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作者】 张科玲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针对新课改理念,根据数学自身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须做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动心;动手;动口;动情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动心”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校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我们通常借助于直观形象、讲故事、做游戏等一系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努力的创设“冲突”与“问题”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提问:“你能举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当学生举出的数是一个多位数时,如“123”,教师则说:“其实能被3整除的数很多,很好举,你们看像123、132、213、231、312、321等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学生顿时感到惊讶,纷纷质疑说:“老师您为什么看到123能被3整除,马上就知道132、213、231、312、321也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吗?是否也像2、5那样根据个位来判断呢?······这样,学生不但情绪高涨,而且诱发学生进入一个发现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情境,思维进入了欲罢不能的状态。
二、组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可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学时,适时、适度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特别是当学生在解决和实践活动中思维受阻时,如果适当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就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境地。
例如,在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大正方体木块锯成27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表面积会比原来增加几倍?这道题,仅凭动脑去想,空间观念稍差的学生很难求出答案。我让学生用橡皮泥动手切一切,提醒他们注意每次切后表面积的变化,他们很快发现,每切一刀都会增加跟原正方体同样大小的两个面,而切出27个小正方体要切6刀,一共就多12个面,可见,增加的表面积是原来的2倍。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发展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是很有好处的。
三、重视发展语言,让学生“动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窗口。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表“见解”的机会,使他们有话好说,有话敢说;课上教师切忌将话说透,而应适当“留白”巧妙的设疑激思,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引导,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多角度的说一说、议一议、甚至辩一辩,使他们有话会说,有话说。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适时的让他们畅所欲言,可以有效地激活他们的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生产一批机床,原计划每天生产50台,25天完成任务。如果要求提前5天完成,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多数同学列示为【50x25÷(25-5)-50】÷50=25%,可有位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25-5)-1/25】÷1/25=25%,在我的鼓励下他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先求出现在的工作效率,再求出原来的工作效率,用他们的差除以原来的工效。”我当时给予了表扬。没想到又有学生站起来发言:“也可以用比例知识解,原计划时间与实际时间的比为25:(25-5)=5:4,所以,原来工效与实际工效的比为4:5,工效提高了(5-4)÷4=25%。”“动口”的内容既可以是自己的观点和回答的问题,也可以是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多给予鼓励,多提供机会,多指点方法,让学生从质疑问难开始,逐渐学会提出问题和思想。
四、唤起爱学情感,让学生“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在于使学生产生上进心……”“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而争于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我们应使学生始终在情感的支持下学习,使他们由“想学”到“要学”到“乐学”,进而深化“一定要学好”,并相信自己“一定会学好”。我认为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可以调动起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而建立这种氛围首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须认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允许并鼓励学生超过自己。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的优化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动心;动手;动口;动情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动心”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校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我们通常借助于直观形象、讲故事、做游戏等一系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努力的创设“冲突”与“问题”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提问:“你能举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当学生举出的数是一个多位数时,如“123”,教师则说:“其实能被3整除的数很多,很好举,你们看像123、132、213、231、312、321等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学生顿时感到惊讶,纷纷质疑说:“老师您为什么看到123能被3整除,马上就知道132、213、231、312、321也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吗?是否也像2、5那样根据个位来判断呢?······这样,学生不但情绪高涨,而且诱发学生进入一个发现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情境,思维进入了欲罢不能的状态。
二、组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可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学时,适时、适度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特别是当学生在解决和实践活动中思维受阻时,如果适当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就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境地。
例如,在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大正方体木块锯成27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表面积会比原来增加几倍?这道题,仅凭动脑去想,空间观念稍差的学生很难求出答案。我让学生用橡皮泥动手切一切,提醒他们注意每次切后表面积的变化,他们很快发现,每切一刀都会增加跟原正方体同样大小的两个面,而切出27个小正方体要切6刀,一共就多12个面,可见,增加的表面积是原来的2倍。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发展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是很有好处的。
三、重视发展语言,让学生“动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窗口。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表“见解”的机会,使他们有话好说,有话敢说;课上教师切忌将话说透,而应适当“留白”巧妙的设疑激思,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引导,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多角度的说一说、议一议、甚至辩一辩,使他们有话会说,有话说。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适时的让他们畅所欲言,可以有效地激活他们的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生产一批机床,原计划每天生产50台,25天完成任务。如果要求提前5天完成,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多数同学列示为【50x25÷(25-5)-50】÷50=25%,可有位学生列出的算式是:【1/(25-5)-1/25】÷1/25=25%,在我的鼓励下他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先求出现在的工作效率,再求出原来的工作效率,用他们的差除以原来的工效。”我当时给予了表扬。没想到又有学生站起来发言:“也可以用比例知识解,原计划时间与实际时间的比为25:(25-5)=5:4,所以,原来工效与实际工效的比为4:5,工效提高了(5-4)÷4=25%。”“动口”的内容既可以是自己的观点和回答的问题,也可以是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多给予鼓励,多提供机会,多指点方法,让学生从质疑问难开始,逐渐学会提出问题和思想。
四、唤起爱学情感,让学生“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在于使学生产生上进心……”“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而争于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我们应使学生始终在情感的支持下学习,使他们由“想学”到“要学”到“乐学”,进而深化“一定要学好”,并相信自己“一定会学好”。我认为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才可以调动起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而建立这种氛围首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须认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允许并鼓励学生超过自己。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的优化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