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临夏民族地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

【作者】 潘 兰 王 峰

【机构】 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为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结合临夏民族特点,就临夏地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和发展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迫切需要,提升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高职一体化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体化办学在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能型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临夏民族地区作为国家级贫困地区,当地群众教育观念落后,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技能型人才十分短期,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发展高职带动中职,建立起中高职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可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和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1、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主要模式:
  1.1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模式
  所谓的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由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学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统筹安排,在校就能享受大学教育教学资源与环境,连续学习五年,毕业时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这种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在民族地区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 
  1.2中高职分段衔接模式
  所谓的分段衔接也叫分段贯通式,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分别开展教学,在完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后,经过推荐免考和单独测试合格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的中高职分段衔接模式。
  分段贯通式根据进入高职阶段选拔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推荐免考、单独测试招生。
  1.2.1推荐免考
  指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以推荐免考的方式,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学院学习二至三年,最后取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专文凭。对推荐免考的学制形式以“1+3或3+3”为主,突出特点是强调专业对口衔接。
  1.2.2单独测试招生
  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高职院校单独测试招生方式,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到3年,取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专文凭。单独测试招生的主要优点是增强了高职学校招生的自主权。
  1.3、“2+3”转段升学模式
  “2”是指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中专学习,前两学年开设以职业为背景的文化课,兼设专业大类课程,第四学期参加高职转段升学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
  “3”是参加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三年。实施“2+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前两年主要以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和技能培养为主,为就业及职业发展打好基础。第三年为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完成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考证。
  “2+3”学制模式下,中职学生第二年有两个去向:一是通过参加单独招生或对口招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成绩优异者将来还可以通过专升本继续深造;二是继续完成中专学业,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这一学制既保留了中专学制,又使高职阶段学制和高职院校现行三年制学制相符,便于教学和管理。中职毕业后要获取毕业证书和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毕业后要获取毕业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能满足不同学生就业需求和不同岗位分级分类人才需求。
  1.4、“三校生”高考模式
  三校生是指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就读的应届毕业生。三校生高考是不同与普通高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学考试。
  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专业毕业时,如进不了五年一贯制计划的学生,可以由所在学校组织参加省内有相应专业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择优录取,升入高职院校;还可以推荐免考试升入省内规定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参加“三校生”高考升入高职。
  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畜牧兽医、园林技术、计算机应用、数控机加四个专业学制为一年;汽车应用与维修、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学制为二年;阿语、财务会计两个专业学制为三年。高中起点的中职学生,升高职院校的,毕业时可通过参加“三校生”高考;还可以通过推荐免考试升入规定的高职院校。
  2、临夏地区发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意义
  就目前来看,临夏地区毕业的中职生60%直接外出打工或经商,这不利于中职生后期可持续发展。临夏民族地区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通过以上三种模式可以使中职生通过各种招生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将来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将是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学生主要趋向之一,而这一模式也符合学生根据国家政策、产业调整、家庭状况、就业需求等进行合理分流的需要,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是实现临夏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现实选择,“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民族地区探索、实现、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其现实意义表现在:
  2.1临夏高职学院的成立,直接拉动了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的成立,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极大地激励了临夏200万民众的热情,提高了当地中职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就今年首次招生的情况来看,生源状况十分火爆,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模式解决了当地95%的贫困生上大学的梦想,适应了临夏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解决了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升学的问题。通过强化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统筹安排文化、专业基础和实训课程,提高五年制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在办学规模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临夏地区在今年中高职的招生工作中,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拉动提升效应十分明显,某校中职生原计划招生500名,到目前为止(8月底)报名的中职生人数已高达900多人,高职院校计划录取的750学生中,80%的学生全部是第一志愿,文科录取成绩高出甘肃省高职录取线100分,远远高于同类同级院校。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非常适合临夏民族地区,高职学院对临夏职业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2.2中高职一体化有利于当地教学资源的整合。
  中职教育在为高职教育提供生源的同时,也使中职毕业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享有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会。统筹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节奏,基础设施实行统一管理,提前计划,按需使用,彻底打破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不仅可以促进整个临夏地区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还能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节省投入,降低成本,共同发展。通过中高职有效衔接,还可以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方面课程和内容的缺失或重复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设备资源,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和质量水准。
  2.3一体化办学合理确定了民族地区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高职一体化能够紧紧围绕临夏“三大重点,三个关键”经济建设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中职定位在培养“技术工人”,重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定位在培养“技术员”、“工艺师”,重点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端技能型、管理型技术人才。一体化办学以临夏区域建设发展为依据,培养模式上既有其层次上的差别,又能体现其协调发展的一致性,能够很好地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2.4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拉动了新专业建设,优化了专业结构。
  一体化办学规范了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围绕民族产业办专业,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直接拉动了新专业建设。譬如:临夏地区县乡村幼师的缺乏,民族企业会计的紧缺,地方汽车行业和畜牧业的蓬勃发展,是学前教育专业、汽修专业、会计电算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深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尤其是学前教育和汽修专业,开学仅半天的时间中职生报名人数高达500人左右。出现了中职改革后的首次辉煌。由此可见,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彻底拉动了新专业的建设,中高职一体化只有与对应专业相衔接、与职业教育岗位相衔接、与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相衔接,才能实现学院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良好衔接。也才能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开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逐步淘汰劣势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的布局、类型和层次结构。
  2.5结合地方文化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共同开发中高职课程。
  根据临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今后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应共同参与教材编写,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构建起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以及个性特征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水平等因素,既要体现中高职教学内容的相互结合和衔接,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还要结合民族区域特征,加强阿拉伯语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专业的教材改编,除了语言类专业学习阿拉伯语外,一些精品专业如护理专业、口腔专业、汽修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也可以适当开设一些简单的口语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1—2门民族语言知识,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为服务民族地方经济和出国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2.6一体化适应了民族地区大众教育观念,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中等或中等以下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一定程度地迎合了人民群众追求高层次教育的社会心理。 
  据调查,临夏地区16—22岁的少数民族学生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5%,而在今年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录取的新生中70%来自临夏本地,只有30%来自甘肃省其他县市,这一数据表明,就临夏民族地区而言,由于所属“七县一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贫困面比例高达95%,受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少数民族学生饮食文化等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不愿意学生外出求学,喜欢就近上学;另外一部分家长把希望放在国家和地方每年的录用考试,99%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吃公家饭;还有一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后直接打工挣钱养家。临夏高职学院的成立,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模式非常符合民族地方特点,与大众教育观念极其吻合,这也就是今年的中高职招生极其火爆的原因所在。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中职与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在民族地区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意义更加深远,临夏中等职业教育一直面临发展困境,高职学院刚刚成立,中高职衔接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只有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从各方面探索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模式,才能为面临生源压力的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生机,同时有效提高高职教育的生源质量,进而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建设,保证临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能够整体统筹、协调持续发展。
  本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临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的课题论文之一。
  作者简介:潘 兰 女 高级讲师 甘肃省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
  王 峰 男 高级讲师 甘肃省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