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接受美学视角谈《〈名人传〉序》的教学

【作者】 张 莉

【机构】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无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广为熟知,其经典语句“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影响了一代代学子。但在语文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心灵的伟大”?为何作者将首席英雄的位置给予贝多芬?“成为伟大”的重音符为何要落在“成为”二字?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距离感加深了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接受美学视角的关注下,本文认为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著一致,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实现作品生命力的延续。
  关键词: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1.引言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文艺理论,以阐释学和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指的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因此文学研究不再孤立地研究文本本身,而是更重视文本的社会效果及读者对文本的参加和理解过程,读者的这种理解过程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2.接受美学与《〈名人传〉序》
  2.1罗曼罗兰与《名人传》
  罗曼罗兰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一生都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的一生贯穿人道主义思想,受托尔斯泰影响较深,主张以“英雄精神”对抗社会沦丧,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人呼吸英雄的气息,便替英雄们树碑立传。
  《名人传》中的三人分别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尽管三人各自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却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人生种种磨难后,都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为世人奉献了爱与欢乐。
  2.2从接受美学看《名人传》
  《名人传》现存共有56个版本,其中以傅雷翻译的版本最受学术界认可,而翻译本身便是语言内部的转换及语际转换的综合,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活动,或是在目标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文本的创造性语言活动。
  接受美学是关注读者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它主要研究作品及其意义、作者与他的意图、读者理解的心理过程。翻译学的任务是研究作者和源文本、理解的主题,作品与源文本之间的关系,因此接受美学同翻译关注的点是一致的,研读被翻译的作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思考就有了其理论依据。
  3.《〈名人传〉序》阅读活动中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3.1文体期待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文体期待是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具有的艺术韵调和魅力。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背景复杂,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寓意,所述之人也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看到此文时,读者的期待是阅读一个故事或是名人的一段经历,但发现不是,那么怎样让学生自发自主地走进文本呢?在了解职校学生的特点,充分尊重文本,关心学生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走进作家深邃文字后的情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哪几段文字阐明作者英雄的观点”“哪些文字阐述了环境的影响”“最触动心灵的是哪句句子”,这三个问题串起教学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对文体感知茫然的状态下根据三大问题的牵引很快找到了“英雄”的标志、原因、作用,于纷乱繁复中寻到了光线,找到了文章的脉络,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深度体悟,三个相对容易的主问题承载了文本十分厚重的教学价值,大而化之,小而破之,步步深入,这样处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序”这种文体,明白了“序”其实是作者对自己作品内容或思想的概括,它往往直接透露作者的情感态度。
  3.2形象期待下的教学设计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可见,教育应当顺应学生内在的发展规律,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他们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把发源自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秘揭示出来,包括纯粹的激情,即梦想,愉快,悲痛。如果仅停留于浅层的非黑即白,本文的深刻性就停留在暧昧的空气里,混沌而杂陈。
  形象期待即读者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境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或特征的氛围的展示与感染。这恰恰是《〈名人传〉序》拥有的地方,为了进一步弥补一开始学生与文本产生的距离感,教师不妨调动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创造了充分对话的平台,也给学生留下更为广阔的探索和思维的空间。在三个主问题后可以紧跟两个小问题分别是“画出你认为的好句子”和“为本文创造一个新名字”,这两个子问题正是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接触文本,读出个性,读出思考,读出感悟。学生能够抓住作者对“英雄”的定义,但理解这个定义却稍显困难。此时教师的“划出你认为的好句子”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的思维更深一层拓展,特别认识到了英雄的“心灵伟大”的唯一性。为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命运交响曲》,在音乐中寻找内心的震动,“人类啊,你当自助”,这句内心的呼喊点燃了学生的共鸣:真正的名人,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的抗争,伟大的人生本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充满机遇,充满渴望,必须勇于承担苦难,笑面人生,才有可能成功。诚然文本值得剖析的词句有很多,但什么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什么是学生可以习得的知识呢?在课堂上,唯有既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才能带领学生透过译者与源文本产生情感碰撞。提到”英雄”,读者有万种期待,当作品中将三位名人与英雄一词联系,学生会期待作品展现一个个悲壮的故事,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咂摸语言,拆除了学生头顶语文天空的支架,既避免了学生自由随意的杂乱无序,又实现了师生的平等对话帮助学生们更纯净地仰望天空,让课堂在尊重、唤醒、激励的生态氛围下实现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3.3意蕴期待下的教学设计
  意蕴期待是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次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实践已经表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总会不自觉地期待作品表现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境界,期待作品表现合乎自己理想人生的倾向。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往往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和生理机制有关。那么作为阅读该文本的花季少男少女,课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展示出生命的智慧,体验内在的人格成长。
  本课序言首段“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这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中,作者已经昭示了他写文的初衷,他渴望打开窗子,让人们呼吸“英雄的气息”,但是与作者有时代隔膜的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而很多老师上这堂课由于没有对文字准确的把握,没有对作家厚度的了解,上完后总觉蜻蜓点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还原文字,纵情朗读,既然学生与作家有隔膜,与译者有隔膜,那唯有从文字本身体会思想。教学中不妨把课堂还给学生,扮演好教师的引导员身份,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用“提示语气”的朗读方法,请学生自己“站”在课堂上,不炫技巧,不喧宾夺主,让学生的身心在课堂上自由飞翔,任意驰骋。由老师一步步引入文本深处,感受到英雄的崇高,感受到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其仁慈善良的心。感受到了“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这种巧妙的“语气提示”正是教师为提供学生文本“原生价值”的体现,也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仰望语文视野的智慧的体现。课堂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内涵而更具立体感和高度。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随意的提问,创造性的给文章取名字等都可以彰显教师对文本把握的深度,而将这样的深度能够传递给职校的学生,令他们有如醍醐灌顶,这又确实需要教师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情感的价值,打破混凝土墙的隔阂,去除万花筒般的纷繁,学生走进了名人们,也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英雄”走向了学生,课堂也就生动了。
  4.结语
  拿到翻译的作品,教师经常觉得不如教授本土作品来的恣意徜徉,很大原因是文化的差异使然,如果我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待作品,在理解读者的心理活动后再思考教学设计,简洁、灵动、智慧的设计就能造就了大气、鲜活、壮美的课堂。 
  卢梭曾经说过: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好的课堂,好的老师是能够在原有的文本基础上找到自己的教学立场,教学基点的人,当我们面对好课的标准感觉茫然时,不妨推开门,走进课堂,从主观式的,印象式的研究走向理性的、深度的研究,充分感受每一篇文章的魅力,从而获得自己的教学图式,享受教学的乐趣。趁着豪情在胸中激荡时,取一壶酒温热,就着激情,独自品酌,让信念在心里沉淀,生根。解开双手,触摸心灵,跟随自己的信念出发。
  参考文献:
  [1]南帆.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1
  [3]杨清.论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J].语文建设,2008(1)
  [4]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作者简介:张莉,女,1982年2月,硕士,无锡高等师范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