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最终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目前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而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 策略与方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和扩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提高,进而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
一、调整自主学习状态
状态影响行为及其结果,不同的状态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前能够调整好状态,以轻松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应对,那么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能够使这种良好的状态得以保持,学习的热情高,劲头足,效果好;相反,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状态不佳,或一时不能进入状态,即使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强迫自己,也难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长期以往,会对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因此学生应以良好的状态投身于自主学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前应积极主动地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进行状态调整:一是提高认知水平。思想观念支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不同的思想观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出现。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状态对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就不会有状态调整的自觉性。这样,自主学习就打了大大的折扣,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能动地摄取和处理信息,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保持强烈动机,才能更好地挖掘潜力,促进自我发展。相反,消极被动地学习,或在学习时进入不了状态,非但不能提高成绩,反而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阻碍着学习进程。二是保持轻松心理。学习是极其复杂和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地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与刻苦钻研,需要学生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学习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应保持轻松的心理和良好的状态,为此学生应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合理宣泄和释放心理负性能量;强化自我效能感,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三是掌握调整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如果状态不佳,或一时进入不了状态,那么绝对不要强迫自己,而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如阅读自己感兴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者把自己心中的郁闷与烦恼写出来,或者在想象中与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或者从难度较小的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人手等,待到心里平静,情绪稳定,状态较好时再投入到自主学习之中。四是遵循人体生物节律。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呈周期性变化。学生在情绪处于低谷的临界期时应想办法给自己减压,减轻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减少自主学习的任务,降低训练难度,多休息,多活动,多放松。待到情绪恢复常态时,再适当增加学习任务,将之前的损失夺回来。
二、优化自主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是学生正确地运用学习策略与方法,抓住教材基本知识,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动过程。自主学习过程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学生应优化自主学习过程。
选择合理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学习策略与方法对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不同的策略与方法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离开合理的策略与方法,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仅要选择适合于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而且要选择适合于模块特征和单元内容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更要选择适合于具体知识理解、记忆和运用的特殊策略与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围绕基本知识精读教材内容。基本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是学科学习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首先要对已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然后再通过巩固性训练和拓展性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学生走了弯路,忽视了教材基本知识的复习巩固,就忙于训练,埋头于做题。实践表明,离开基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而进行的训练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学生应依据教师讲授的教学提纲,结合教辅资料,围绕基本知识面面俱到地精读细读教材内容,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盲目地阅读。精读教材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细枝末节性东西,而是为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学生只有通过深入思考,进行心理加工,充分发挥心智功能,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才能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存储于脑海中,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提取,做到为我所用。
注重基本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围绕基本知识精读教材解决了“点”的问题,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还需要解决“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围绕基本知识精读教材以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能够从教材中跳出来,注重基本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与之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切忌孤立地掌握知识点。研究表明,孤立的知识不仅难以记忆,而且更难以运用。学生注重知识间内在联系,既有利于借助于已学知识来理解当下知识和后位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又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借助于联系,可以将相关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经过条分缕析,弄清其来龙去脉,便于掌握和再现,还有利于构建简约化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块,从而实现知识掌握的集约化。
重视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反馈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及时主动地发现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知识时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我了解,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忽视了对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我评价和反馈。离开基本知识的自我评价和反馈,学生难以清楚自己是否完整全面地掌握了教材基本知识。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应该对基本知识进行全面回忆,并将回忆的要点和相关知识的结构写在草稿纸上,再通过与教材对照自主地发现是否存在基本知识的遗漏问题。如果学生发现有尚未掌握的基本知识,或知识结构的不完整,那么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地强化巩固。
三、重视基本知识的运用
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既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性环节,更是决定性环节,随后的强化训练,则是自主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离开基本知识的掌握,则难以有知识的运用,离开基本知识的运用,既难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教材基本知识,又难以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应高度重视基本知识的运用,并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
选择适量的题目进行训练。巩固性训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后续工作,对巩固自主学习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多训练比少训练更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应选择适量的题目进行巩固性训练。但训练的总量应该有所控制,如果学生训练量过大,将占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实践表明,海量般的训练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适量的精心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的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离开训练,对知识的理解难以得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知识掌握上的欠缺,及时地补差补缺,确保知识掌握的完整性,为今后的综合训练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揣摩知识实际运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法则,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技能和技巧,最终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潜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选择难度时宜的题目进行训练。学生在自我训练时不仅要在题量上进行严格控制,而且要把握好题目的难易度。研究表明,过难或过易的题目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在选择题目时既不要好高骛远,选择难度过大超出自己目前思维能力的题目,也不要妄自菲薄,选择难度过小不需要思考就能够顺利解决的题目,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选择难易度适合于己的题目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时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而应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学会运用不同的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可以改变条件或变换形式进行变式训练,以培养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目前的发展区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适当地钻研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和创新性题目,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探究,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使思维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选择知识掌握薄弱的题目进行训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无论如何学习,在知识理解和掌握上都会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薄弱环节的存在既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综合程度,又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补齐薄弱环节这块短板尤为重要。对此学生应加大薄弱环节的训练力度,从基础题人手,通过强化训练,进一步加深对薄弱环节知识的理解和牢固记忆,从而逐步解决知识理解和掌握上的短板问题。
对训练情况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阶段性反思是训练工作的最后环节,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训练得以改进,增强训练的实效性。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阶段性反思与总结的习惯,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却未能及时发现选题及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致使自己的训练没有得到改进,从而制约着训练的质量和效度,因此学生应高度重视训练的阶段性反思与总结。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既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提供合理的策略与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 策略与方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和扩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习效率和成绩的提高,进而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
一、调整自主学习状态
状态影响行为及其结果,不同的状态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前能够调整好状态,以轻松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应对,那么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能够使这种良好的状态得以保持,学习的热情高,劲头足,效果好;相反,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状态不佳,或一时不能进入状态,即使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强迫自己,也难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长期以往,会对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因此学生应以良好的状态投身于自主学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前应积极主动地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进行状态调整:一是提高认知水平。思想观念支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不同的思想观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出现。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状态对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就不会有状态调整的自觉性。这样,自主学习就打了大大的折扣,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能动地摄取和处理信息,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保持强烈动机,才能更好地挖掘潜力,促进自我发展。相反,消极被动地学习,或在学习时进入不了状态,非但不能提高成绩,反而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阻碍着学习进程。二是保持轻松心理。学习是极其复杂和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地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与刻苦钻研,需要学生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学习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应保持轻松的心理和良好的状态,为此学生应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合理宣泄和释放心理负性能量;强化自我效能感,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三是掌握调整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如果状态不佳,或一时进入不了状态,那么绝对不要强迫自己,而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如阅读自己感兴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者把自己心中的郁闷与烦恼写出来,或者在想象中与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或者从难度较小的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人手等,待到心里平静,情绪稳定,状态较好时再投入到自主学习之中。四是遵循人体生物节律。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呈周期性变化。学生在情绪处于低谷的临界期时应想办法给自己减压,减轻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减少自主学习的任务,降低训练难度,多休息,多活动,多放松。待到情绪恢复常态时,再适当增加学习任务,将之前的损失夺回来。
二、优化自主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是学生正确地运用学习策略与方法,抓住教材基本知识,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动过程。自主学习过程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学生应优化自主学习过程。
选择合理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学习策略与方法对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不同的策略与方法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离开合理的策略与方法,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仅要选择适合于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而且要选择适合于模块特征和单元内容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更要选择适合于具体知识理解、记忆和运用的特殊策略与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围绕基本知识精读教材内容。基本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是学科学习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首先要对已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然后再通过巩固性训练和拓展性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学生走了弯路,忽视了教材基本知识的复习巩固,就忙于训练,埋头于做题。实践表明,离开基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而进行的训练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学生应依据教师讲授的教学提纲,结合教辅资料,围绕基本知识面面俱到地精读细读教材内容,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盲目地阅读。精读教材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细枝末节性东西,而是为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学生只有通过深入思考,进行心理加工,充分发挥心智功能,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才能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存储于脑海中,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提取,做到为我所用。
注重基本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围绕基本知识精读教材解决了“点”的问题,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还需要解决“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围绕基本知识精读教材以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能够从教材中跳出来,注重基本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与之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切忌孤立地掌握知识点。研究表明,孤立的知识不仅难以记忆,而且更难以运用。学生注重知识间内在联系,既有利于借助于已学知识来理解当下知识和后位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又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借助于联系,可以将相关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经过条分缕析,弄清其来龙去脉,便于掌握和再现,还有利于构建简约化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块,从而实现知识掌握的集约化。
重视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反馈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及时主动地发现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知识时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又缺乏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我了解,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忽视了对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自我评价和反馈。离开基本知识的自我评价和反馈,学生难以清楚自己是否完整全面地掌握了教材基本知识。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应该对基本知识进行全面回忆,并将回忆的要点和相关知识的结构写在草稿纸上,再通过与教材对照自主地发现是否存在基本知识的遗漏问题。如果学生发现有尚未掌握的基本知识,或知识结构的不完整,那么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地强化巩固。
三、重视基本知识的运用
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既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性环节,更是决定性环节,随后的强化训练,则是自主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离开基本知识的掌握,则难以有知识的运用,离开基本知识的运用,既难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教材基本知识,又难以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应高度重视基本知识的运用,并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
选择适量的题目进行训练。巩固性训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后续工作,对巩固自主学习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多训练比少训练更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应选择适量的题目进行巩固性训练。但训练的总量应该有所控制,如果学生训练量过大,将占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实践表明,海量般的训练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适量的精心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的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离开训练,对知识的理解难以得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发现知识掌握上的欠缺,及时地补差补缺,确保知识掌握的完整性,为今后的综合训练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揣摩知识实际运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法则,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技能和技巧,最终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潜在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选择难度时宜的题目进行训练。学生在自我训练时不仅要在题量上进行严格控制,而且要把握好题目的难易度。研究表明,过难或过易的题目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在选择题目时既不要好高骛远,选择难度过大超出自己目前思维能力的题目,也不要妄自菲薄,选择难度过小不需要思考就能够顺利解决的题目,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选择难易度适合于己的题目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时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而应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学会运用不同的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可以改变条件或变换形式进行变式训练,以培养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目前的发展区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适当地钻研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和创新性题目,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探究,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使思维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选择知识掌握薄弱的题目进行训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无论如何学习,在知识理解和掌握上都会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薄弱环节的存在既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综合程度,又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补齐薄弱环节这块短板尤为重要。对此学生应加大薄弱环节的训练力度,从基础题人手,通过强化训练,进一步加深对薄弱环节知识的理解和牢固记忆,从而逐步解决知识理解和掌握上的短板问题。
对训练情况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阶段性反思是训练工作的最后环节,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训练得以改进,增强训练的实效性。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阶段性反思与总结的习惯,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却未能及时发现选题及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致使自己的训练没有得到改进,从而制约着训练的质量和效度,因此学生应高度重视训练的阶段性反思与总结。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既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提供合理的策略与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