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落实政治课教学目标
【作者】 陈美丽
【机构】 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最终都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能有效达成“三维”目标。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相关学科、达成目标
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它是一门既枯燥又抽象的课程,他们往往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是顾此失彼,就是生搬硬套。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政治课教学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能为学生理解、记忆起到搭桥引路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掌握政治观点、原理,达到教学目标。
一、“嫁接”数学知识,让政治理论条理化、具体化
1.把政治教学内容公式、定理化
在数学知识中,公式、定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们犹如一把把钥匙,能开启一扇扇大门,使你轻松地通向胜利。而在政治教学中正好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掌握一些看似零乱、抽象的观点、原理。特别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学习中,由于本模块知识是对万事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概括、总结,概念、原理都较抽象,与生活中所说的又有区别,这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我在上课时就尽量把其中的概念、原理归纳、整理成为数学中的公式或定理,使学生在掌握起来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政治内容图形化
学习政治知识多属抽象思维的活动,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则多是形象思维的活动,在适当的时机,把政治课内容与数学知识叠加,可以增进左右大脑的信息交流,促使两种思维交叉穿插,产生综合效应,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中的“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运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如:线段图示法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如图:
学生结合数学上
所学的函数图形便能
一目了然地认识到:
互为替代品商品价格
变动与其需求成正相
关关系,而互补商品价
格变动与其需求成负相
关关系。此外,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股票价格与银行利率等的关系,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都可采用此法来讲授。
二、借用语文教学方法,让政治内容层次化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可以说是学习其它各门功课的工具。离开语文知识,任何学习都无法进行。而在政治课借用语文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则可如鱼得水。
1.语法的运用
在政治课中融入语法的分析,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概念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治制度。进而发问:“是怎么样的政治制度?”定语“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说明了这项制度的管理形式与内容;由谁管理?定语:“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表明了我国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机构以及人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怎样管理?定语:“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表明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最后,把这一定义整理为:谁按怎样的原则管理什么的制度,把前面的内容填上便可合成完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定义。这种“剥春笋”一样的定义学习法无疑比学生把这一定义按表述顺序强记下来要容易得多。
2.概括中心或段意
中心思想是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文章中的主要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而文章的纲则在段意中体现,若能抓住段意,则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政治课内容中的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就可以把它视为一篇文章。学生若能把其中心或段意概括出,则说明理解其中意思了。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模块的“征税和纳税”中税收及其种类这一目时,我先让学生划分本目正文的层次,然后依次归纳段意。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便可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增强分析、归纳的能力。经常这样分析,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三、叠加历史知识,让政治理论浅显化
历史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政治的很多理论便是在对以往社会实践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把历史知识搬进政治课堂,可以相得益彰。
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模块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
用”中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时,我运用他们所熟悉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知识来作为切入口,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时,需要文化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这便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表现之一。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对政治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增强了政治课的故事性,达到一石多鸟的功效。
四、运用音乐美术,让政治课艺术化
政治课教学活动作为较为枯燥的理论灌输过程,学生大多提不起太多的精神来学,若是能恰当地运用音乐美术来渲染政治课严肃的气氛,则能大大激活学生心中的学习欲望,变空洞的说教为现实的、自觉的情感投入。如在学习《文化生活》这一模块中“文化塑造人生”这一框时,我精心选择了几首贴近生活又有积极意义的歌曲——《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歌词中的情境,再由学生归纳“文化对人的影响”,最后,由全班一起高唱《感恩的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在讲授“文化创新”这一框时,我选用了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这幅作品。学生从赏析《愚公移山图》中领悟了“文化创新的途径”,在聆听画后的故事中浸润爱国情怀,在重温徐悲鸿的足迹中重拾自己成长的梦想。
实践证明,政治课教学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运用相关学科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贯通能力,也使深奥、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容易理解。
参考文献:
《青春岁月》2012年12期《音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王艳萍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相关学科、达成目标
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它是一门既枯燥又抽象的课程,他们往往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是顾此失彼,就是生搬硬套。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政治课教学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能为学生理解、记忆起到搭桥引路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掌握政治观点、原理,达到教学目标。
一、“嫁接”数学知识,让政治理论条理化、具体化
1.把政治教学内容公式、定理化
在数学知识中,公式、定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们犹如一把把钥匙,能开启一扇扇大门,使你轻松地通向胜利。而在政治教学中正好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掌握一些看似零乱、抽象的观点、原理。特别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学习中,由于本模块知识是对万事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概括、总结,概念、原理都较抽象,与生活中所说的又有区别,这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我在上课时就尽量把其中的概念、原理归纳、整理成为数学中的公式或定理,使学生在掌握起来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政治内容图形化
学习政治知识多属抽象思维的活动,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则多是形象思维的活动,在适当的时机,把政治课内容与数学知识叠加,可以增进左右大脑的信息交流,促使两种思维交叉穿插,产生综合效应,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中的“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运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如:线段图示法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如图:
学生结合数学上
所学的函数图形便能
一目了然地认识到:
互为替代品商品价格
变动与其需求成正相
关关系,而互补商品价
格变动与其需求成负相
关关系。此外,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股票价格与银行利率等的关系,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都可采用此法来讲授。
二、借用语文教学方法,让政治内容层次化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可以说是学习其它各门功课的工具。离开语文知识,任何学习都无法进行。而在政治课借用语文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则可如鱼得水。
1.语法的运用
在政治课中融入语法的分析,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概念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治制度。进而发问:“是怎么样的政治制度?”定语“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说明了这项制度的管理形式与内容;由谁管理?定语:“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表明了我国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机构以及人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怎样管理?定语:“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表明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最后,把这一定义整理为:谁按怎样的原则管理什么的制度,把前面的内容填上便可合成完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定义。这种“剥春笋”一样的定义学习法无疑比学生把这一定义按表述顺序强记下来要容易得多。
2.概括中心或段意
中心思想是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文章中的主要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而文章的纲则在段意中体现,若能抓住段意,则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政治课内容中的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就可以把它视为一篇文章。学生若能把其中心或段意概括出,则说明理解其中意思了。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模块的“征税和纳税”中税收及其种类这一目时,我先让学生划分本目正文的层次,然后依次归纳段意。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便可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增强分析、归纳的能力。经常这样分析,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三、叠加历史知识,让政治理论浅显化
历史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政治的很多理论便是在对以往社会实践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把历史知识搬进政治课堂,可以相得益彰。
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模块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
用”中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时,我运用他们所熟悉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知识来作为切入口,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时,需要文化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这便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表现之一。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对政治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增强了政治课的故事性,达到一石多鸟的功效。
四、运用音乐美术,让政治课艺术化
政治课教学活动作为较为枯燥的理论灌输过程,学生大多提不起太多的精神来学,若是能恰当地运用音乐美术来渲染政治课严肃的气氛,则能大大激活学生心中的学习欲望,变空洞的说教为现实的、自觉的情感投入。如在学习《文化生活》这一模块中“文化塑造人生”这一框时,我精心选择了几首贴近生活又有积极意义的歌曲——《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歌词中的情境,再由学生归纳“文化对人的影响”,最后,由全班一起高唱《感恩的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在讲授“文化创新”这一框时,我选用了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图》这幅作品。学生从赏析《愚公移山图》中领悟了“文化创新的途径”,在聆听画后的故事中浸润爱国情怀,在重温徐悲鸿的足迹中重拾自己成长的梦想。
实践证明,政治课教学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运用相关学科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贯通能力,也使深奥、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容易理解。
参考文献:
《青春岁月》2012年12期《音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王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