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习作教学有效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陆耀国
【机构】 贵州省独山县百泉镇翁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开展科学有效的习作教学评价工作,能够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让学生在习作中学会习作,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习得规律;习作教学;有效评价
一、小学生习作教学有效评价策略探析
(一)实施分层评价,引领学生扎实训练
对小学生习作实施分层评价既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整体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要求,也是学生习作能力存在差异的客观需要。
《新课标》对不同学段习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训练目标,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不同年段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体验,又体现了从用词造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新课标》第一学段写话),到标点使用“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新课标》第二学段习作),到连句成段“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新课标》第三学段习作)等各项能力水平螺旋上升的学习规律。这些要求既是我们进行习作训练的要求,也是我们对学生习作实施分层评价,引领学生对不同能力目标进行扎实有效练习的依据。
学生达标的过程因个体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一定是有先后之分的。这就需要我们开展针对性的评价、指导,让他们在习作能力形成过程中找准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实施“对症”评价,引导学生自觉提高
小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不均衡的。有的同学语言感受能力强,用词造句不会存在问题,但标点符号应用可能不够准确。有的学生标点使用恰当准确,但可能忽略了表达顺序、段落衔接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应实施“对症”评价,引起学生的注意,读写过程中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自觉性。
实施“对症”评价,还需注意学生不同学段的课标要求。例如“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是《新课标》第二学段习作要求;“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是《新课标》第三学段习作要求。因此在第二学段的评价过程中应对冒号、引号的使用提出较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学习和巩固使用其他标点符号的使用,为下一学段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三学段在标点符号方面的评价则要注意常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作用,达到准确使用的课标要求
(三)实施差异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对小学生习作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3]理应更多的关注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让儿童在写作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习作过程充满收获的喜悦。“教师的评价必须具体和有针对性,教师评价学生要适当、合理、明确,而不要过于笼统、抽象和含混不清。”[4]习作评价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针对作文内容的评价,针对作文习惯的评价,针对作文方法的评价,针对情感态度的评价以及针对合作评改的评价等。
实施差异评价的关键在于加强纵向比较的原则。对学生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认可。以学生自身为参照点进行,根据每个层次学生作文水平的不同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特定的阶段性评价。小学生习作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评价过程,应由挑毛病变为找“闪光点”,对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具有创新思维的作文,可采取表扬加分的评价形式。
二、小学生习作教学有效评价方法探索
(一)教给评价方法,达到能自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学会自己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自我评价能改变教师一人评价作文的传统法,使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作文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习作初稿完成后自读习作,通过“诵读—勾画—思考—再读—修改”的过程,自我评价。
从自主习作到自主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完成、形成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使其在自我评价,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激励自己,以达到学生自主、自能作文的目的。
(二)搭建评价平台,达到乐互评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总喜欢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喜欢挑同学的毛病。学生互相修改、互相评议,作文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将学生的作文用多媒体出示,让全班学生读后进行评议。这种评价方法,能够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合作的氛围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学会欣赏,学会评改。另外将学生作文交给学生来评价,学生就会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习作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反思自己,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教师作为合作评价的参与者,应始终贯穿于学生作文的全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评改,使学生能发现优点,学会赏识,指出不足,真正学会有针对性的、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评改,从而彰显自己的个性。
(三)拓宽评价渠道,争取有多评
充分利用校外的有效资源(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学生习作评价,能够促使师生学会聆听和接纳不同的声音,形成学习、交流、争鸣的氛围。由于每个人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习作的影响会更广泛、更全面。家长在评价过程中,可对孩子的作文作纵向比较,看是否有进步,指出努力方向。推荐学生习作在学校宣传窗、黑板报等处刊出,或是参加各级作文大赛,到各级报刊杂志投稿,让社会力量参与学生习作评价,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极其有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始逐步渗透于教学之中,学生习作在网络发表,能够让更多人士参与学生习作评改。在合作共享的环境中,能够起到开放学生视野,拓展思维,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07期作者:黄厚江
[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作者:周卫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8页——19页)
[4]《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163页)
关键词:习得规律;习作教学;有效评价
一、小学生习作教学有效评价策略探析
(一)实施分层评价,引领学生扎实训练
对小学生习作实施分层评价既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整体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要求,也是学生习作能力存在差异的客观需要。
《新课标》对不同学段习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训练目标,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不同年段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体验,又体现了从用词造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新课标》第一学段写话),到标点使用“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新课标》第二学段习作),到连句成段“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新课标》第三学段习作)等各项能力水平螺旋上升的学习规律。这些要求既是我们进行习作训练的要求,也是我们对学生习作实施分层评价,引领学生对不同能力目标进行扎实有效练习的依据。
学生达标的过程因个体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一定是有先后之分的。这就需要我们开展针对性的评价、指导,让他们在习作能力形成过程中找准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实施“对症”评价,引导学生自觉提高
小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不均衡的。有的同学语言感受能力强,用词造句不会存在问题,但标点符号应用可能不够准确。有的学生标点使用恰当准确,但可能忽略了表达顺序、段落衔接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应实施“对症”评价,引起学生的注意,读写过程中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自觉性。
实施“对症”评价,还需注意学生不同学段的课标要求。例如“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是《新课标》第二学段习作要求;“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是《新课标》第三学段习作要求。因此在第二学段的评价过程中应对冒号、引号的使用提出较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学习和巩固使用其他标点符号的使用,为下一学段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三学段在标点符号方面的评价则要注意常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作用,达到准确使用的课标要求
(三)实施差异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对小学生习作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3]理应更多的关注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让儿童在写作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习作过程充满收获的喜悦。“教师的评价必须具体和有针对性,教师评价学生要适当、合理、明确,而不要过于笼统、抽象和含混不清。”[4]习作评价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针对作文内容的评价,针对作文习惯的评价,针对作文方法的评价,针对情感态度的评价以及针对合作评改的评价等。
实施差异评价的关键在于加强纵向比较的原则。对学生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认可。以学生自身为参照点进行,根据每个层次学生作文水平的不同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特定的阶段性评价。小学生习作价是一种连续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评价过程,应由挑毛病变为找“闪光点”,对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具有创新思维的作文,可采取表扬加分的评价形式。
二、小学生习作教学有效评价方法探索
(一)教给评价方法,达到能自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学会自己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自我评价能改变教师一人评价作文的传统法,使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作文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习作初稿完成后自读习作,通过“诵读—勾画—思考—再读—修改”的过程,自我评价。
从自主习作到自主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完成、形成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使其在自我评价,修改完善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激励自己,以达到学生自主、自能作文的目的。
(二)搭建评价平台,达到乐互评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总喜欢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喜欢挑同学的毛病。学生互相修改、互相评议,作文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将学生的作文用多媒体出示,让全班学生读后进行评议。这种评价方法,能够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合作的氛围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学会欣赏,学会评改。另外将学生作文交给学生来评价,学生就会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习作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反思自己,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教师作为合作评价的参与者,应始终贯穿于学生作文的全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评改,使学生能发现优点,学会赏识,指出不足,真正学会有针对性的、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评改,从而彰显自己的个性。
(三)拓宽评价渠道,争取有多评
充分利用校外的有效资源(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学生习作评价,能够促使师生学会聆听和接纳不同的声音,形成学习、交流、争鸣的氛围。由于每个人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对学生习作的影响会更广泛、更全面。家长在评价过程中,可对孩子的作文作纵向比较,看是否有进步,指出努力方向。推荐学生习作在学校宣传窗、黑板报等处刊出,或是参加各级作文大赛,到各级报刊杂志投稿,让社会力量参与学生习作评价,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极其有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始逐步渗透于教学之中,学生习作在网络发表,能够让更多人士参与学生习作评改。在合作共享的环境中,能够起到开放学生视野,拓展思维,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07期作者:黄厚江
[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作者:周卫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8页——19页)
[4]《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