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构建
【作者】 刘彦峰
【机构】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而“不学”的课堂再现影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过程的“五步教学法”教学策略,平衡“教”与“学”的关系。实现“少教多学”思想。在实施研究中分析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把互动贯穿于引导、交流、合作、训练、评价中,实现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原有的课堂 教学构想 研究过程 评价分析
一、背景再现呼唤参与式互动交流课堂的价值追求
反思当前我校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师授生从的双边关系、分析式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方法,重复性的机械训练,这些教法、训练捆绑着学生的思想;课外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捆绑了学生的手脚;一本教材捆绑了他们的智慧。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学习效率较低,负担重。①那些“炼人”的常态课、“养人”的研讨课带给授课老师、听课老师的是:
①课堂形式死板,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发展,机械重复的训练让学生厌学。
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学习是任务式的被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
③课外预习、课堂参与的学习时间、学习目的得不到保障,学习步骤零乱,没有围绕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传统知识的知识传授束缚学生的思维。
而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关键是教师,是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消化,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模式为:知识铺垫,预习反馈;确定目标,达成共识;自主学习,探究方法;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练习,延伸拓展。“五步教学法”是在发挥学生主体的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为确保学生学习效果,利用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态过程,在教师预设课堂的基础上,注重预习,加强自主,学会学习,交流互补,少讲精讲,当堂训练,减负高效。这一方法的运用,要改变老教师课堂多讲的思维模式,调整教师重分析,忽视学生感悟、体验的课堂教学结构,弥补学生发展的不足。
利用“五步教学法”改变以往课堂串讲串问的教师预设问题的课堂,注重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双重性,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五步教学法”教学策略的构想扭转原有的课堂结构
(一)基于学生学习经历真实性的构想
学生的学习是时间、空间、权利的开放,以预习内容为抓手的课前预习要扎实;搜集资料不是简单的打印,而是资料信息的提取与整理;课堂学习目标下的自主学习时间的保障,自主学习的效果体现;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多元组合,弱者与强者的合作,组际之间的合作调整;合作什么样的问题……课堂训练的时间与效果的统一。
(二)基于学生思维发展连续性的构想
处理好死的教材与活的语文资源的关系。利用载体,采取合理的途径让不同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困生的记忆、理解与优等生的评价、创新作为教学目标能力提高的递推训练的长远目标。有意识的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继而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培养目标的过渡。
(三)基于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构想
“五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参与互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的制定,以学习卡带动课堂参与,利用“疑”求得老师的帮助,学习同伴的帮助,由此体现“导”的针对性、有效性,需求师生对话、互动,体现“少教多学”,把主体学习与主导、组织互助摆在科学学习的位置上来。
(四)基于“五步教学法”环节策略的构想
科学调研,结合实际,分层监控,有效评价制定“少教多学”理念下的“五步教学”平衡策略方法。在分年级实验下,反馈存在的问题,调整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时间,运作的困惑,跟进课堂,发现问题,调整环节顺序。实现评价对比,实现量化分析,实现课堂“五步教学法”环节的框架体系:知识铺垫,预习反馈;确定目标,达成共识;自主学习,探究方法;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练习,延伸拓展。
三、“五步教学法”的研究过程改变了教学关系,促进师生双向发展。
“五步教学法”转变了教师教学行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精讲点拨”力求触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生进一步引向文本,利用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精读、品读、赏读,体验文本信息,内化学生情感。参与综合性学习,通过观察、搜集、整理、筛选等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师对话教学的课堂,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达到“教”与“学”的双赢发展。②
(一)听课调研,夯实“少教多学”的课堂框架
真实的、有效的课堂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历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利用学生的学来推动课堂,实现学习层次与老师讲什么的对应关系,老师不是盲目的讲课,而是利用学生的“学习”达到教什么的课堂模式。“五步教学法”教学研究:
1. 预习铺垫,知识反馈
结合自己的学情进行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内容;借助课后练习预习,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文本的空白在什么地方,你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拓展;这一环节的研究重在落实学生所学,学的怎样。如:陈亲辉老师执教的人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的《桥》一课,她的课堂不是情境预设,而是听写词语,先听后写,老师把描写洪水、描写人们慌乱的词语分开来听写,及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也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读词语,听词语,写词语,评价写的效果——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教师检查学生预习,针对性很强,把记忆与评价的思维训练拉入导课上,课堂是个推进的逻辑课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递推衔接,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诞生了,陈老师问:通过预习课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回答的不一样,总之,学生有了自己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学生学习空间的第一个开放。
2. 确定目标,达成共识
结合学生学习,老师从“疑”处入手,这节课,同学们想解决什么?或者想探究什么?学生提问,师生归纳有价值的、统领全文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老师在桥上加了“”。同学们要在“”处多思考。
3. 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有了学习目标,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开始了,展现给听课老师的是:所有学生拿起了书,大声地朗读,朗读的不是很整齐,但每一个学生都在投入的读,读完的学生拿起笔,在书上勾画,写下自己的理解。老师也与学生一起读书,看到学生举手,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帮助解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开放,学习权利得到了开放。
4. 合作交流,精讲点拨
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束了,接踵而来的是:同桌之间、前后排之间的交流。学生单项的自主学习逐步向多项的合作交流互动提升,创造了学习信息的最大化。然而,学生合作什么,陈老师选择了:课文写的是村支书,为什么以“桥”作为文章的题目?又以《白杨》、《落花生》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合作中将桥的表象向村支书这一人物慢慢延伸,领会桥一词背后的舍己为人和不徇私情的精神桥。这样的合作,这样的点拨,呈现教师教学教学生有疑问之处,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受到影响、受到障碍的思维碰撞,达到点后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5. 巩固训练,延伸拓展
学生课堂训练要有针对性,不能置于课外,以此达到减负高效。有了对文本的理解,陈老师呈现给学生的是:洪水退了,全村男女老少来到桥边,他们说了些什么?我们在文章结尾知道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后,你心理想说什么?两个训练,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表达,继而交流表达。
(二)评价“五步教学法”与师生发展的对接关系
1.听课形式的改变唤醒了老师设计什么样的课堂
“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尤为重要。在我校,形成了淡化评价老师的板书、仪表、语言等,强化学生评价。关注课堂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形成了听课老师走向学生的格局,首先,听课教师坐在学生前面听课,关注学生的读书、思考,交流情况;然后,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习训练效果。老师在引导、点拨,训练的设计、拓展的内容方面帮助学生。这样的课堂形式注重的是学生“学”的动态过程。教什么?怎样教?教师要转变课堂结构,利用“五步教学法”框架建构落实师生互动。体现“少教多学”的思想。
2.反思改进环节,注重教学实效
“五步教学法”五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学生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分析教师的引导,分析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空间、权利学习的过程与效果的同时,评价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教师要根据评价建议调整课堂。如: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放与收的度的把握,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等。形成师生互动形式与效果的有效发展。
为了学生发展的师生互动是课堂的追求。以“五步教学法”为框架的教学策略在尝试解决师生互动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在以常态课为主,研讨课为辅的教学氛围中,我们会在调研、跟进、分析、评价中取得完善,形成我校特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①龚毅;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②《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赵慧君《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策略研究》p24.
④庆炳《谈谈文学性》《名家六十讲——语文课上的文学》第374页语文出版社2013年7月.
作者简介:刘彦峰,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路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
关键词:原有的课堂 教学构想 研究过程 评价分析
一、背景再现呼唤参与式互动交流课堂的价值追求
反思当前我校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师授生从的双边关系、分析式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方法,重复性的机械训练,这些教法、训练捆绑着学生的思想;课外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捆绑了学生的手脚;一本教材捆绑了他们的智慧。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学习效率较低,负担重。①那些“炼人”的常态课、“养人”的研讨课带给授课老师、听课老师的是:
①课堂形式死板,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发展,机械重复的训练让学生厌学。
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学习是任务式的被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
③课外预习、课堂参与的学习时间、学习目的得不到保障,学习步骤零乱,没有围绕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传统知识的知识传授束缚学生的思维。
而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关键是教师,是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消化,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模式为:知识铺垫,预习反馈;确定目标,达成共识;自主学习,探究方法;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练习,延伸拓展。“五步教学法”是在发挥学生主体的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为确保学生学习效果,利用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态过程,在教师预设课堂的基础上,注重预习,加强自主,学会学习,交流互补,少讲精讲,当堂训练,减负高效。这一方法的运用,要改变老教师课堂多讲的思维模式,调整教师重分析,忽视学生感悟、体验的课堂教学结构,弥补学生发展的不足。
利用“五步教学法”改变以往课堂串讲串问的教师预设问题的课堂,注重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双重性,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五步教学法”教学策略的构想扭转原有的课堂结构
(一)基于学生学习经历真实性的构想
学生的学习是时间、空间、权利的开放,以预习内容为抓手的课前预习要扎实;搜集资料不是简单的打印,而是资料信息的提取与整理;课堂学习目标下的自主学习时间的保障,自主学习的效果体现;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多元组合,弱者与强者的合作,组际之间的合作调整;合作什么样的问题……课堂训练的时间与效果的统一。
(二)基于学生思维发展连续性的构想
处理好死的教材与活的语文资源的关系。利用载体,采取合理的途径让不同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困生的记忆、理解与优等生的评价、创新作为教学目标能力提高的递推训练的长远目标。有意识的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继而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培养目标的过渡。
(三)基于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构想
“五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参与互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的制定,以学习卡带动课堂参与,利用“疑”求得老师的帮助,学习同伴的帮助,由此体现“导”的针对性、有效性,需求师生对话、互动,体现“少教多学”,把主体学习与主导、组织互助摆在科学学习的位置上来。
(四)基于“五步教学法”环节策略的构想
科学调研,结合实际,分层监控,有效评价制定“少教多学”理念下的“五步教学”平衡策略方法。在分年级实验下,反馈存在的问题,调整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中时间,运作的困惑,跟进课堂,发现问题,调整环节顺序。实现评价对比,实现量化分析,实现课堂“五步教学法”环节的框架体系:知识铺垫,预习反馈;确定目标,达成共识;自主学习,探究方法;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练习,延伸拓展。
三、“五步教学法”的研究过程改变了教学关系,促进师生双向发展。
“五步教学法”转变了教师教学行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精讲点拨”力求触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生进一步引向文本,利用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精读、品读、赏读,体验文本信息,内化学生情感。参与综合性学习,通过观察、搜集、整理、筛选等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师对话教学的课堂,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达到“教”与“学”的双赢发展。②
(一)听课调研,夯实“少教多学”的课堂框架
真实的、有效的课堂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历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利用学生的学来推动课堂,实现学习层次与老师讲什么的对应关系,老师不是盲目的讲课,而是利用学生的“学习”达到教什么的课堂模式。“五步教学法”教学研究:
1. 预习铺垫,知识反馈
结合自己的学情进行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内容;借助课后练习预习,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文本的空白在什么地方,你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拓展;这一环节的研究重在落实学生所学,学的怎样。如:陈亲辉老师执教的人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的《桥》一课,她的课堂不是情境预设,而是听写词语,先听后写,老师把描写洪水、描写人们慌乱的词语分开来听写,及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也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读词语,听词语,写词语,评价写的效果——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教师检查学生预习,针对性很强,把记忆与评价的思维训练拉入导课上,课堂是个推进的逻辑课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递推衔接,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诞生了,陈老师问:通过预习课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回答的不一样,总之,学生有了自己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学生学习空间的第一个开放。
2. 确定目标,达成共识
结合学生学习,老师从“疑”处入手,这节课,同学们想解决什么?或者想探究什么?学生提问,师生归纳有价值的、统领全文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老师在桥上加了“”。同学们要在“”处多思考。
3. 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有了学习目标,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开始了,展现给听课老师的是:所有学生拿起了书,大声地朗读,朗读的不是很整齐,但每一个学生都在投入的读,读完的学生拿起笔,在书上勾画,写下自己的理解。老师也与学生一起读书,看到学生举手,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帮助解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开放,学习权利得到了开放。
4. 合作交流,精讲点拨
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束了,接踵而来的是:同桌之间、前后排之间的交流。学生单项的自主学习逐步向多项的合作交流互动提升,创造了学习信息的最大化。然而,学生合作什么,陈老师选择了:课文写的是村支书,为什么以“桥”作为文章的题目?又以《白杨》、《落花生》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合作中将桥的表象向村支书这一人物慢慢延伸,领会桥一词背后的舍己为人和不徇私情的精神桥。这样的合作,这样的点拨,呈现教师教学教学生有疑问之处,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受到影响、受到障碍的思维碰撞,达到点后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5. 巩固训练,延伸拓展
学生课堂训练要有针对性,不能置于课外,以此达到减负高效。有了对文本的理解,陈老师呈现给学生的是:洪水退了,全村男女老少来到桥边,他们说了些什么?我们在文章结尾知道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后,你心理想说什么?两个训练,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表达,继而交流表达。
(二)评价“五步教学法”与师生发展的对接关系
1.听课形式的改变唤醒了老师设计什么样的课堂
“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尤为重要。在我校,形成了淡化评价老师的板书、仪表、语言等,强化学生评价。关注课堂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形成了听课老师走向学生的格局,首先,听课教师坐在学生前面听课,关注学生的读书、思考,交流情况;然后,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习训练效果。老师在引导、点拨,训练的设计、拓展的内容方面帮助学生。这样的课堂形式注重的是学生“学”的动态过程。教什么?怎样教?教师要转变课堂结构,利用“五步教学法”框架建构落实师生互动。体现“少教多学”的思想。
2.反思改进环节,注重教学实效
“五步教学法”五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学生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分析教师的引导,分析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空间、权利学习的过程与效果的同时,评价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教师要根据评价建议调整课堂。如: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放与收的度的把握,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等。形成师生互动形式与效果的有效发展。
为了学生发展的师生互动是课堂的追求。以“五步教学法”为框架的教学策略在尝试解决师生互动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在以常态课为主,研讨课为辅的教学氛围中,我们会在调研、跟进、分析、评价中取得完善,形成我校特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①龚毅;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②《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赵慧君《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策略研究》p24.
④庆炳《谈谈文学性》《名家六十讲——语文课上的文学》第374页语文出版社2013年7月.
作者简介:刘彦峰,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北路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