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 班秀青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城关学区罗家峪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具备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本文试从语感的定义、特点及培养途径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此这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能通过文字的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语感的内涵
什么是语感?目前国内教育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李珊林定义为:“语感是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广义的语感是对所有诉诸视觉和听觉的言语的意义的感受;狭义的语感指阅读中对书面语的感觉”。王尚文先生对于语感的理解与韦志成有共同之处,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在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这样一种心理现象。”他还认为,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感情内容的言语所进行的全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认得观念、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丰富的感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语感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也包括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即在反复的言语审美实践中达到的对语言审美对象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一读一听之际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细微差别等的自动化程度。这种自动化的语感即是一种语言认识能力,也是一种语言审美能力。
二、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征
(一)语感的敏捷性
语感的敏捷性也称语感的“敏锐性”、“敏感性”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称谓不同,其实质都归结为直觉思维在语感中的外显形式。敏捷性中的“敏”者,敏感之意也,是指心理上和生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捷”者,快也。语感“往往表现为在一瞬间就把握住某种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的那种顿悟”。
一篇文章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读一两遍,就知是否“上口”、“顺耳”,就可以发现哪些地方“畅达”、“拗口”,哪些地方用词精妙或有语病,哪些地方要润色或删改。例如一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佳句使得顿生美感;而一读到“开刀的是她父亲”,可以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以理解为她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手术。这样的句子就是语意交代不清,让人产生误解。
(二)语感的直觉性
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所谓直觉是“人脑对事物、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潜意识思维,或者说是通过某种潜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如读了一篇美文,立即拍案叫绝,大声叫好;听了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你立刻觉得“绿”字用得妙,可谓“一字用妥,尽得风流”。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依靠语感的直觉性来把握语言对象的情况。就这样,运用朗读,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
(三)语感的整体性
直接思维强调整体感知,对语感整体性特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作解释,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二是指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能揭示语感独有的特点。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的作者仅用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首句9词18字,相互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旅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无靠的孤独与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的景象,材料的截取和剪裁极其到位,并因此成为经典。
(四)语感的联想性
联想性指感知语言文字时不局限语言文字所及的范围,而是由此联想起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如《蒲公英的种子》中,“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中的“哪儿”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山岗、平原、小溪、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岗、平原、小溪边,都可以用“哪儿”来表示,“哪儿”可以指任何地方。”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语言感受中的联想、想象力越强,越能加强对言语对象审美欣赏的生动性,越能增强其文章理解的深刻性,越能深化自己审美感受的情感性。
(五)语感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指感知语言文字时,要把它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密切联系起来,以感受其中的意义和情味。例如《掌声》中写到残疾女孩英子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这阵阵掌声中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这里只有英子能感受到掌声给她带来的勇气。如果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也许会更好的理解,掌声不仅是鼓励,更是关心和珍惜。懂得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三、小学语文语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培养的途径
语感训练的高要求,操作过程中的走过场,使得语言训练犹如过眼烟云,可望不可及。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为了让学生将来有敏感的语感,就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进行语感的基础训练,使其终身受用。近来,有很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语感教学引入课堂,无疑对语言文字训练注入新的活力,然而现状却令人颇忧。问题可以归纳为这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实际追求敏锐感觉,导致“为作新词强作愁”。二是无节制地夸大语感的模糊性,使训练在迷迷糊糊中走过场。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有时是实实在在的,能溢于言表;有时却是模糊不清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对于前者,教学时容易把握。对于后者,特别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很多教师往往不能抓住时机,适时点拨,而是简单的敷衍了事,从而使学生获得把握语感的主动权。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阅读积累,语感感受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二)联系生活,体验语感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对课文中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这样敏感的语感才能有效的培养。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写青草:“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启迪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是“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是“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嫩嫩、绿绿”改成“嫩绿”不是更简练吗?教师可以增、删、调换、前后改动的方法与原文比较,让学生体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那样:“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
(三)加强实践,增强语感
所谓语感实践,就是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教学,掌握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序列程序,即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看、诵、写”,对学生的语感器官反复进行语言刺激,在学生大脑皮层上的脑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系统达到熟练化、自动化,就形成了语感。
1、听
在语感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听,一是录音材料,如演讲、辩论实况录音、收音机里的小说、散文、电影等;听时可重点琢磨别人怎么发音,怎么处理语调、停顿和语速,如何处理语气、语序等,体会其语言之妙处,增强自己的语感;二是现场听别人讲话,听别人如何讲话,分析其表达方式,把握学生其说话的内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培养自己的语感。
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受。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诗朗诵,边听边想象江南鱼米丰收,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情景,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2、读
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熟读成诵。
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3、看
在“看”中启发学生的联想,丰富表象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想象积累丰富的素材。如《比尾巴》一课,为学生提供各种小动物尾巴的图片,使其观察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丰富学生的表象。
4、诵
小学生记忆力旺盛,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兼质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
如《小小的船儿》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挂图让同学进行观察。小小的船儿有什么特点(船儿两头尖)?再联系夜晚的星空,采用泛读、默读、小组读、等形式读课文。最后通过做练习加强对本文的熟悉理解,使得能完整的背诵整篇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背诵优美的语句如《枫叶如丹》中描写四季的句子(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天地。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这是至理名言。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生命在充实,在丰富。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于是,凉风起天末,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而且,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使人反复体会万物生长之规律,同时可以借鉴将优美的句子用于自己的在作文中,提高写作水平。。背诵贵在坚持,老师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选择那些适合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现代儿童诗等让学生每天读一读,背一背。
5、写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多写时以多读中积累的言语为基础的,自觉的反复进行言语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写语感随笔,多写语感随笔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养成学生研究语言的习惯,可以深化。美化学生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也会增强。其次,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写读后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及认真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课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交流。读后感在语文实践中,要使学生养成时先写提纲,想清楚再写习惯,特别是引导学生养成在写作时反复修改,认真锤炼语言的习惯,在长期的锻炼和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感。
综上所述,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的路径。抓住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规律,讲究方法,让学生加强训练,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语感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语文教学的效率就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席金.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 语文教学创新导论[M]. 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振清.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37-38
[4]陈云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J].海峡科学,2009(9):15-17
[5]吴光宇.语感培养的三条途径[J].文学教育(下),2009(9):26-28
[6]冯伟霞.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 传承, 2009(14):13-1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此这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能通过文字的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语感的内涵
什么是语感?目前国内教育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李珊林定义为:“语感是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广义的语感是对所有诉诸视觉和听觉的言语的意义的感受;狭义的语感指阅读中对书面语的感觉”。王尚文先生对于语感的理解与韦志成有共同之处,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在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这样一种心理现象。”他还认为,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感情内容的言语所进行的全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认得观念、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丰富的感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语感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也包括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即在反复的言语审美实践中达到的对语言审美对象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一读一听之际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细微差别等的自动化程度。这种自动化的语感即是一种语言认识能力,也是一种语言审美能力。
二、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征
(一)语感的敏捷性
语感的敏捷性也称语感的“敏锐性”、“敏感性”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称谓不同,其实质都归结为直觉思维在语感中的外显形式。敏捷性中的“敏”者,敏感之意也,是指心理上和生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捷”者,快也。语感“往往表现为在一瞬间就把握住某种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的那种顿悟”。
一篇文章写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读一两遍,就知是否“上口”、“顺耳”,就可以发现哪些地方“畅达”、“拗口”,哪些地方用词精妙或有语病,哪些地方要润色或删改。例如一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佳句使得顿生美感;而一读到“开刀的是她父亲”,可以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以理解为她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手术。这样的句子就是语意交代不清,让人产生误解。
(二)语感的直觉性
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所谓直觉是“人脑对事物、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潜意识思维,或者说是通过某种潜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如读了一篇美文,立即拍案叫绝,大声叫好;听了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你立刻觉得“绿”字用得妙,可谓“一字用妥,尽得风流”。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依靠语感的直觉性来把握语言对象的情况。就这样,运用朗读,让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
(三)语感的整体性
直接思维强调整体感知,对语感整体性特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作解释,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二是指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能揭示语感独有的特点。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的作者仅用28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首句9词18字,相互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旅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无靠的孤独与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的景象,材料的截取和剪裁极其到位,并因此成为经典。
(四)语感的联想性
联想性指感知语言文字时不局限语言文字所及的范围,而是由此联想起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如《蒲公英的种子》中,“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中的“哪儿”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山岗、平原、小溪、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岗、平原、小溪边,都可以用“哪儿”来表示,“哪儿”可以指任何地方。”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语言感受中的联想、想象力越强,越能加强对言语对象审美欣赏的生动性,越能增强其文章理解的深刻性,越能深化自己审美感受的情感性。
(五)语感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指感知语言文字时,要把它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密切联系起来,以感受其中的意义和情味。例如《掌声》中写到残疾女孩英子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从这阵阵掌声中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这里只有英子能感受到掌声给她带来的勇气。如果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也许会更好的理解,掌声不仅是鼓励,更是关心和珍惜。懂得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三、小学语文语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培养的途径
语感训练的高要求,操作过程中的走过场,使得语言训练犹如过眼烟云,可望不可及。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为了让学生将来有敏感的语感,就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进行语感的基础训练,使其终身受用。近来,有很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语感教学引入课堂,无疑对语言文字训练注入新的活力,然而现状却令人颇忧。问题可以归纳为这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实际追求敏锐感觉,导致“为作新词强作愁”。二是无节制地夸大语感的模糊性,使训练在迷迷糊糊中走过场。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有时是实实在在的,能溢于言表;有时却是模糊不清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对于前者,教学时容易把握。对于后者,特别是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很多教师往往不能抓住时机,适时点拨,而是简单的敷衍了事,从而使学生获得把握语感的主动权。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阅读积累,语感感受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二)联系生活,体验语感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对课文中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这样敏感的语感才能有效的培养。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写青草:“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启迪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是“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是“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嫩嫩、绿绿”改成“嫩绿”不是更简练吗?教师可以增、删、调换、前后改动的方法与原文比较,让学生体味,逐步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敏感性,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那样:“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
(三)加强实践,增强语感
所谓语感实践,就是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教学,掌握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序列程序,即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看、诵、写”,对学生的语感器官反复进行语言刺激,在学生大脑皮层上的脑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系统达到熟练化、自动化,就形成了语感。
1、听
在语感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听,一是录音材料,如演讲、辩论实况录音、收音机里的小说、散文、电影等;听时可重点琢磨别人怎么发音,怎么处理语调、停顿和语速,如何处理语气、语序等,体会其语言之妙处,增强自己的语感;二是现场听别人讲话,听别人如何讲话,分析其表达方式,把握学生其说话的内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培养自己的语感。
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受。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诗朗诵,边听边想象江南鱼米丰收,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情景,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2、读
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熟读成诵。
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3、看
在“看”中启发学生的联想,丰富表象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想象积累丰富的素材。如《比尾巴》一课,为学生提供各种小动物尾巴的图片,使其观察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丰富学生的表象。
4、诵
小学生记忆力旺盛,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兼质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
如《小小的船儿》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挂图让同学进行观察。小小的船儿有什么特点(船儿两头尖)?再联系夜晚的星空,采用泛读、默读、小组读、等形式读课文。最后通过做练习加强对本文的熟悉理解,使得能完整的背诵整篇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背诵优美的语句如《枫叶如丹》中描写四季的句子(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天地。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这是至理名言。到夏季,绿得更浓,更深,更密。生命在充实,在丰富。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于是,凉风起天末,秋天到了。万山红遍,枫叶如丹。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天地万物,人间万事,无一不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而且,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使人反复体会万物生长之规律,同时可以借鉴将优美的句子用于自己的在作文中,提高写作水平。。背诵贵在坚持,老师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选择那些适合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现代儿童诗等让学生每天读一读,背一背。
5、写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多写时以多读中积累的言语为基础的,自觉的反复进行言语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写语感随笔,多写语感随笔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养成学生研究语言的习惯,可以深化。美化学生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也会增强。其次,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写读后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及认真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课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交流。读后感在语文实践中,要使学生养成时先写提纲,想清楚再写习惯,特别是引导学生养成在写作时反复修改,认真锤炼语言的习惯,在长期的锻炼和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感。
综上所述,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的路径。抓住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规律,讲究方法,让学生加强训练,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语感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语文教学的效率就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席金.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 语文教学创新导论[M]. 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振清.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37-38
[4]陈云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J].海峡科学,2009(9):15-17
[5]吴光宇.语感培养的三条途径[J].文学教育(下),2009(9):26-28
[6]冯伟霞.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 传承, 2009(1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