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的作用

【作者】 杨玉琴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城关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何以成为课改的热点谈几点认识:
  一、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推动力,是帮助学习获取知识的捷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对学生发生影响,而学生动手操作却是通过触觉来产生认识效应。前者是间接的,后者是直接的。为了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才会克服困难,主动学习,向着已定的目标作不懈的努力。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感觉,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动手实践,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之在求知欲驱使下学习,促使思维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观察到丰富亲手实践,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四、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精神的自由天地它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体积计算后,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或对生活用品进行估测,如熟练了混合运算后,可开展价格与购物活动,认识了时间后可研究有关钟表与时间旅行与行车时刻表等课题,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之实际问题,总之:小学数学实践课给了学生发展个性空间的田地,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的火花,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做为小学教师我们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使实践活动课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更加完善更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