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

【作者】 嵇海燕

【机构】 南京市旭东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案例背景:这件小事发生在我休完4个月产假后的新学期伊始。很久没有上课了,想到再过几天我就要走上熟悉的讲台面对一群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懵懂少年,我竟有了些心虚:地理是一门新学科,怎样让孩子们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地理也是一门小学科,没有中考的压力,自然在学生心目中也没那么重要。那我该如何上好这第一节,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一天,我在家收拾房间,衣橱里的几条丝巾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何不上一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呢?
  案例描述:9月1号开学那天,我便带着这三条丝巾,步履轻盈地走进教室。一番自我介绍以后,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今天咱们不讨论地理,先来看看老师的这几样私人物品。于是我拿出第一条丝巾。让学生边传着看边猜这是在什么材质的。有的学生马上就说是蚕丝的。我点头称赞。于是又接着问:那你们猜猜这是在哪里买的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致,众说纷纭,有个学生说他的妈妈就在杭州买过类似的丝巾。我马上通过投影打出暑假在杭州游玩的图片,又追问为什么杭州盛产丝绸。在学生讨论热烈的时候,我用投影展示出了杭州的气候特点,多雨,气候温暖适于桑树的种植。
  接着我又拿出了第二条丝巾,这条丝巾明显比前一条厚实,宽大。我提示学生这条丝巾也是在夏天买的,但是我会在什么地方需要用到这条丝巾呢?学生也是一番猜测,我见他们很难猜对,于是用投影展示出了在云南玉龙雪山上的留影。学生边欣赏玉龙雪山的美景边听我讲解当时我所处的索道处海拔为4506米,如果山下海拔35摄氏度,此处气温只有8摄氏度。老师买这个丝巾就是为了抵御山上的寒风。
  当我拿出第三条丝巾时,学生“哇”一声,因为这条丝巾很宽很宽,有个机灵的孩子马上就说:“这是用来披的!”“对,那么老师会在哪里用到它呢?”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他说这个有点像街上兰州拉面馆里看到的妇女披在头上的那种。看着我脸上的笑意,学生们催我快点揭晓答案。我给出了在马来西亚亚庇水上清真寺前的照片,并讲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三分之一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妇女除了脸和手之外都是羞体,不能让非近亲的男人看到。
  欣赏完这三条丝巾,我话锋一转,“老师是想用这三条丝巾告诉你们哪些道理呢?”有的学生说,老师想告诉我们到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笑着点头。又有学生说,老师想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还有的学生说理论要联系实践。我都一一“笑纳”。
  案例反思: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一节地理课,我想或多或少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一些印象。对我这个初次见面的地理老师也多了一些喜爱之情,师生关系也拉进了一大截。地理本就是要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通过一些现象去让学生探究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直接的告知、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乐于接受。从而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件小事教会我只要肯动脑筋,生活中处处都有教学的素材。回想刚刚做老师的那两年,我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对于这个职业的新鲜感促使我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近几年来,慢慢地有了职业倦怠感,有的时候很麻木,不愿多动脑筋,周而复始地用着以前的资料。殊不知,学生在变,新的信息层出不穷,而我的教学已经显得落后,陈旧,枯燥,乏味,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与学生互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往往是流于形式的,没有体验过与学生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没有酣畅淋漓的满足感。这都源于作为教师的我没有了创新意识,没有保持教学的敏锐感,没有了教学的激情。如果我继续放任下去,该是件多么可怕的事!
  这件小事唤醒了沉睡在我心间的教学激情。
  (注:本文获南京市优秀案例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