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经营一个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作者】 竺良君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去。通过实践操作,把数学问题转化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趣味性的可实践操作的数学问题,从中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诱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有效教学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既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课标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以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等为内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因此,教师要“源于教材、宽于教材、高于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动态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可让学生“做”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初步的数学实践能力。
  一、经营情景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创设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1、创设生活情景,体验数学情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作为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始,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参与探究学习的欲望,主动投身于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24时计时法”是一个十分生活化的题材,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时间牌,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分类—改写。具有很强现实意义,使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创设问题情景,感悟数学信息。
  人的学习潜能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而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整理数学信息,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构成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过程中,感悟数学信息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相遇问题》,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影、声、图、文一体的功能,将两车分别从杭州和宁波两地相对、同时、不同时行驶,相遇、不相遇等情景动态展示,曲线图相应反映出路程,每种情景让学生在直观接受数学信息后,迅速参与分析整理,抓住相关数学信息,提出自我思考的数学问题自我探究、自我解决。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创设情景主线,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内驱力,兴趣可以使学生持之以恒的领悟和产生对数学问题的顿悟。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要以能体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为主线,贯穿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始终,从而引发学生一贯而终去主动积极思维和探求。例如《相遇问题》,教师以两位同学上学、放学、上公园游玩等情景为主线,利用课件将人物动态画面、生动儿童语言、打电话等情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促使学生兴趣持续旺盛、思维保持最佳状态、依据不同情景独立思考、主动去探究发现解决一个又一个层层递进的数学链接,充分调动了学生情绪,激活了学生思维。
  二、经营自由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参与
  获取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是学生有计划地、主动地、灵活地、有效地学习。尤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例如《制作年历》这节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轻松、愉悦的掌握了《年、月、日》的知识。
  1、激发兴趣:本节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涨势后的综合应用。我首先创设了一个“制作年历梦工厂”的情境,使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回忆所学知识。接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的各年的年历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2、自主解决:通过制作1月份的月历,让学生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意识到制作一年的年历需要注意什么,知道些什么,在此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每月一日是星期几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3、知识整合:当学生说到还要标出重大节日时,我引导学生用电脑来查找资料,提高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当无法标出农历和节气时,我及时渗透数学与电教整合得思想,让学生用电脑来进行学习。
  三、经营时空课堂,激励学生生动参与
  要让数学实践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激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去探究、去创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起自我探究、自我创造和自我展示的舞台,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创造的成功、享受创造的愉悦,在创造性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引发更深入的数学思考。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是学习的必要环节、知识的理解与升华,是“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环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绍健胜《教学月刊》2008年第5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高清潮《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28期
  《提高学生数学实践活动能力》梁志超《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