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西部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基于西部IT职业教育经验
【作者】 秦凤梅 李成勇
【机构】 重庆工程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尤其是西部新农村建设更是任重道远,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力量,离不开文化知识,最终提高新农村整体人口素质。因此在西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更有利于服务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类型,在新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有效的促进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西部IT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验为依据,分析论述了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逻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文章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大力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契合、能够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为农村的产业发展起到智力培养和智力支持的作用,有着重大时代意义。
关键词:西部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多角度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西部农村建设也面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信息化问题,只有通过推广新技术、变革农业管理模式等多途径解决,这就需要更多的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来实现。而建设新农村的最直接者就是广大农民自己,为了是农民适应信息化背景下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只有通过再教育、再学习、再培训,是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提升综合能力,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成为一个跨时代的新农村建设者。因此,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条件下,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如何更好的配合是两者都更加有序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部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农村建设中后劲不足
西部新农村建设最大的瓶劲问题是信息化人才的缺失,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农业信息化设备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操作,这就暴露出西部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在实际需要时得不到,导致新农业建设前期场面宏大,后期使不上劲的尴尬局面。
1、西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需求偏离
通过调查西部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情况分析,有关农业方面的专业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以农业专业为特色的职业院校,有关的农业专业也是按传统方式培养,根本不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的需要。主要原因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追求潮流,没有把专业落脚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没有把新农村建设从传统意义上区别开,对新时代农村建设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实地了解,因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远远落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西部职业教育在服务面与新农业建设脱离接轨
新时代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包括方方面面的建设,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应该从基础实施建设、村民的国民素质、产业结构等多方位发展。但从调查西部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来看,仅仅是技术上的简单培训或者是共同完成政府的惠民项目,这类项目涉及面小,导致西部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服务面上严重脱轨,在很多方面职业教育根本没有涉及到,如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智能机械化服务。
3、西部职业教育面向对象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一致
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应该是在农村,而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有责任建设自己的家乡,使其实现城镇化的边缘。而农民作为主要的建设者,其受教育水平往往达不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很难发挥主动性。因此西部职业教育面向对象应该以农民为主体,而再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学生主体。同时面向对象的改变,职业教育再也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更多的是考虑如果提高对象的学习效率及实际应用情况等因素,培养在知识、技术上适应新时代农村建设要求。
二、新时代农村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累计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是时代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需产物,因为职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助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在社会各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受到国家政府重视,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等国民基础服务领域越来越重要,加快了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最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职业教育环境、职业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包括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社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是长期积累的,不是一时所能消除的,因此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依然忐忑不平,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没有把握好,师资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教师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师,一般需要企业经验,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国家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无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
1、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更能体现
从现阶段中国国情来看80%属于农业人口,国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生活,将重点放在农村建设上,提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期新农村形象维护,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来完成,而解决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把建设农村的主力军经过职业教育培养成懂技术、懂管理的新时代农民。在国家建设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将更能体现。首先,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通过多项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随着应用型教育的深入发展,一半左右的高校转为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在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也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设施得到迅速改善。这样也可以是更多的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因此在新农村建设需求下,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更能体现。
2、职业教育可以多角度发展
由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涉及多个方面,不在是传统意义的农村建设,职业教育为农村建设服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服务,相应地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也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职业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潮流,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呈现多角度的发展趋势,从底层专业建设到上层职业教育管理体系都对应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需求,改变以往只是局限于简单培训,简单服务的方式,将影响力面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每一片土壤。因此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应该从多角度发展。
3、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更突出
将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联系,定位职业教育主要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面覆盖了社会最基础领域,这个领域占了市场的80%以上,因此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培训技术人员,面对对象只是小范围,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能够体现的比较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需要更多的技术型农民,职业教育服务呈多角度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也更加突出和体现。
三、西部职业教育应该提高标准应对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需求
新时代农村建设也是一个新课题,到底应该怎么建设,建设那些方面,国家都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经验,尤其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缺少成功的范例。因此新农村建设在方方面面要求都相对较高,以高标准、高规格来完成各项指标,才能达到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要求。而职业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者的培养基地,从多方面承担的实现服务新农村建设重要功能。新时代农村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对应着职业教育也应该从自身各方面提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包括专业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办学模式、综合服务能力等不断优化,准确把握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1、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更加对口
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更多的到农村去调查研究,实地了解新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从而优化专业设置,是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培养的人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适当的增加一些信息化专业和涉农专业,是专业更加对口新农村建设需求,能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
2、加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建设新农村可以直接上手的人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就是缺少各类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懂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新型技术人员,这类技人员不需要再培训,直接上岗工作,可以解新农村建设的“燃眉之急”。而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职业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是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掌握更多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技能。在实践指导教师方面,应该聘请更多的从事过一线的技术人员,通过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效果更理想。
3、改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新农村建设面对面
西部职业教育相对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在文化积淀上没有那么多,教学手段也没有那么老化,因此对于西部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还没有形成的完整教学手段,把职业教育办到农村,真正做到与服务农村建设的无缝衔接,让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面对面,让职业教育在农村扎根。真正实现有农村的地方就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课堂上农民就是学生,课堂外就是建设者。
4、提升职业教育综合服务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也相应地有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职业教育也同时要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培养在医疗卫生、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朱德全,李鹏. 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2] 林克松,朱德全.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 教育研究. 2013(11)
[3] 朱德全,杨鸿. 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以重庆市为例[J]. 教育研究. 2013(03)
[4] 郑仕华.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 职教通讯. 2013(05)
[5] 郑美丽.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02)
[6] 宋建军.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J]. 教育与职业. 2012(15)
[7] 廖广莉,谢洪波. 郴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21)
作者简介:秦凤梅(1974.11),女,硕士,重庆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人力资源(重庆巴南).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专项课题《西部职业教育与区域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西部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多角度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西部农村建设也面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信息化问题,只有通过推广新技术、变革农业管理模式等多途径解决,这就需要更多的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来实现。而建设新农村的最直接者就是广大农民自己,为了是农民适应信息化背景下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只有通过再教育、再学习、再培训,是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提升综合能力,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成为一个跨时代的新农村建设者。因此,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条件下,职业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如何更好的配合是两者都更加有序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部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农村建设中后劲不足
西部新农村建设最大的瓶劲问题是信息化人才的缺失,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农业信息化设备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人操作,这就暴露出西部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在实际需要时得不到,导致新农业建设前期场面宏大,后期使不上劲的尴尬局面。
1、西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需求偏离
通过调查西部职业院校开设专业情况分析,有关农业方面的专业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以农业专业为特色的职业院校,有关的农业专业也是按传统方式培养,根本不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的需要。主要原因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追求潮流,没有把专业落脚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没有把新农村建设从传统意义上区别开,对新时代农村建设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实地了解,因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远远落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西部职业教育在服务面与新农业建设脱离接轨
新时代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包括方方面面的建设,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应该从基础实施建设、村民的国民素质、产业结构等多方位发展。但从调查西部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来看,仅仅是技术上的简单培训或者是共同完成政府的惠民项目,这类项目涉及面小,导致西部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服务面上严重脱轨,在很多方面职业教育根本没有涉及到,如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智能机械化服务。
3、西部职业教育面向对象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一致
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应该是在农村,而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有责任建设自己的家乡,使其实现城镇化的边缘。而农民作为主要的建设者,其受教育水平往往达不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很难发挥主动性。因此西部职业教育面向对象应该以农民为主体,而再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学生主体。同时面向对象的改变,职业教育再也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更多的是考虑如果提高对象的学习效率及实际应用情况等因素,培养在知识、技术上适应新时代农村建设要求。
二、新时代农村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累计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是时代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需产物,因为职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助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在社会各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受到国家政府重视,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等国民基础服务领域越来越重要,加快了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最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职业教育环境、职业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包括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社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是长期积累的,不是一时所能消除的,因此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依然忐忑不平,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没有把握好,师资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教师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师,一般需要企业经验,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国家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无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
1、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更能体现
从现阶段中国国情来看80%属于农业人口,国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生活,将重点放在农村建设上,提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期新农村形象维护,都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来完成,而解决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把建设农村的主力军经过职业教育培养成懂技术、懂管理的新时代农民。在国家建设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将更能体现。首先,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通过多项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随着应用型教育的深入发展,一半左右的高校转为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在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也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设施得到迅速改善。这样也可以是更多的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因此在新农村建设需求下,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更能体现。
2、职业教育可以多角度发展
由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涉及多个方面,不在是传统意义的农村建设,职业教育为农村建设服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服务,相应地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也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职业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潮流,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呈现多角度的发展趋势,从底层专业建设到上层职业教育管理体系都对应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需求,改变以往只是局限于简单培训,简单服务的方式,将影响力面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每一片土壤。因此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应该从多角度发展。
3、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更突出
将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联系,定位职业教育主要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面覆盖了社会最基础领域,这个领域占了市场的80%以上,因此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培训技术人员,面对对象只是小范围,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能够体现的比较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需要更多的技术型农民,职业教育服务呈多角度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也更加突出和体现。
三、西部职业教育应该提高标准应对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需求
新时代农村建设也是一个新课题,到底应该怎么建设,建设那些方面,国家都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经验,尤其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缺少成功的范例。因此新农村建设在方方面面要求都相对较高,以高标准、高规格来完成各项指标,才能达到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要求。而职业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者的培养基地,从多方面承担的实现服务新农村建设重要功能。新时代农村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对应着职业教育也应该从自身各方面提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包括专业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办学模式、综合服务能力等不断优化,准确把握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1、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更加对口
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更多的到农村去调查研究,实地了解新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从而优化专业设置,是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培养的人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适当的增加一些信息化专业和涉农专业,是专业更加对口新农村建设需求,能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
2、加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建设新农村可以直接上手的人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就是缺少各类专业的技术人员,尤其懂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新型技术人员,这类技人员不需要再培训,直接上岗工作,可以解新农村建设的“燃眉之急”。而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职业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是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掌握更多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技能。在实践指导教师方面,应该聘请更多的从事过一线的技术人员,通过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效果更理想。
3、改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新农村建设面对面
西部职业教育相对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在文化积淀上没有那么多,教学手段也没有那么老化,因此对于西部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还没有形成的完整教学手段,把职业教育办到农村,真正做到与服务农村建设的无缝衔接,让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面对面,让职业教育在农村扎根。真正实现有农村的地方就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课堂上农民就是学生,课堂外就是建设者。
4、提升职业教育综合服务能力,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也相应地有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职业教育也同时要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培养在医疗卫生、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朱德全,李鹏. 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2] 林克松,朱德全. 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 教育研究. 2013(11)
[3] 朱德全,杨鸿. 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以重庆市为例[J]. 教育研究. 2013(03)
[4] 郑仕华.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 职教通讯. 2013(05)
[5] 郑美丽. 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02)
[6] 宋建军.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J]. 教育与职业. 2012(15)
[7] 廖广莉,谢洪波. 郴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21)
作者简介:秦凤梅(1974.11),女,硕士,重庆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人力资源(重庆巴南).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专项课题《西部职业教育与区域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