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作者】 郑 瑾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物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物理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探究和获得过程,运用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景,不但贴近了学生生活,而且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怎样才能让物理教堂充满生活气息呢?
  关键词:情境;兴趣;生活;实践
  一、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不是为了培养物理学家,它是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基础,是从最根本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对常见物理知识进行了解,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很难想像一个对物理不感兴趣的学生能将物理学好。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是否能学好物理非常关键。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等带有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二、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的内驱力。如:在学习《滑轮》一节教师提出:“你见过升旗吗?升旗的人站在地上向下拉绳,旗就徐徐升起,你知道是靠什么东西的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如在我在教学《功率》一课时,创设了下列导入情景。小华与小瑞体重相同,周末两人来到滨海公园里的一个土堆下进行了攀登比赛,其结果是小瑞先到达顶,小华后到达顶,于是小瑞就对小华说“我赢了”,可是小华却说“你没有赢,因为咱俩体重相同,爬的土堆又一样高,做的功当然就一样多了”,小瑞又说“咱俩做的功虽然一样多,可是我做功比你快”。在讲解“物态变化”中“汽化”与“液化”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农村许多家庭里都有一口大水缸,民间有个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老天要下雨,这是为什么呢? 
  上述情景源于学生生活,不但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距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的教堂就充满了生活气息,何乐而不为呢?利用这些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物理有一种亲切感,感到物理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注重知识延伸,贴近学生生活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面对有趣的物理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延伸,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有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知道大自中然蕴含着无穷奥秘的物理知识。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能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之后,我让学生思考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哪些地方应用了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结果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很多和力学知识相关的地方,如:1.自行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踏板套、闸把套等处均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和摩擦力知识点有关;2.刹车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是用增大刹车皮对车轮钢圈的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从而达到制动的目的;3.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是在地面上滑动,这样滚动变为滑动后摩擦力就大大的增加了,所以车就能迅速的停下来;4.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刹车皮的拉力;5.人们在骑自行车上较陡的坡时,往往走“S”形路线,这是与功的原理有关·····
  四、回归生活实践巩固新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物理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物理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物理视野,深化物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物理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杠杆时,提出问题:人的前臂是不是杠杆;举出生活中的杠杆。通过设计这样的习题,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原本具有难度的内容变得简单而生动,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又如:在讲授蒸发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在非典时期,我在教室里熏醋消毒,在教室前面烧,过一会儿,教室后面也闻到了醋味。接着问:“飘逸的醋香怎么来的?”引入所讲的内容。接着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蒸发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蒸发的概念。最后利用学生举出的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又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如冬天热水泡脚,能的转移。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双手觉得暖和,能的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等。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只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物理教堂,才会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全面地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真知,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伟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