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作者】 毕晓建

【机构】 平度市旧店镇大田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众所周知: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六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健康的心理能使孩子有积极的上进的生活态度,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施展和发挥出来。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教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我们教师每天都要说很多相同的话,都要做一些非常烦琐的事,所以我们要学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只有自己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待工作,才能对孩子投入自己的热情。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纲要》中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的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必要前提。爱是幼儿发展的“精神食粮”。作为幼儿教师要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个幼儿,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尽量让每个孩子树立起信心。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谈,牵着手教育,使他们在师爱的摇篮中,获得满足,获得自信,从而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在教师一言一行所流露的关爱中,培养幼儿关心集体、关心父母、关心同伴的积极情感。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切教育都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陈鹤琴说:“从心理方面说,小孩子是好动的,好模仿的,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常识、思想和健康。”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游戏除了本身的教育作用外,还能发挥增效作用,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感到自我价值的鼓励性语言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等肢体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如在角色区“娃娃家”活动时,教师可以有意地进行强、弱搭配。这样,在活动时以强带弱,相互配合,促进幼儿交往,也可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参加其中某一组的活动,在活动中自由地交往。这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带动部分不善表达、不善交往的幼儿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活动内容由孩子自己选择,让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有利于幼儿表现出积极的求知欲望,他们能以良好的情绪与周围人交往,在儿童世界中学会处理和解决一些问题,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学会自主、谦让和协作。
  四、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开设了设立生活角、益智角等区域,开展编织、系鞋带、下棋等活动,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还创设困难情境,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比如“学习交往”系列、“战胜挫折”系列等一系列有针对性教育项目。我们就是要让幼儿在困难情境中感受心理压力,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战胜挫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后总结分析经验教训,从而有效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不是一个游戏、一个活动、一个故事就能解决的。要把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做得更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把工作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去,深入研究和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持之以恒,把我们的孩子逐步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世纪的主人。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让我们走进童心,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大的快乐和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