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院园合一”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

【作者】 梁忠环 张春梅

【机构】 青岛黄海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以青岛黄海学院二级专业学院与产业园合一的办学实践为例,研究院园合一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探索院园合一育人模式的理论内涵——产教一元化的运行机制、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专业教学平台,分析院园合一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化解校企合作双主体的矛盾,校企双方在育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方面找到平衡结合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推进人才培养精准化,实现资源最优化,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院园合一;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学科分类号:880.61  中图分类号:G710
  一、院园合一育人模式在青岛黄海学院的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提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学生求学需求变化,特别是鉴于企业对校企合作冷淡、逐利性、用工急功近利的本质,原先订单培养、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在国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新建的地方民办本科高校校企合作转型升级显得迫切和重要。作为民办高校,具有先天的市场竞争性,民校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动态的管理模式等内在的规律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运营有潜在的统一性,在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上有创造的主动性,能够闯出一条校企共育的新路来。
  青岛黄海秉持“知行合一”校训,践行“惟德惟能止于至善”校风,主动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青岛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与青岛区域产业转型同步,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创办企业,引进企业,建立产业园区,与专业学院统一建制,探索与青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与家长考生需求相符合的校企一体化、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产业链与专业链合一——“院园合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办学模式,将课堂搬进企业,将项目带进课堂,用精品的专业教育助力青岛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产业经营、社会服务领域构建联合体,着力打造产业为体、文化为魂、教育为本的产、学、研、用合一的园区。校企共建了与二级专业学院合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西海岸网上创业园)、影视艺术产业园、机电创新产业园(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着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国际电子商务学院与电子商务产业园合一,商科教育与网络商务有机结合;
  影视艺术学院与影视文化产业园合一,影视艺术专业链对接青岛区域影视文化产业链;机电工程学院与机电创新(机器人)产业园合一,将师生技能创新成果转化为学生创业动力和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园(院)区集企业、行业、学校、政府资源于一体,集国学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于一体,集创客空间、创意工作室、创新展示室、创业培训室于一体,以产促教、以产促学、以教促产、以学促产,产、教、学融合,构建基于创新、创业、创客的实训式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学院成为责、权、利结合的实体单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行业或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把“行业主流工作岗位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校企协同制定符合行业企业“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师资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学生、员工双身份,生产与教学双环境,学校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融合。企业文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融入到课程教学,将产学模式深入到教学改革中来,学校为每个入园企业匹配一定数量的专业学生,在企业教师组织下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企业真实项目驱动学习。
  二、院园合一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
  院园合一的育人模式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办学理念,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强化学校运行的市场机制,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在规范教育教学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院园合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如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毛主席在1958年1月中共中央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写道:“一切高等工业学校的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场,除了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外,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需要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且是一个共生共荣体。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
  由于学校育人公益性目的和企业生产营利性目的差异,二者在使用人中培养人找到了利益共同点。在使用中培养人就是专业实践,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但是企业使用人是为了获取人力成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学校培养人是为了获取人才成本,追求在实践中实现育人社会效益的最优化,通过教育实现人的价值,当然教育成就人的价值是在工作单位做人、做事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校企合作中如果产生偏差就会动摇双方合作基础,会产生遗留性问题:偏向企业,重在用人,学校单纯是就业导向,以短期功利性目的,育人就失去话语权、主导性,在“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会演变成廉价的学生工,这种人才培养体现了教育理论中人的工具论,这样合作是不会持久的,学校教育也谈不上什么人才培养质量;偏向学校,完全不顾企业淡旺季的用工需求,让企业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转,则校企合作是一头热,企业失去积极性,学校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可能落到实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校企主体一元化,院园合一就是实现校企主体一元化的有效路径。
  围绕人才培养,在同一主体单位领导下,结合学校和企业两个需求,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学校自主举办产业园,实行院园合一模式,既拥有了办学的主动权,实现两个主体单位即学校与企业的共生共荣,又能很好规避社会上产业园单纯营利性,其唯一目的是育人的社会公益性而不是经济利益,能将工作落脚在人才培养上,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手段,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合格的人才”目的。
  三、院园合一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
  1.产教融合一元化运行机制
  院园合一是校企双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其管理主体一元化,即二级学院和产业园创办主体均为学校,采用了院务委员会与园区管理委员会合一运营模式,既负责教育教学事务也具体负责园区经营管理事务。调整后勤保障机构,将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产业管理处、实践教学单位合署办公,适应并配套服务于院园合一办学模式,以发挥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的共享。实行院园合一办学模式的二级学院应是学校试点学院综合改革项目单位,二级专业学院必须坚持开门办学,进行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具有充分的人事权、经费使用和分配权、生产经营权、教学科研的自主权,能整合利用行业、企业、政府、院校、校友等社会资源。
  实体二级专业学院与专业产业园合署办公,设学校院长和企业指导院长,由学校院长负责教学科研,也负责产业园的工作。下设校企合作服务办公室,服务协调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实施学校和企业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实施学生企业导师制度,成立企业家导师俱乐部。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职业内创业,支持教师成立公司企业,支持专任专业教师结合教科研工作开展产教研项目,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建立了学校双师素质教师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互聘机制。
  一个专业群对应一个经济实体,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真东西。推进企业需求与招生政策对接,在招生简章中明确企业的专业需求,开展特色班招生;将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与专业设置的培养方向对接,企业需求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对接。陶行知说过:“但要求其充分实效,教育更须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问闻。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了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院园合一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2.教学做合一实训式培养模式
  园区内企业全面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学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学生就业创业等各个环节,企业文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融入到课程教学,为学生实践、实习、实验提供真实的实践项目。学院专业教师全年在入驻企业真实生产营销环境实践。无论是引进企业和学校创办的企业,均匹配一定数量的专业学生,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课岗融替的课程由企业教师组织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企业生产营销场所是实践教学场所,亦是学生专业实践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亦是教师项目研究基地。
  院园合一育人模式下,教学方法是陶行知所说的“以工作或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做过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做的法子就是指企业“做”的法子,企业“做”的要求决定教学的内容,企业“做”的方式决定教学的方法,企业“做”的过程决定教学的载体,企业“做”的活动检验学习的成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做的中心。”强化操作型知识学习、实战技能培训、动手能力训练和行业视野的学习,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训交替、课岗融合、场景教学,畅通了“工”与“学”的途径,实现了“学”与“工”零距离、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对接,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的课程体系。生产一线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中坚参与到专业教学之中,专兼结合双师施教,实施创业技能学分与课程学分替换制度,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
  3.校企一体化平台
  黄炎培先生认为“办职业教育通则”之一是“深入这项职业教育的环境”,“要办职业学校,当先办工场;欲办工校,先办工场,这话很是。”“若是工场办不好,敢断言工校是办不好的。”“工场的一切设施,当取工场性质,这话是很对的。”“所以办某种职业学校,必须深入某种职业环境,如农必于农村,商必于商业区,工必于工业区……”在院园办合一学模式下,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教学平台,合作开发并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合作搭建学生创新与创业平台、政产学研平台、企业孵化器平台、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四、院园合一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
  1.化解校企双主体的矛盾
  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和产业园办企主体和管理服务机构一元化,在顶层架构和制度层面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学校育人公益性与企业盈利性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矛盾,有效解决了专业学院双师型师资短缺、设备设施老化、教学内容滞后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有效解决了企业用人短缺、专业人才针对性差、新手上手慢、培养成本高、人员流动频繁等问题。在管理上,有效解决了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两张皮问题,降低了学校和企业教育、管理、经营成本。产业园服务于专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性实践基地。产业园企业管理权在专业学院,专业学院拥有学生生产性实习实训的话语权、主动权,不但解决了学生实习不对口、学生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的学生工的问题,更体现了实习、实训、实验等实践教学的课程人才培养而非生产经营的教育本质,能够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对园区企业而言,由于专业学院为产业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而很好地避免了游离于学校之外的产业园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而成为楼宇经济的尴尬局面。校企双方在育人效益最大化和盈利效益最大化方面找到平衡结合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人才培养精准化
  院园合一育人模式是依托学校自身资源,升级改造实体学院,以企业化的自主生产经营来实现校企合一的模式,超越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企中校”、“校中企”的校企合作模式,适应人才培养精准化、订制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人才需求和专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快速搭建市场需求——学生学业——学科专业桥梁,及时满足学生兴趣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教育服务,有效克服了教育教学对于市场滞后性的弱点,使学校教育不断增加造血功能,减少设备维护更新成本,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步,人才供给即时,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更具有针对性、适应性。
  3.资源配置最优化
  院园合一使校企双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能主动投资,既是为自己生产经营投资,也是为人才培养投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互补、共享,实现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专业与职业、师生与员工对接与融合,加强了学校优势资源与社会优质资源整合,教育资源最优化。
  4.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苏轼曾说过“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当,不学之过也。”院园合一育人模式下教学做合一有效解决了实战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心手相应”问题。学校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实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质量的高低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进行评价。企业视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全面介入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等环节,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搭建了舞台,保障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无论二级专业学院还是产业园,其办学主体均是学校,院园合一的目的是人才养培养,人才培养是涵盖人格涵养、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在内的全人培养,所以黄炎培强调“专科学校的使命在于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避免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85-109.
  [2]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118-173.
  作者简介:梁忠环(1975.9—),男,青岛黄海学院教师,教育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民办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张春梅(1979.2—),女,青岛黄海学院教师,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