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写作中素材积累的途径
【作者】 王 勇
【机构】 四川省江油市中坝职业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职中学生写作普遍存在“无材料可写”的困难,笔者以为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生活观察、笔记内化、实践感悟等方法来解决,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面对写作时就不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能充分享受作文的快乐了。
关键词:阅读积累;生活观察;笔记内化;实践感悟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职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掌握未来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然而,职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大因素是缺乏材料。没有素材的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解决学生“无材料可写”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
一、阅读积累是作文素材之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1、推荐名著阅读。
法国文艺评论家布封曾说:“伟大的作品是伟大灵魂的回音。”我们要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名著,用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去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组织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尤其要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读书,了解作家生平、思想、作品以及相关评论,定期给学生举办中外名著欣赏讲座,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鉴赏水平。另外,每学期举行“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让学生拿着自己钟爱的书籍到讲台上向同学们推荐,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讲述对人生的启迪。
2、推荐优秀报刊杂志。
要把学生喜欢阅读的《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读书》、《随笔》等优秀的报刊杂志引进课堂。这些杂志多取材于鲜活的现实生活,素来以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见长。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发散思维,采众家之言论为己用。
如对待“宽容”的话题,学生一般只停留在“宽以待人”这个层面,而引导学生读《宽容是社会进步的标尺》,会使他们对社会边缘群体、对独身女子生育问题、对个性张扬的青年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对“宽容”又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又使学生理解,宽容不只应局限在小我,更应该上升到大我,上升到宗教、民族、异见等高度,思想就更深邃,境界就更高远。
二、生活积累是作文素材之根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的源头在哪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老师要拥有一双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生活资源的慧眼,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借助生活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1、关注生活小事。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能够以小见大、能触动内心的小事,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这些都将成为作文源源不断的素材。如:一位老人一连逛了好几家超市、大商场想买一块手帕却不得,只好扫兴而归,取代手帕的是各类卫生纸、纸巾等,于是感概道:现在正在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的手帕不能丢呀!要知道一个人一年用的卫生纸中的纸浆相当于砍伐掉两棵大树。由对一块小小的手帕的遐想引出重大的主题,这样作文的立意就深刻了。
2、关注焦点问题。
不关注现实,不思考社会问题,思想就得不到磨砺,是写不好作文的。引导学生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时代感、思想性强的电视节目,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教学中要时常把社会热点引入课堂,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课堂讨论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养成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三、笔记积累是素材汇聚之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即使当时印象很深的材料,时间一长终会淡忘,成了过眼烟云。所以,让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随时剪贴或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进行储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摘录课内外文笔精华,记录身边周围时事,讲述国内外新闻动态,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知识面。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时及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思想短评,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得到写作的锻炼;指导学生每周剪贴短小精悍、深蕴哲理的好文章,进而写点评,让学生深刻自己的思想,提高文章的品位。
四、实践感悟是素材内化之法
1、平常口头锻炼。
除了多看、勤听还要常说。可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讲出来,也可以背诵优美的语段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2、社会实践活动。
职专学生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经常有游览参观活动等,这样让学生走出自己所囿的环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当然,光有生活没有感受同样写不好文章,要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调动自己的手、眼、耳、口、鼻、脑等各种器官,去扑捉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文章的核心在于情绪的感染,对生活和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人、事、物有所感触,文字内容才会鲜活而有生活气息。
任何一部醒世之作的问世,无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极的参与。生活丰富了,认识水平提高了,作文时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了阅读的积累之根和生活的积累之源,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如此,写作才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关键词:阅读积累;生活观察;笔记内化;实践感悟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职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掌握未来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然而,职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大因素是缺乏材料。没有素材的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解决学生“无材料可写”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
一、阅读积累是作文素材之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1、推荐名著阅读。
法国文艺评论家布封曾说:“伟大的作品是伟大灵魂的回音。”我们要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学名著,用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去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组织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尤其要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读书,了解作家生平、思想、作品以及相关评论,定期给学生举办中外名著欣赏讲座,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鉴赏水平。另外,每学期举行“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让学生拿着自己钟爱的书籍到讲台上向同学们推荐,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讲述对人生的启迪。
2、推荐优秀报刊杂志。
要把学生喜欢阅读的《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读书》、《随笔》等优秀的报刊杂志引进课堂。这些杂志多取材于鲜活的现实生活,素来以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见长。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发散思维,采众家之言论为己用。
如对待“宽容”的话题,学生一般只停留在“宽以待人”这个层面,而引导学生读《宽容是社会进步的标尺》,会使他们对社会边缘群体、对独身女子生育问题、对个性张扬的青年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对“宽容”又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又使学生理解,宽容不只应局限在小我,更应该上升到大我,上升到宗教、民族、异见等高度,思想就更深邃,境界就更高远。
二、生活积累是作文素材之根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的源头在哪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老师要拥有一双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生活资源的慧眼,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借助生活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1、关注生活小事。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能够以小见大、能触动内心的小事,从一花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从朋友亲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从同学老师的关怀中体会关爱。这些都将成为作文源源不断的素材。如:一位老人一连逛了好几家超市、大商场想买一块手帕却不得,只好扫兴而归,取代手帕的是各类卫生纸、纸巾等,于是感概道:现在正在创建节约型社会,我们的手帕不能丢呀!要知道一个人一年用的卫生纸中的纸浆相当于砍伐掉两棵大树。由对一块小小的手帕的遐想引出重大的主题,这样作文的立意就深刻了。
2、关注焦点问题。
不关注现实,不思考社会问题,思想就得不到磨砺,是写不好作文的。引导学生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时代感、思想性强的电视节目,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教学中要时常把社会热点引入课堂,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课堂讨论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养成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三、笔记积累是素材汇聚之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即使当时印象很深的材料,时间一长终会淡忘,成了过眼烟云。所以,让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将看到的好文章、好素材随时剪贴或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进行储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摘录课内外文笔精华,记录身边周围时事,讲述国内外新闻动态,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知识面。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时及时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思想短评,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得到写作的锻炼;指导学生每周剪贴短小精悍、深蕴哲理的好文章,进而写点评,让学生深刻自己的思想,提高文章的品位。
四、实践感悟是素材内化之法
1、平常口头锻炼。
除了多看、勤听还要常说。可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讲出来,也可以背诵优美的语段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2、社会实践活动。
职专学生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经常有游览参观活动等,这样让学生走出自己所囿的环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当然,光有生活没有感受同样写不好文章,要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调动自己的手、眼、耳、口、鼻、脑等各种器官,去扑捉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文章的核心在于情绪的感染,对生活和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人、事、物有所感触,文字内容才会鲜活而有生活气息。
任何一部醒世之作的问世,无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极的参与。生活丰富了,认识水平提高了,作文时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了阅读的积累之根和生活的积累之源,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如此,写作才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