样一段精彩描写:“……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记之。”寥寥数笔,优雅而生动。如果这样的题目给现在的小学生,普遍是这样写的: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来到了某某公园春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在太阳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某某公园。今天真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啊!
  前后对比,我们看出前者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童趣、童语无处不在,读罢让人汗颜。而后者内容平淡无味,单调,这样的文章有悖于我们的生活。
  只有生活充实了,体验丰富了,情感细腻了,眼光敏锐了,思想深刻了,习作才会自然地展现出活力、个性和风采。为此,我们就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双手拥抱生活,把孩子们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与生活零距离接触,让他们以活泼、开朗、热情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经验,从生活中丰富阅历,从生活中体验乐趣。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他们搜集到的信息的丰富多彩,决定了习作内容的丰富性。
  一、引导学生亲密接触小动物,积累习作素材。
  记得有一次,我在指导习作“写写小动物”时,事先将作文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习作前就明白要去做什么。有了明确的目的,就要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与生活相拥。搜集材料时,有的学生去了市场,观察鱼儿、乌龟;有的则在自家的院落里观察鸡、鸭、鹅、兔……他们去了解了这些小动物的外形、嬉戏、进食、睡觉、脾气、本领等,条件好的同学还借助于网络,搜集了各种动物的趣事。在观察和搜集的过程中,孩子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而这些工作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更有老师让学生把他们的小动物直接带进了课堂,“实物真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活生生的小动物,耳边听到的是真真切切的童语……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我校有一位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出了一道有关“水”的作文题,话刚落,教室里一片哗然,许多学生都在议论该“怎么写”。而这位老师不紧不慢,到水池边打了半盆清水放在讲桌上,要求是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细细观察这半盆清水。同学们观察完毕,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答:“我看到了我们的笑脸,想到了有水真好!”有的说:“我看到水灾枯竭,最后什么也没有了。”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黄河之水,孕育生命的摇篮。”还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了盆中的水变成了最后一滴水,那是我们人类的眼泪……孩子们的回答让老师一阵惊喜,原来他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生活的丰富造就了他们丰富的习作素材,也难怪孩子们从一出生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活中哪一种生命离得开水呢?更何况我们人类。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挖掘他们的灵气,撬开他们的心智,拓宽他们想象的空间。前不久,在指导学生习作《家乡巨变》时,我带孩子们走进了“无公害蔬菜基地”,走进了“碧云山公园”,走进了“农家乐”,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参与了活动,体验了生活,手中的材料丰富了,随之习作的内容也就丰富了…… 
  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学生就不怕“写什么了”,内容也就随处摄取了。试想:一个成天在襁褓中的婴儿能知自由行走的快乐吗?一朵在温室中的花朵能体验到风雨洗礼后的快乐吗?一只锁在笼中的鸟儿能感知蓝天白云下畅游的自由吗?不能!因此,我们就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与生活相拥。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万卷书”,生活本身就是一摞素材,它会让我们的学生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不会让学生的习作无内容可写,或盯着天花板空想,或咬着笔杆瞎想,更不会在作文格子上乱写一通了。
  如果习作与生活割裂开了,那我们的习作从何下笔呢?我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又以何种形式体现呢?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孩子们“用心”走进生活,拥抱生活,让孩子们的习作与生活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