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层教学管理者在高校教管体系中的状态与能动性思考

【作者】 赵玉丹

【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 吉林·长春)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作用可以促进教学工作有序顺利地进行。文章对目前普遍存在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地位不高、专业建设方面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管理师生比失衡和人员结构不合理,教学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做好教学管理建设规划(提升专业知识、加大培训力度、采取激励机制)等建议。
  关健词:基层教学管理者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运行的主要参与者,教学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和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教学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运行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教学管理者在教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体现了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如何将教学成果转化为专业特色,教学管理如何充分发挥科学的组织与协调功能这些都与教学管理人员密不可分;高素质、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中会更好的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会辅助教学成果的推广及应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把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先提高教育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运行工作,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因此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作用才能反映出高校自身的优势特性,展现学校本科教学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新成果。
  从新生入学到经过四年专业知识积累而走向社会,无论从理论课到实践课程及创新环节都与教学管理息息相关。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学成果转化及教学创新,特别要注意人才培养的形式与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否能够突出专业特色、教学内容是否能够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的平台建设能否为培养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服务,这些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深化改革、提升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教学创新,做为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推进者、实施者和监督者,教学管理人员发挥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运行的执行力度、深度和广度。因此培养适应社会的实用型人才必须要加强教学管理。
  二、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层教学管理者的地位普遍不高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弥漫着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而教学中又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像,在这种背景下教学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待遇及定岗定编时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许多高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用优惠的报酬来吸引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但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没有得到高度的关注。在大多数人的印像中教学管理无非就是烦杂和锁碎些,排课、学生选课及考试安排的工作没有什么难度和技术含量,在高校大量扩招的背景下教学管理的任务无非是工作量的增加,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造成了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很多人通过种种途径开始转向科研、学科等其它教学一线,这种局面造成了教辅一线的岗位流动性大,教学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给教学质量提升和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2、基层教学管理者教管理论素养偏低
  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的多重原因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来自于各个岗位和不同的专业,缺少教学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教学管理人员对日常的教学运行虽然可以保证有序化和规范化,但是在专业建设上由于对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缺少系统化的认知,不能对专业发展提出管理层面的建设构想。这些制约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的提高,因此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关注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导致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得到提升,所以不能更好为学校培养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3、基层教学管理师生比失衡、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教学管理岗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岗位流动性极大,许多优秀的管理人才纷纷转岗、升学甚至辞职。许多高校也因此出现了教学管理师生比失衡的情况,为了缓解压力一些学生助管或其它部门人员临时打杂,教学管理失去了应有的连续性和规范化的管理,因此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人员中有从事多年的老教师,也有刚刚从事教学管理岗位的新人,对于老同志来说,工作多年,对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和分布情况非常熟悉,多年的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的新知识又相对欠缺,新教师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较强,但是又存在对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上的不足。所以,如何根据高等教育现状把调整教学管理师生比和把教学管理人员有机的组织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4、基层教学管理者科研和创新能力不强
  因为教学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处理好排课、各种考试和考核、成绩归档和其它形式的学籍变动,课程和教材建设、专业平台建设和日常教学督导,还要解决突发事件,这些工作占据了教学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教学秩序是日常工作的全部内容。又由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背景差异较大,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不同,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致使教学管理人员很难参与教学管理改革的项目中来,其它的科研项目又受专业知识领域的限制无法深入,这样制约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地提升。
  三、激发基层教学管理者管理能动性的几点建议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保障体系等都成为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这些为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围绕这一目标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动性。
  1、强化基层教学管理者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首先学校各级领导做为教学决策者要重视教学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展现高校办学特色的突出作用,将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师资建设摆到同等重要的作用,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做为一线教学的参与者,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为教学决策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要做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动参与者,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自身评价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保障体系,这样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才能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服务于教学改革和建设,展现学校的办学风貌和特色,展示新思想、新成果,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2、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建设能力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
  高校不仅要大力度地引进一线教学和科研人员,还应引进专业建设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这样与原有教学管理人员形成优势助补,就形成了与原有教学管理人员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一支既懂教学管理基本理论又熟悉专业建设的新型管理队伍。
  面对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趋势,教学管理的模式和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应科学有序的对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进修、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这样才能使管理人员开阔视野,更好地理解学校办学理念,因此能够更有力地推动教育教学活动向深度、广度发展。
  3、建立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在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的同时配备先进的办公设备和网络化管理平台,用以提高办公效率,激发创新思维;其次,设立教学管理岗位津贴,津贴随着从事教学管理岗位年限而浮动,缩短与一线教师的收入差距,再次实行年底考核制度,坚持师生公认,注重工作实绩的评定方法,最后建立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实行规范有效的奖励制度,对于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在职称评聘、评优、晋升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日常工作中起着枢纽的作用,他们做为一线教学支持环节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运行中的漏洞,自动的启动打补丁的程序,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因此基层教学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各高校应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让基层教学管理充分反映高校自身的优势特性,展现学校本科教学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新成果,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Z].2013.
  [2]孙海滨.STS 教育概论——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3]刘春明等.“三维立体式”双语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
  [4]史玉娟.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5]李莹莹.双语教学的瓶颈及其突破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赵海燕.对高校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世纪桥,2007,(5).
  [7]孙超平等.制约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8]蒋隆敏,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2006,(3).
  [9]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7.
  [10]杨明全.STS 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07(7):5.
  作者简介:赵玉丹(1976,6)女,汉族 吉林省长春人  长春理工大学 本科,学士学位,助理研究员,从事教学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与质量保障
  本文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美国创新教育与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对比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美国创新教育与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对比研究”
  课题编号:”(GH11118),项目负责人:张志颖 赵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