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学习贫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作者】 徐立恒 朱习俊 罗雁洪 徐 娇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前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社会、家长及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渴求日益迫切,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由于部分地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观念陈旧,仍存在忽视学生素质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教育做得很不够。
关键词:学困生;类型;转化策略
一、学困生类型
1、经济因素学困生。
经济因素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但家庭经济条件极差,有的直接辍学,有的自卑心理严重,因担心受周边人群歧视心理压力大,有的家务繁重,影响学习,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影响此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因比较简单和单纯,引导措施主要有减免学杂费、申办助学金、搞献爱心捐助活动等方法。
对经济因素学困生,学校可通过减免学杂费、献爱心捐助、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助学金等方式加以帮助,使这些学生摆脱困境、减轻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顺利完成了学业。
2、智力因素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平均水平,他们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活动不太灵活,记忆困难,注意力不稳定,理解较慢,表述混乱,知识迁移能力差,在学习上花费时间多,但效果很不理想,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多学科处于持续困难状态。对智力因素“学困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家长的配合教育,让学生能顺利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3、方法因素学困生。
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不得法,效率低,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机械,呆板,理解慢,学知识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去粗取精、归纳概括、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知识,探索知识。这部分学生学习努力,但很难得到学习上的成功,因此,常处于委屈,苦恼,孤独之中。他们渴望同学的友谊,希望得到优秀学生的帮助,有较强的自尊心,有时又很自卑,常处于矛盾状态,在学习困难方面往往表现为部分学科的持续困难。
方法因素“学困生”经过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加以精心指导,在学习方面也会取得长足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所在班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方面的标兵。
4、外部因素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关系破裂,家庭文化环境差,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偏差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难以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因为特殊原因而厌学或不能坚持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集中,不振作,好疲劳,懒散,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品德,作风上的不良倾向,有的是单科或几科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心理状态不稳,闹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的学困原因比较复杂,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或局部性的较多。
外部因素“学困生”经过老师悉心教导、耐心帮助、全方位采取措施,在学习方面和思想道德品质方面也一定会有显著进步。
二、转变这些学困生策略
1、学校教育的主要策略。
调整教学目标和结构,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育人环境,优化师生关系,体现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良好品格和掌握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摆脱应试教育桎梏,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采取对“学困生”补在前和补在后相结合,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的方法;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的方法;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方法;采取分层次与分组教学,分层次提出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次评价的方法;采取“优生”带“学困生”的办法和指导“学困生”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加大信息量的办法等等。使非智力系统有序化,把“爱生”和“知生”结合,创造条件帮助学困生获得成功。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体系,要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2、家庭教育的主要策略。
家庭对“学困生”应采取正确教育方式。首先,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父母自身文化素质和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子女的教育质量,因此作为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努力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学困生”在学校里往往被别人看不起,经常受到同学的冷落和歧视,回到家后,迫切需要的是亲情的关爱。常言说得好:“家庭是爱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做父母的千万不能冷落、歧视孩子,应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学习落后的原因找出差距,共同制定摘掉学习“落后”帽子的计划。从心理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和帮助,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人格的尊严,从而逐步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爱、严相济。该爱则爱,该严则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说,父母的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另外,家长还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说服教育。家长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单纯以孩子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而应在提高孩子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3、对学困生进行个案研究
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跟踪教育。学校的“学困生”个案跟踪主要采取教师记录与学生填写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记录是随机性的,学生填写一般是一周一次或一事一次,主要是总结自己一周来的进步与不足或者是某件事的收获和体会,我们主要通过这些材料来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对症施治,使“学困生”在学业上有所进步,行为上有所改善。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共同分析研究“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加强家庭教育,着力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学困生尽快走出自卑的阴霾。
关键词:学困生;类型;转化策略
一、学困生类型
1、经济因素学困生。
经济因素学困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但家庭经济条件极差,有的直接辍学,有的自卑心理严重,因担心受周边人群歧视心理压力大,有的家务繁重,影响学习,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影响此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因比较简单和单纯,引导措施主要有减免学杂费、申办助学金、搞献爱心捐助活动等方法。
对经济因素学困生,学校可通过减免学杂费、献爱心捐助、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助学金等方式加以帮助,使这些学生摆脱困境、减轻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顺利完成了学业。
2、智力因素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迟钝,智商偏低,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平均水平,他们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活动不太灵活,记忆困难,注意力不稳定,理解较慢,表述混乱,知识迁移能力差,在学习上花费时间多,但效果很不理想,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多学科处于持续困难状态。对智力因素“学困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家长的配合教育,让学生能顺利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3、方法因素学困生。
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不得法,效率低,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机械,呆板,理解慢,学知识死记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识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无序状态,无法形成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去粗取精、归纳概括、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知识,探索知识。这部分学生学习努力,但很难得到学习上的成功,因此,常处于委屈,苦恼,孤独之中。他们渴望同学的友谊,希望得到优秀学生的帮助,有较强的自尊心,有时又很自卑,常处于矛盾状态,在学习困难方面往往表现为部分学科的持续困难。
方法因素“学困生”经过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加以精心指导,在学习方面也会取得长足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所在班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方面的标兵。
4、外部因素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他们的学习往往由于个人疾病,家庭的变故,亲子关系破裂,家庭文化环境差,师生关系紧张,社会不良影响,交友出现偏差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难以进行自主学习。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因为特殊原因而厌学或不能坚持上学,或在学习中精神不集中,不振作,好疲劳,懒散,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同时带有思想,品德,作风上的不良倾向,有的是单科或几科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心理状态不稳,闹情绪,或消沉,或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的学困原因比较复杂,在学习困难方面表现为阶段性或局部性的较多。
外部因素“学困生”经过老师悉心教导、耐心帮助、全方位采取措施,在学习方面和思想道德品质方面也一定会有显著进步。
二、转变这些学困生策略
1、学校教育的主要策略。
调整教学目标和结构,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育人环境,优化师生关系,体现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良好品格和掌握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摆脱应试教育桎梏,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采取对“学困生”补在前和补在后相结合,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的方法;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的方法;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方法;采取分层次与分组教学,分层次提出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次评价的方法;采取“优生”带“学困生”的办法和指导“学困生”读课外书,参加课外活动,加大信息量的办法等等。使非智力系统有序化,把“爱生”和“知生”结合,创造条件帮助学困生获得成功。要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体系,要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2、家庭教育的主要策略。
家庭对“学困生”应采取正确教育方式。首先,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父母自身文化素质和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子女的教育质量,因此作为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努力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学困生”在学校里往往被别人看不起,经常受到同学的冷落和歧视,回到家后,迫切需要的是亲情的关爱。常言说得好:“家庭是爱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做父母的千万不能冷落、歧视孩子,应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学习落后的原因找出差距,共同制定摘掉学习“落后”帽子的计划。从心理上、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和帮助,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人格的尊严,从而逐步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爱、严相济。该爱则爱,该严则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说,父母的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另外,家长还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说服教育。家长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单纯以孩子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而应在提高孩子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3、对学困生进行个案研究
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跟踪教育。学校的“学困生”个案跟踪主要采取教师记录与学生填写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记录是随机性的,学生填写一般是一周一次或一事一次,主要是总结自己一周来的进步与不足或者是某件事的收获和体会,我们主要通过这些材料来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对症施治,使“学困生”在学业上有所进步,行为上有所改善。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共同分析研究“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加强家庭教育,着力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学困生尽快走出自卑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