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校政企结合,设计院校以设计 竞赛服务社会的产学研模式探析

【作者】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杭州)

【机构】 刘波永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针对设计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通过校政企结合,设计院校以设计竞赛服务社会的产学研模式对政府、企业、高校带来的有利因素,探讨了设计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的新模式。
  关键词:设计院校;设计竞赛;产学研
  我国自1992年开始实施产学研工程以来,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四大功能的必然选择。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产学研结合面临着新的形势。特别是艺术设计院校由于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相比,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面临的问题与存在的困难会更多。
  一、设计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的现状
  首先,设计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往往是围绕着某一课程或某一训练项目开展,有的是部分设计院校教师将某一企业或单位委托的一些横向课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基地共建、课程实习等等,大都数停留在这些比较肤浅的层面,导致产学研的开展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连贯性不强。往往存在组织形式比较松散、“碎片化”“项目化”“短期化”和“形式化”等问题。
  其次,设计院校把设计创新放在首位,追求外在形式美,由于缺乏市场观念,常会忽略成本价格等因素。而企业是将市场效益放在首位,设计创新只是开拓市场的手段与途径,因此企业要兼顾产品成本和产品的市场化。两者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企业对设计院校开展的产学研活动失去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是存在着设计创新与市场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第三,产业部门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足,阻碍设计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的推进。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不少的企业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名校、名专业,对一些非名校弃之不顾。而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停留在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实习基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忽略了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的在岗培训实践。而不少企业只重眼前利益而非视长远发展,重视实际生产而非开发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设计开发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在与高校进行合作时,也只是把重点放在那些时间短、见效快的成果上,而不愿意投资那些时间长、耗资大,需要长期合作的项目。也有不少的企业对“学”、“研”单位的科技能力持怀疑态度,对如何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缺乏长远的考虑,更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
  第四,产学研合作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教育、科研、财政和知识产权等部门。设计院校重视设计创新而不是科技创新,政府部门在政策的制订过程中一般对科技创新比较重视,而对设计创新重视不够,引导性不明确、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等。也对设计院校开展产学研活动极为不利。
  二、校政企结合,以设计竞赛服务社会的产学研模式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社会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政府提倡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形成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知识、理念,充分体现社会、政府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产学研结合是把高校、科研部门与企业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长处。而校政企结合,政府搭台,让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对接起来,政府主要起桥梁作用,企业提供社会需求,高校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校政企结合加强了政府、学校与产业、企业的联动,能够解决设计院校在新时期下开展产学研活动的一些具体问题。
  对于设计院校来讲,通过积极承办、参加以政府部门为引导主办、行业企业参加的设计大赛,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如中国(安吉)国际"竹?生活"跨界创意设计大赛,该设计大赛由浙江省文化厅、安吉县人民政府主办,安吉县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办公室、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安吉县竹产业发展局联合承办,并得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及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协作支持。在2011年,第二届大赛组委会共征集到参赛作品1832件,分别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全国各地一百多个设计院校师生的积极参赛。组委会还收到来自德国、台湾、香港等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参赛作品涵盖了工业、建筑、景观、平面、品牌、服装等众多领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赛本着“追求生活本源,感悟东方美学智慧”的大赛理念,激发了许多年轻创意人对“竹?生活”的理解与体验。再如2014年“市长杯”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是典型的政府搭台、企业设立分赛场,吸引全国各地的高校参加,仅从获奖结果来看,就有35所浙江省内外高校的学生获得23家企业组织分赛场奖项。另外还有如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永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五金产品工业设计大赛,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九届,吸引了全国几十所高校的参与和支持。这类由政府部门主办、企业与高校积极参与的比赛,为设计院校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捷径。
  三、校政企结合,设计院校以设计竞赛服务社会有利因素分析
  在政府部门支持与指导下,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产学研相长为目标,切实有效的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不断深化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对高校来讲,通过积极参加设计竞赛,一方面,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那些在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在就业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更容易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指导设计大赛,锻炼了高校的师资队伍。由于竞赛涉及面范围广,并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具有更宽的知识面、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更强的创新创意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参赛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使得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客观地推动了师资队伍的水平建设。第三,设计竞赛成果的好坏也体现了设计校院的办学水平、能力与教师教学水平。同时,随着设计竞赛逐渐有更多的社会、企业、行业各界的介入,使得创意设计与企业的需求逐步达到统一,也促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相一致。
  对企业来讲,通过政府搭建的设计竞赛平台,投入少,收益大。一方面以分赛场的形式,通过比赛收集了大量高校学生的创新与创意,很好的解决了企业内部创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大赛冠名或奖项冠名的形式,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对于政府来讲,通过设计竞赛平台,吸引广大设计院校与企业的参与,将设计创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视。不仅为企业解决了难题,政府投入少,效益大,参与面广,既推进了当地经济的转型与升级,而且又推动了高校的人才培养。
  四、结论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政府提倡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形成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为企业提供高端技术与知识、理念,为企业服务,充分体现社会、政府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金劲彪 姬海宁.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1期.
  [2]鲁淑华.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1期.
  [3]詹中新.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 NO.18.
  作者简介:刘波永(1970.7-),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