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加强学生的段篇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作者】 李建春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道坪镇高坪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正在不断地深入。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耗时多,效果低”的问题,作文教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中怕作文、厌作文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其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语言积累的太少。因此,要想帮助学生解决作文中的“无米做炊”问题,就要从积累入手,通过大量阅读、背诵优秀文章,使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意识、习惯,并通过阅读积累将典范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应用到写作当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为学生提供阅读“源水”。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织学生上好每周的阅览课,进行阅读积累;请家长协助,要求每学期根据孩子的兴趣、意愿为孩子购买2-3本积极健康、有价值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库;对有条件的学生可指导学生阅读电子图书(家长、教师要做好监管),确保为学生提供好的书源。
2、推进班级图书角建设,开展读书活动。以班级图书库为依托,建立班级图书角制度。要求图书角藏书每学期更换一次。并建立相应的图书借阅制度,培训专门的小小图书管理员,教给他们如何开展图书借阅工作,这样定时、定人、定岗,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二、创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在学生积累之初,我们会发现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如,学生重视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而忽视方法的积累(像我们知道的,对材料进行归类积累、有序积累,可以便于查找。);片面追求“量”上的积累,而忽略了“质”上的突破(即:学生碰到好词好句,马上摘下,可是对这些词句并不理解。到最后,好词好句一大串,能在习作中派上用场的却廖廖无几。)。为此,要加大对学生进行有效积累的指导。
1、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指导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让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
2、开设课外阅读课,指导读书方法。
我们的课外阅读课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读书指导课、好书推荐课、美文欣赏课和读书汇报课。这四种类型课利用每周专设的课外阅读课循序进行。读书指导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好书推荐课主要是开拓学生读书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美文欣赏课是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品味;读书汇报课是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享受读书乐趣。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享受无尽的读书乐趣。
(1)精彩片段、古诗文吟诵活动。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班级以“积累伴我成长”和“校编诗文集”为素材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诵读活动。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吟诵,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和自己喜欢的佳句名篇。
(2)课前五分钟活动。
在每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学生以多种形式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读书汇报,每天有一名学生汇报,全班同学轮回。最后教师与学生给以适当的评价。定期评比最佳小主持人、最佳创意人等。所以每个学生都精心准备,力争获奖。
(3)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读书汇报会、朗读比赛、成语连龙、搜集广告词、手抄报评比、报刊剪辑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与同学间的距离,在愉悦的氛围中增强积累的信心。
4、拓展读书空间,延伸读书活动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读书活动还要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将阅读活动延伸到家庭。为此,我们班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我们利用家长会,以及课余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致家长一封信来倡导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开辟读书天地,建立家庭图书角,让孩子有自己的小书架,书桌。对家长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每天抽出三十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使之成为习惯。(2)孩子不能阅读的书,可朗读给孩子听。(3)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4)把图书做为礼物送给孩子。
三、运用积累,体验成功的乐趣。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习作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经受一次“个人的独特感受”,只有这样,积累的素材才有质量可言。把生活引进课堂,让他们玩、让他们做,指导学生在玩、做中观察、思维,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
1、每次习作课,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个范围,每一类别选择一个范例,进行集中指导。学生有了范例的启发,从各自的贮存仓库簿中寻找自己所需的素材习作。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感受时运用“同中求异”的求异思维方法。每个学生能抓住自己感兴趣的、感触深的一个角度去细细体会,不随大流。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儿童的生活和情感。
2、训练交流的方法。在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说话的姿势、表情、动作、音量、语调、场合,要提醒学生不要老是对着老师,应面朝同学。还要注意其他同学是不是在认真倾听。
小学生正处在语言积累的高峰期,学生在大量的积累中,获得了语感、习得了知识和方法,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为学生提供阅读“源水”。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织学生上好每周的阅览课,进行阅读积累;请家长协助,要求每学期根据孩子的兴趣、意愿为孩子购买2-3本积极健康、有价值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库;对有条件的学生可指导学生阅读电子图书(家长、教师要做好监管),确保为学生提供好的书源。
2、推进班级图书角建设,开展读书活动。以班级图书库为依托,建立班级图书角制度。要求图书角藏书每学期更换一次。并建立相应的图书借阅制度,培训专门的小小图书管理员,教给他们如何开展图书借阅工作,这样定时、定人、定岗,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二、创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在学生积累之初,我们会发现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如,学生重视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而忽视方法的积累(像我们知道的,对材料进行归类积累、有序积累,可以便于查找。);片面追求“量”上的积累,而忽略了“质”上的突破(即:学生碰到好词好句,马上摘下,可是对这些词句并不理解。到最后,好词好句一大串,能在习作中派上用场的却廖廖无几。)。为此,要加大对学生进行有效积累的指导。
1、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指导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让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
2、开设课外阅读课,指导读书方法。
我们的课外阅读课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读书指导课、好书推荐课、美文欣赏课和读书汇报课。这四种类型课利用每周专设的课外阅读课循序进行。读书指导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好书推荐课主要是开拓学生读书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美文欣赏课是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品味;读书汇报课是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享受读书乐趣。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保持学生的读书热情,享受无尽的读书乐趣。
(1)精彩片段、古诗文吟诵活动。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班级以“积累伴我成长”和“校编诗文集”为素材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诵读活动。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吟诵,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和自己喜欢的佳句名篇。
(2)课前五分钟活动。
在每节语文课前的五分钟,学生以多种形式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读书汇报,每天有一名学生汇报,全班同学轮回。最后教师与学生给以适当的评价。定期评比最佳小主持人、最佳创意人等。所以每个学生都精心准备,力争获奖。
(3)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读书汇报会、朗读比赛、成语连龙、搜集广告词、手抄报评比、报刊剪辑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与同学间的距离,在愉悦的氛围中增强积累的信心。
4、拓展读书空间,延伸读书活动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开展读书活动还要充分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将阅读活动延伸到家庭。为此,我们班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我们利用家长会,以及课余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致家长一封信来倡导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开辟读书天地,建立家庭图书角,让孩子有自己的小书架,书桌。对家长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每天抽出三十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使之成为习惯。(2)孩子不能阅读的书,可朗读给孩子听。(3)给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4)把图书做为礼物送给孩子。
三、运用积累,体验成功的乐趣。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习作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经受一次“个人的独特感受”,只有这样,积累的素材才有质量可言。把生活引进课堂,让他们玩、让他们做,指导学生在玩、做中观察、思维,进行语言积累和运用。
1、每次习作课,教师只要给学生一个范围,每一类别选择一个范例,进行集中指导。学生有了范例的启发,从各自的贮存仓库簿中寻找自己所需的素材习作。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感受时运用“同中求异”的求异思维方法。每个学生能抓住自己感兴趣的、感触深的一个角度去细细体会,不随大流。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儿童的生活和情感。
2、训练交流的方法。在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说话的姿势、表情、动作、音量、语调、场合,要提醒学生不要老是对着老师,应面朝同学。还要注意其他同学是不是在认真倾听。
小学生正处在语言积累的高峰期,学生在大量的积累中,获得了语感、习得了知识和方法,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