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思想品德课堂富有生活的气息
【作者】 雷国湘
【机构】 贵州省三穗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课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资源;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活动;生活化评价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一文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在不断地正确审视和分析自己的生活经历的过程中来逐步培养和形成的。然而,目前我们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课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一、挖掘生活化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师要以生活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课本教材,建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要有意识地挖掘更多的生活资源为作教学的铺垫,用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来充实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教学的空间,使生活素材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此来诱发学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如,在学习《珍惜新起点》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为了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的各个角落,全方位地体验、了解新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学校的特色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2) 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3)怎样才能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新学校、新的学习环境的兴趣和喜爱之情,而且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促使了学生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这样,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建构主义强调:“应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也表明,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能使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达到知、情、行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因善于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激起对生活的热情,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如,在学习《扬起自信的风帆点》一课第二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时,为了让学生在内心摆脱自卑的不良心理品质,养成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我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会上《千手观音》舞蹈视频,美轮美奂的舞蹈、节奏欢快的音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同学们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一支舞蹈《千手观音》不仅红遍大江南北,更享誉世界,无数观众为之震撼。你可知道这些舞蹈演员大多都是聋哑人,她们听不到音乐,那么,她们是靠什么战胜无声世界的韵律和美感?靠什么来诠释心灵深处的祥和?靠什么走向艺术的巅峰?以此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实力才能唱响属于自己的成功之歌。
三、开展生活化活动,亲历体验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等形式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亲历体验,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引导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接触自然。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带着生活中的疑问走进课堂,想着问题走出课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如,学完《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后,让学生作“诚实守信现状”的调查。通过自己收集的种种诚信故事,激起他们对诚信的理解,促进孩子诚信意识的形成。再如,学完《环境状况》这一主题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厂、社区,搜集材料。看看自己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四、实施生活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化评价,强调的是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把“现实世界”中的生活现实问题作为构建评价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变单纯知识评价为知行并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由教师转向全员,由单一转向综合性评价;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上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世界观、入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为基本准则。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如,评价学生的“环保”的认知、行为,可从“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主动劝阻,及时制止”“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等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另外还可以定期开展“节约水资源”、“绿地认养”、“我和小树一起长大”、等一系列活动,在班级内定期评选“环保小卫士”等,渗透对学生进行良好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促进学生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奚晓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10.40
[3]潘杰.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新课程(教研版),2010.3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资源;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活动;生活化评价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一文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在不断地正确审视和分析自己的生活经历的过程中来逐步培养和形成的。然而,目前我们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课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一、挖掘生活化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师要以生活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课本教材,建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要有意识地挖掘更多的生活资源为作教学的铺垫,用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来充实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教学的空间,使生活素材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此来诱发学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如,在学习《珍惜新起点》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为了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的各个角落,全方位地体验、了解新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学校的特色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2) 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3)怎样才能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新学校、新的学习环境的兴趣和喜爱之情,而且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促使了学生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这样,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建构主义强调:“应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也表明,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能使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达到知、情、行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因善于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激起对生活的热情,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如,在学习《扬起自信的风帆点》一课第二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时,为了让学生在内心摆脱自卑的不良心理品质,养成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我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会上《千手观音》舞蹈视频,美轮美奂的舞蹈、节奏欢快的音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同学们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一支舞蹈《千手观音》不仅红遍大江南北,更享誉世界,无数观众为之震撼。你可知道这些舞蹈演员大多都是聋哑人,她们听不到音乐,那么,她们是靠什么战胜无声世界的韵律和美感?靠什么来诠释心灵深处的祥和?靠什么走向艺术的巅峰?以此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实力才能唱响属于自己的成功之歌。
三、开展生活化活动,亲历体验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等形式多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亲历体验,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引导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接触自然。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带着生活中的疑问走进课堂,想着问题走出课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如,学完《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后,让学生作“诚实守信现状”的调查。通过自己收集的种种诚信故事,激起他们对诚信的理解,促进孩子诚信意识的形成。再如,学完《环境状况》这一主题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厂、社区,搜集材料。看看自己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四、实施生活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化评价,强调的是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把“现实世界”中的生活现实问题作为构建评价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变单纯知识评价为知行并重,过程结果并重的全面评价;由教师转向全员,由单一转向综合性评价;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上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世界观、入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为基本准则。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如,评价学生的“环保”的认知、行为,可从“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主动劝阻,及时制止”“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等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另外还可以定期开展“节约水资源”、“绿地认养”、“我和小树一起长大”、等一系列活动,在班级内定期评选“环保小卫士”等,渗透对学生进行良好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促进学生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奚晓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10.40
[3]潘杰.让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同行.新课程(教研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