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略谈小学生写作方法

【作者】 胡文秀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日常的作文中,很多孩子看到文章题目总是一片茫然,无从下笔。即使下笔写了,内容也是空洞无趣,没有任何吸引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能够下笔千言,我尝试了以下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编入的,有的文章写的优美动人,有的文章感情真挚,有的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孩子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1、仿写。仿写比较能够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尤其是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孩子,我都会利用文章中精美的语言,典型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加深印象。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学生对课文深入地了解之后写出了“绿豆妈妈有办法,她带领孩子在太阳下玩耍,‘啪”的一声,孩子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共同游戏玩耍。”虽然是很简单的几句诗行,但却是生活体验的直接反映。我还让学生仿写过《黄山奇石》、《听听,秋的声音》、《荷花》……孩子在这样的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慢慢地步入作文的世界。
  2、续写。写作离不开想象力,续写是对想象力有效的训练。学过《井底之蛙》,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出了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碰上了另一只住在城市旁边的青蛙,小青蛙跟随着他走进了城市,见到了城市中繁华的景象,享受到和群体共同生活的快乐;有的学生写的是青蛙在小鸟的帮助下飞上了天空,游览了很多地方,不再有“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想法……很多孩子的想象奇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内心丰富的世界。
  3、改写。改写是对课文内容重新编排的一种方法。如去年学过一篇文章《陶罐和铁罐》,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对两个人物有了很深入的认识,明白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明白了“事物都有两面性”,于是学生进行改写,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看事情要看得全面。
  二、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活生生、充满情趣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五官”,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去感受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花红柳绿、朝阳晚霞……引发学生的兴趣;菜市场、小饭桌甚至一角钱都是社会的缩影;父母的亲情,长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都是孩子每天经历的,也都是孩子写作的素材。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赞美生活,只有留心才会有体验、有收获。春天来了,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校园,找找偷偷露出头的小草;冬天大雪纷纷,和学生一起在学中玩耍;给学生一元钱,让他们走出教室,尝试在社会中独特的体验……这样的作文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的训练要不断地进行,并逐渐丰富。就会唤起孩子们对“周围人和事”有好奇心,注意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变化。
  三、活泼生动的游戏、竞赛,使学生走进快乐作文天地。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利用好这一点?是一个值得深思尝试的问题。于是我把各种游戏、竞赛融入到作文教学中,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兴趣盎然。我先后举行过《一分钟》《有趣的连词成句》《托球比赛》《跳绳比赛》等许多种活动,孩子在其中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感,配以教师主次、详略的指导,文章一气呵成,情感自然真挚。
  四、大容量、高品位的阅读丰富学生的内涵,使他们“有米下炊”。
  日本心理学家经过大量阅读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因而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古来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因而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每周都给学生留出阅读时间,一、二年级是以童话为主,现在孩子们都在阅读《小巫婆求仙记》《亲爱的汉修先生》等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小说以及《上下五千年》等优秀课外书籍,孩子们兴趣浓厚,慢慢的孩子抱书读的景象成为教室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量的阅读,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在习作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激活学生的储备,给学生自由想象和实施的空间,就能真正“有米下炊”。
  学生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教师耐心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孩子不断努力,终会文思泉涌,一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