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优化课堂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 柏启飞

【机构】 贵州省贵定县抱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求,实现“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的转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下面,笔者就以个人之见,浅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期盼心态;领悟心态;愉悦心态
  一、起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期盼心态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富有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必须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教学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可以设计小朋友明明在麦当劳过“六一”儿童节的情境,当课件出现麦当劳的时候,学生那个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再让他们猜猜明明、爸爸、妈妈各买什么,各花多少钱的时候,这时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老师稍加点拨,完整的算式就列出来。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售货、付款与找钱的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2、创设质疑情境,激发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学中应巧妙地把问题设置于情境之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情境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序标上序号,然后谈话:“老师不看图,同学们只要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考考老师。”接下来学生问老师答,当我很快地说出答案时,学生们都惊讶地望着我,就这样从他们的脸上我读出了他们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启发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创设情境,诱发领悟心态
  1、运用学具操作,创设活动情境。
  好奇、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起手、眼、口、脑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知识魅力,创设探究情境。
  教学时,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三、强化效果,创设情境,诱发愉悦心态
  1、精心设计练习,创设“成功”机会。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认知,形成技能,熟练技巧,发展相应的数学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练习,让每个学生进行独立操作的强化训练,创设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和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教为引,学生通过一番动脑筋之后,纷纷举手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从不同思路中找到解法,中下等生能提出一两种解法,优等生能提出多种解法。这样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2、引导总结,引发“成就”意识。
  成功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成就”意识,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引发学生的“成就”意识,使之产生体验“成就”之乐,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后,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感到自己最成功的收获是什么?怎样做你会做得更好?”听完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复习旧知识和预习新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而且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同类知识打下基础。
  3、及时评估,满足“好胜”心理。
  儿童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进行评估,可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励学生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愉快发展。课将结束前,采取积分、评比、象征性奖励等形式,“犒赏”本课学习中表现积极、有显著进步者。而对思维迟疑,反映缓慢和出现错误的学生,则应给予善意的指正和信任的激励。使他们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灰心,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源泉,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才能想学、会学、乐学,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兴趣产生于情境,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我们教好数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