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之己见

【作者】 徐桂梅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的出现源于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但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将子女一起带到身边上学,子女只能留在了农村家里,父母一方或爷爷、奶奶、其他亲属代为照看。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之爱,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导,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为性格上转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较大的影响。学困生,一般可以理解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学习成绩暂时表现不理想的部分学生。过去习惯于把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叫“差生”,再后来,又有了“后进生”的称谓,“差生”、“后进生”换言之就是落后,严重伤害了学生。因此“如何面对留守儿童学困生,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也一直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的工作重心之一。笔者就五个方面谈谈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信心;爱心;耐心
  留守儿童(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的出现源于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但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将子女一起带到身边上学,子女只能留在了农村家里,父母一方或爷爷、奶奶、其他亲属代为照看。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之爱,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导,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为性格上转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较大的影响,容易成为学困生。
  学困生(to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 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方法不当、或社会、家庭环境以及生理、心理等的影响,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生,一般可以理解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学习成绩暂时表现不理想的部分学生。过去习惯于把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叫“差生”,再后来,又有了“后进生”的称谓,“差生”、“后进生”换言之就是落后,严重伤害了学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存在:学习基础差,跟不上进度;家庭原因,多数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一部分是单亲家庭一部分是困难家庭。他们往往无人管教,有时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有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或者家长的水平有限,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溺爱孩子的居多,尤其是隔代家庭教育;个别学生所在的班风校风差;教师本身对学生缺少耐性和爱心等。主观上讲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依赖心理强、逆反心理严重、学习习惯差等。他们是分布在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学生若得不到及时转化,会进一步引起不良行为和其他心理问题,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沉重负担。
  因此“如何面对留守儿童学困生,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也一直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的工作重心之一。如何面对留守儿童学困生、如何有效地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呵护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自信心。
  本着对孩子的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去呵护他们,去爱护他们。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转化学困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学生和老师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在班集体中,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在感情上要多倾斜。从座位的安排上,要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课堂提问,激励差生,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不忘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特殊家庭的学生主动给他们家庭般的关怀,用这些实际行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激励他们克服消极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不要歧视和放弃每一个孩子,形成良好的氛围,让班级、学校成为学生充满幸福的精神家园。
  二、夯实基础,增强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自信心。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调查结果显示,40.8%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学习退步,20.4%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学生成绩不好。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在家了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28.6%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多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变坏了,据谈话调查,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不听监护人的话,顶撞祖辈、不服管理、逆反心理强。
  小学,是夯实学科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认真、踏实、仔细地去读去写去练,绝非一日之功。这既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又是对“学困生”坚强意志的训练。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己读书,并养成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困生”在阅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这样,既可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教者要反复地讲清学习的积累与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明白学习需要坚韧性,培养孩子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不因一次竞赛、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因微小的进步而骄傲,要脚踏实地地积累词句,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坚实的基础。基础好了,自然会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尊重他们,提高留守儿童学困生自信心。
  留守儿童学困生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应付了事,不会做;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作为教师只看到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或成绩不理想就予以否定,这将大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如果想真正帮助留守儿童学困生得到进步,就不能因为他成绩不理想而歧视他,相反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头脑灵活、性格十分活泼好动的男生,他上课控制力差,常搞小动作,所以影响了学习,这学期开学,我把这位坐在最后面的学生调到了最前面,并对他说:“你上课老搞小动作,把你放在最前面是想监督你,希望你有所改变。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很会说话,我想看到你在上课时第一个把手高高地举起来,明白吗?”当时他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后来只要是他上课没搞小动作,积极举手,下课时,我对他说一句“你真是学习的一把好手!”每每听到这话,他都能露出自信的笑容。这学期,连续两次小考他都打了“优”。作为教师,只要平时把更多的关爱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留守儿童学困生也能成优生。
  四、课外找时间尽可能多关注留守儿童学困生。
  教师辅导方法的途径上要多元,在课堂上辅,在情境中辅,在实践中辅,在合作中辅,在分层中辅。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赏识,当学生学会的时候,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学生不掌握的,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分析,矫正,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还要举一反三,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帮助他们弄懂、弄会,时时处处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
  教授其自学的方法,帮助培养自学的能力,使自主学习成为其一种习惯。周末时段为教师给学生的个别辅导提供了很好的时机。比如可以到部分留守儿童学困生家中进行个别辅导,留守儿童学困生的个别辅导。检查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对于做错的、不会的地方应耐心、详细地讲解。
  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发现其点滴进步。制定的目标要合理、科学,切忌盲目、过高。要因人而异,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个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办法。在考试难度大体平衡的情况下,可以按3分或5分一个档次,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次提高。制定这样的目标,有两个依据:其一,这个目标易达到,只要经过学生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其二,有助于留守儿童学困生建立学习的信心,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成绩一直徘徊不前,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前进的动力。
  表扬、鼓励留守儿童学困生,就能使之亲近老师;亲近老师,就能“信其道”,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业成绩,提升学习的信心。
  五、把增强与家长交流作为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抓手。 
  当前社会农村学生有 “三多”,即独生子女多,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多,隔代教育多。
  咱们唯有主动和家长交流,才会对学生实现各个方面的教育。其对策如下:首先是和家长共同研究,让家长学会和孩子交流的方法和方式,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本领,真正了解学生,把对心头肉的疼爱变成教育。其次是老师要用家访的形式,掌握学生校外的表现,并用家访中获得的素材点缀教学。再次是激发勉励家长为学生创造一个十分好的家庭环境,多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四是激发勉励家长为学生添置“四个一”,即:一部分课外书、一张小书桌、一个小书架、一盏小台灯等学习用品。五是激发勉励家长开展“八个字”活动,即:“激发、勉励、关切、交流”活动,点起留守儿童学困生希望的火焰,建立他们乐于学习的气氛。
  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复杂的、艰巨的教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反复抓,抓反复”,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动之以情”,只要用一颗滚热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就一定可以融化留守儿童学困生心头上的“冰霜”。我们坚信,只要付出就一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