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金晓华
【机构】 博乐市第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融洽情感能点燃兴趣,名人经历能唤起兴趣,精彩导入能诱发兴趣,精心设疑能激发兴趣,实验操作能培养兴趣,因材施教能提高兴趣。
关键词:兴趣、激发、学习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融洽情感、点燃兴趣
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而建立融洽情感的关键是教师爱学生。做为一名老师,首先要让你的学生能够接受你是他的老师。这样他在面对你,面对你的教学时,才不会因为反感你而反感你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很单纯,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所以,尽量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喜欢你,喜欢你的教学,喜欢学数学。爱是情感的结晶,师生间彼此互尊互爱,就会使学生从喜欢你这个人到喜欢你所讲的课,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差生更应多关怀鼓励,为其辅导功课,使其从老师的期待信任的目光中受到鼓舞,增强其自信心。对优生不要偏爱,以免优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产生。应该严格要求,扩大其知识面,使其发展特长。总之,教师要用真诚的师爱去拨动每个学生的心弦,点燃起学生有兴趣学习数学的火苗。
二、名人经历、唤起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述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成功的故事,激励学生。如:华罗庚自幼酷爱数学,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再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莱卜尼兹创立微积分、祖冲之推算圆周率、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史丰收发明速算法……从而使学生受到启示,唤起学生数学的兴趣。或者,教师可以更多的介绍一些数学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广泛应用的伟大成就,激励学生,使学生看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美好前途,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三、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中的重要环节。生动精彩有趣的导语像一针兴奋剂,一开课就注入学生的心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引人入胜,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一课时,由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路上行走着,八戒口渴了,去找西瓜,八戒吃了一块还渴,又吃了一块还渴,直到吃到第五块,才觉得不渴了。他拍拍胖肚皮,满足的说:“嗯,早知道吃到第五块才解渴,那我先吃第五块该多好啊!”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呀?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议论:不对!不对!他吃了五块才解渴,要是只吃第五块,他就只吃了一块,是不会解渴饱的(引出课题)。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探究释疑时,教师揭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带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进入角色,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四、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从而通过质疑、解难激发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难点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更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质疑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化。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序排列》一课时,这节课的开始创设了打开宝盒破解密码的游戏(游戏的密码是一个由1、2、3组成的两位数,想想密码可能是几?要想破解这个密码首先要弄清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利于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且能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的探索过程。这节课设计了几个问题,先是三个数字的排列,到四个数字的排列,再到有零的数字的排列。学生经过讨论回答相互补充,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设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实验操作、培养兴趣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往往需要有直观形象的支持。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观察、思考归纳,使学生得知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减减拼拼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掌握结论。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一课时,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各种颜色的圆片按照指定的规律摆,再让学生按规律进行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接着又动手摆学具,把“找”规律发展为“创造”规律,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再让学生在动作中创造规律,富有儿童情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不仅拓展了新知,巩固了新知,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更加激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因材施教、提高兴趣
因材施教最先是孔子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方法,先是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现在的老师也积极运用此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的坡度和进度。同时根据差异,灵活调整教学要求与进程,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与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使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克服一定困难获得成功,这样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继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如醉如痴的学习热情,爆发出巨大的内驱力,学习成绩就会迅速提高。
关键词:兴趣、激发、学习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融洽情感、点燃兴趣
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而建立融洽情感的关键是教师爱学生。做为一名老师,首先要让你的学生能够接受你是他的老师。这样他在面对你,面对你的教学时,才不会因为反感你而反感你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很单纯,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所以,尽量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喜欢你,喜欢你的教学,喜欢学数学。爱是情感的结晶,师生间彼此互尊互爱,就会使学生从喜欢你这个人到喜欢你所讲的课,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差生更应多关怀鼓励,为其辅导功课,使其从老师的期待信任的目光中受到鼓舞,增强其自信心。对优生不要偏爱,以免优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产生。应该严格要求,扩大其知识面,使其发展特长。总之,教师要用真诚的师爱去拨动每个学生的心弦,点燃起学生有兴趣学习数学的火苗。
二、名人经历、唤起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述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成功的故事,激励学生。如:华罗庚自幼酷爱数学,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再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莱卜尼兹创立微积分、祖冲之推算圆周率、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史丰收发明速算法……从而使学生受到启示,唤起学生数学的兴趣。或者,教师可以更多的介绍一些数学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广泛应用的伟大成就,激励学生,使学生看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美好前途,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三、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中的重要环节。生动精彩有趣的导语像一针兴奋剂,一开课就注入学生的心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引人入胜,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一课时,由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路上行走着,八戒口渴了,去找西瓜,八戒吃了一块还渴,又吃了一块还渴,直到吃到第五块,才觉得不渴了。他拍拍胖肚皮,满足的说:“嗯,早知道吃到第五块才解渴,那我先吃第五块该多好啊!”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呀?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议论:不对!不对!他吃了五块才解渴,要是只吃第五块,他就只吃了一块,是不会解渴饱的(引出课题)。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探究释疑时,教师揭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带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进入角色,从而激起学习兴趣。
四、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从而通过质疑、解难激发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难点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更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质疑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化。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序排列》一课时,这节课的开始创设了打开宝盒破解密码的游戏(游戏的密码是一个由1、2、3组成的两位数,想想密码可能是几?要想破解这个密码首先要弄清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利于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且能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的探索过程。这节课设计了几个问题,先是三个数字的排列,到四个数字的排列,再到有零的数字的排列。学生经过讨论回答相互补充,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设计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实验操作、培养兴趣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往往需要有直观形象的支持。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通过观察、思考归纳,使学生得知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减减拼拼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掌握结论。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一课时,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各种颜色的圆片按照指定的规律摆,再让学生按规律进行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接着又动手摆学具,把“找”规律发展为“创造”规律,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再让学生在动作中创造规律,富有儿童情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不仅拓展了新知,巩固了新知,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更加激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因材施教、提高兴趣
因材施教最先是孔子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方法,先是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现在的老师也积极运用此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的坡度和进度。同时根据差异,灵活调整教学要求与进程,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布置难度各异的作业与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使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能克服一定困难获得成功,这样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继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如醉如痴的学习热情,爆发出巨大的内驱力,学习成绩就会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