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让数学课充满活力

【作者】 杨 平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城东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学科是一门枯燥而生动的学科,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挖掘数学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愉悦的、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活动情境,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特点及需求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入想学,爱学,乐学,会学的最佳学习境界,从而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创设 多种感观 活动情景 数学课堂 活力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案例一赏析:吴正宪老师《平移与旋转》情境创设欣赏
  随着优美的旋律,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这一设计非常重要,让学生体验了游乐项目,学生对平移、旋转有了一定的感知。很多教师在设计时,只让学生观察,没有让学生体验,学生没有亲自感受,平移旋转是空洞无趣味的。设计上小小的差别,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名师的在教学技能上高人一筹!名师的教学设计,总是让我们回味无穷,其实名师们始终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发掘学生潜能上做好做足了文章。)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师: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
  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了解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所说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学生主动性,这样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潜力,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愉悦而又充满乐趣的)
  让我们回到赏析吴老师的教学设计上来: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当同学们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后,吴老师请孩子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让他们站起身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吴老师的话音刚落,一名学生起身一边表演一边说“我这样走就是身体向前平移”,接着他又表演了一个旋转的动作,以示区分。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这个环节,教师的精心预设与课堂的精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一些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学习漫不经心,对学习不感觉兴趣,根本原因是教学设计没有充分预设,教师毫无生气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生成、专心学习也就成为空谈。吴正宪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案例二:赏析统计知识概念很多,内容又枯燥无味,很多设计成教师大讲特讲,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在设计统计表这个知识时,我制作了一条街道十字路口车水马龙的视频。学生看完视频后,学生感觉到了车多、交通拥挤不堪。于是我请学生当交通局长,问如果你是交通局长,如何改善你市的交通状况。学生说那得先统计十字路口的过往车辆情况。过往的有大货车、小汽车、三轮车、摩托车,我们得分分工。于是,有的学生统计小汽车,有的学生统计大货车,有的学生统计小汽车,有的学生统计摩托车。原始数据、统计项目、数据分析、统计表这些学生完全没有的概念应然而生,如何改善交通状况,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上一下活跃起来。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枯燥的统计知识。   
  由此可见,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