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用爱打动 用心教育
【作者】 郭 珍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几十个学生涌现在一间教室,好、中、差学生自然会产生,尤其凸显的是问题学生,因为问题学生既是班级麻烦的制造者,又是班级管理中的捣蛋鬼,让老师十分头疼,让同学十分厌恶。问题学生一般都是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也差的学生。问题学生不能让他永远成为问题,只要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状况,用爱心呵护学生的健康,就一定会产生心灵碰撞的火花,让问题学生闪耀光芒!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
一、个案介绍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今年教的一名男同学名叫晓峰,该生从不不遵守纪律,听课常常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或是东摇西摆,或是扭转头和同学说话,似乎得了小儿多动症,无论老师怎样督促,注意力都很难集中。而且还经常攀爬学校周边的围墙,偶尔还在家里偷钱出来乱花。因此与班上同学相处不和睦,大家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耍;与老师关系也不融洽,见到老师总是跑。在学习方面,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老是不完成,把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和管束当着耳边风,不管你怎么说,他总低着头从来不吱声,当老师转过背,他的话又多起来了。有时他犯了严重错误后,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指责时,常常情绪很不稳定,老是堵气,甚至逃学等。晓峰同学的这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严重影响了他和同学们的友好相处,很多同学不愿意与他一起玩,不愿和他做好朋友。
(二)家庭情况分析
前不久,我去了晓峰同学家家访,才了解到该生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父亲在离家较远的乡镇医院上班,母亲在城里务工,其在家由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照顾。两位老人从不让孩子吃苦和受任何委屈,他们的教育方式就是一贯的溺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家庭教育。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令老师讨厌令家长不满,每当老师把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反映后,家长总会对他拳打脚踢、痛骂一通,而爷爷奶奶比较护短,总是找理由为其开脱,常说:“他父母打也打了,我们也没办法了,只能让他慢慢改了”。
二、案例分析
班上的问题学生,一般情况都是差生,老是在班上制造麻烦,让老师头疼、让同学厌恶,有的还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引火线。这些问题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也差,往往都是班级和学校的“名人”。像这样的一小部分学生,学校、老师以及家庭不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往往物极必反,最终落成一些终身不能改正的恶习,将来走向社会也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如晓峰这样的学生是学习和品德暂时存在一些问题,遵守不好班级的管理规定,完成不了老师每天的教学任务,在思想和心理上存在一定障碍,反复违反班规校规。从晓峰同学的行为情况来看,他在品德、学习、心理、行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而导致的一种长期不良行为,常常对周围的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像晓峰同学这样的问题学生其主要特点是:他的问题不是一般的严格打骂就能解决的。如果仅仅通过老师一般的表扬、关爱、批评、及家长打骂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其实不算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有严重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一种长期的行为,问题学生仅有某一方面的问题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往往是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大问题”。介于晓峰同学的在校表现情况和家庭生活情况,我对该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多动行为原因分析
这种多动行为可能根源于神经的感觉统合失调,运动不协调,行为平衡失调因素等影响着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导致孩子出现多动行为,致使孩子情绪不稳定,造成身体触觉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而这些原因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自觉学习和正常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导致学习能力和交往水平越来越差,也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与人交往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使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不能与身边的同学产生共鸣。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晓峰同学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完全属隔代教育,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加之教育方式不正确,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再则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不适合晓峰同学的成长,其父母也没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所以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个案处理
(一)尊重被教育者、树立积极的教育观
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二)家校联系,交流谈心
长期观察,发现他的任何一点进步或优点,就给予表扬。经常抽时间与其交流谈心,让其亲近老师,感受老师的关心,消除对老师的畏惧。在与他交流谈心的过程中,多找一些关于爷爷奶奶生活是如何的辛苦,将其带大是如何的不容易。再给他讲一些知恩图报的故事,激起他能想到如何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懂得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学好知识,长大后才能好好地孝敬爷爷奶奶!在此过程中,经常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三)少些批评,多些鼓励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下转第23页)(上接第70页)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赞美就是一种最好的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犹如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些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愉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问题学生心理的辅导尽可能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只要发现他有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应当着全班同学表扬和鼓励他,培养其自信心。
(四)辅导过程
孩子的不良行为一般都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不可能短时间就能把面临的问题解决掉,各种辅导与教育只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他的行为、不良习惯等,对其最终的改变还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需要老师的坚持,还要最大限度与家长配合,通过家长与老师的长期引导、催化、矫正、沟通,最终改变他,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五)辅导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辅导,该生渐渐开始好转了,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上课注意力集中多了,还能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的一些活动,主动和同学打招呼、一起玩耍,同学们也觉得他变了。所以班上有了问题学生,只要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爱打动,用心教育,就一定能让问题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主编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2)主编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中国青年出版社。
(3)主编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团体训练》中国青年出版社。
(4)作者李婷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时间研究》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教师。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
一、个案介绍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今年教的一名男同学名叫晓峰,该生从不不遵守纪律,听课常常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或是东摇西摆,或是扭转头和同学说话,似乎得了小儿多动症,无论老师怎样督促,注意力都很难集中。而且还经常攀爬学校周边的围墙,偶尔还在家里偷钱出来乱花。因此与班上同学相处不和睦,大家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耍;与老师关系也不融洽,见到老师总是跑。在学习方面,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老是不完成,把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和管束当着耳边风,不管你怎么说,他总低着头从来不吱声,当老师转过背,他的话又多起来了。有时他犯了严重错误后,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指责时,常常情绪很不稳定,老是堵气,甚至逃学等。晓峰同学的这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严重影响了他和同学们的友好相处,很多同学不愿意与他一起玩,不愿和他做好朋友。
(二)家庭情况分析
前不久,我去了晓峰同学家家访,才了解到该生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父亲在离家较远的乡镇医院上班,母亲在城里务工,其在家由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照顾。两位老人从不让孩子吃苦和受任何委屈,他们的教育方式就是一贯的溺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家庭教育。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令老师讨厌令家长不满,每当老师把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反映后,家长总会对他拳打脚踢、痛骂一通,而爷爷奶奶比较护短,总是找理由为其开脱,常说:“他父母打也打了,我们也没办法了,只能让他慢慢改了”。
二、案例分析
班上的问题学生,一般情况都是差生,老是在班上制造麻烦,让老师头疼、让同学厌恶,有的还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引火线。这些问题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也差,往往都是班级和学校的“名人”。像这样的一小部分学生,学校、老师以及家庭不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往往物极必反,最终落成一些终身不能改正的恶习,将来走向社会也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如晓峰这样的学生是学习和品德暂时存在一些问题,遵守不好班级的管理规定,完成不了老师每天的教学任务,在思想和心理上存在一定障碍,反复违反班规校规。从晓峰同学的行为情况来看,他在品德、学习、心理、行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而导致的一种长期不良行为,常常对周围的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像晓峰同学这样的问题学生其主要特点是:他的问题不是一般的严格打骂就能解决的。如果仅仅通过老师一般的表扬、关爱、批评、及家长打骂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其实不算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有严重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一种长期的行为,问题学生仅有某一方面的问题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往往是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大问题”。介于晓峰同学的在校表现情况和家庭生活情况,我对该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多动行为原因分析
这种多动行为可能根源于神经的感觉统合失调,运动不协调,行为平衡失调因素等影响着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导致孩子出现多动行为,致使孩子情绪不稳定,造成身体触觉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而这些原因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自觉学习和正常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导致学习能力和交往水平越来越差,也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与人交往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使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不能与身边的同学产生共鸣。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晓峰同学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完全属隔代教育,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加之教育方式不正确,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再则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不适合晓峰同学的成长,其父母也没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所以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个案处理
(一)尊重被教育者、树立积极的教育观
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二)家校联系,交流谈心
长期观察,发现他的任何一点进步或优点,就给予表扬。经常抽时间与其交流谈心,让其亲近老师,感受老师的关心,消除对老师的畏惧。在与他交流谈心的过程中,多找一些关于爷爷奶奶生活是如何的辛苦,将其带大是如何的不容易。再给他讲一些知恩图报的故事,激起他能想到如何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懂得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学好知识,长大后才能好好地孝敬爷爷奶奶!在此过程中,经常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三)少些批评,多些鼓励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下转第23页)(上接第70页)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赞美就是一种最好的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犹如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些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愉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问题学生心理的辅导尽可能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只要发现他有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应当着全班同学表扬和鼓励他,培养其自信心。
(四)辅导过程
孩子的不良行为一般都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不可能短时间就能把面临的问题解决掉,各种辅导与教育只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他的行为、不良习惯等,对其最终的改变还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需要老师的坚持,还要最大限度与家长配合,通过家长与老师的长期引导、催化、矫正、沟通,最终改变他,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五)辅导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辅导,该生渐渐开始好转了,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上课注意力集中多了,还能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的一些活动,主动和同学打招呼、一起玩耍,同学们也觉得他变了。所以班上有了问题学生,只要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爱打动,用心教育,就一定能让问题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主编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2)主编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中国青年出版社。
(3)主编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团体训练》中国青年出版社。
(4)作者李婷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时间研究》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