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浅论我校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 张卓平 朱孝锟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九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程整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纲要》的指引下,我校遵循基础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将地方课程中《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健康教育》和国家课程中的《语文》《生物》《思想品德》《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编撰了地方课程的学段读本。这种创新性的课程实施,让学科本位模式、学生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彼此融合,让教师重新焕发教育的激情,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真实性学习打造平台,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让课堂、学校焕发生命的活力。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是学生学业活动的总和,是包含了学科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也涵盖了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课程是学校发展的“跑道”,是学生成长的“跑道”,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课程建设可谓关系学校发展与教书育人的首要一环。我校自2012年起实行课程整合的改革,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与整合,形成具备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推动课程由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向有特色、高质量提升。专题教育课程,对应学段,发展身心,梯度行进;主题班会课程,分级编排,专人专上,讲求实效;拓展国家课程,有机融合,落实课标,相得益彰;特色内容课程,单独编排,专职任教,极具特色。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与规划下,课程整合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并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学校对教师进行重新的定位,教师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理解、构建、实施以及协商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教育活动;而学校的职责,是针对学生的发展差异,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学生、特定的环境而进一步开发和整合出能够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的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知识、情感和理性,升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现师生生命成长的目标。我们也正在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努力将树木变成森林。
二、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期以来,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管理模式导致地方、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和陈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开发缺乏一定的认识,认为没必要参与课程改革,自身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储备。这种课程开发、整合能力的萎缩甚至丧失,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创新性实施。而我校的课程整合的创新性研究与实施,恰恰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平台。对于老师们来说,首先要将地方课程中的内容完美的与国家课程进行融合,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多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必须从过去的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转变,把课程重要内容、学生培养目标、乡土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角度作为最佳切入点,在开发整合过程中,不断反思、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课程与研究开发能力。可以说,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其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存在。在课程整合实践中,教师所展开的认知与领悟、实践与反思、建构与创造等活动使其存在的可能性显现出来,并进而影响着其专业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课程整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实施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积累个人的实践知识,为自身专业发展打下稳固基础,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课程的开发与整合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当教师对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时,课程不再是外在于教师的客观存在物,而是可供教师自主运作的资源;教师不只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要与学生一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教师的智慧与激情,对课程的理解以及生命体验都有机地融汇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
三、学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程是学校的生命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也是学生发展的本,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和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才会有生命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我们的课程整合,关注学生的发展,把“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发展个性特长,提升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科学习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我们的课程整合,既具有内在结构的完整性,又不失向外延展的的潜力与张力,在这种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中,学生内在的学习状态与精神生命被真正的激发和唤醒,这种创新式的课程整合,犹如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能力素养萌芽,生根、散枝开叶,开花结果,个体也由狭小的个人世界不断走向他者、社会、历史、文化、宇宙自然。
同时,通过课程整合,学生的负担得以减轻。我们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根基,以我校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将地方课程融入到国家课程里,既完成了国家课程目标,又实现地方课程目标,形成我们学校独有的创新性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同时还解决了课时的时间问题,一举三得。
再者,创新性的课程整合,使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打破了界限,开展跨学科、跨年级交流合作,构建教师共同体,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职业人员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学生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如:《地方课程》中有一篇古文,韩愈的《龙说》,在课程整合之前,由地方课程的老师来就文讲文,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现在,将这篇古文与八年级语文上册的《马说》进行整合,相同的文体,相同的作者,相关的内容,相同的写作手法……并且由更专业的语文教师来授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从文意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种课程整合下的优质教学,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且这种有效的拓展,也巩固了学生的课内所学。
课程的改革是一场新时代的革命,破旧立新的道路漫长而坎坷,我们不仅需要变革的勇气,还需要变革的智慧,更需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撑一杆创新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未来的天地必定生机盎然,繁花遍地。
在《纲要》的指引下,我校遵循基础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将地方课程中《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健康教育》和国家课程中的《语文》《生物》《思想品德》《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编撰了地方课程的学段读本。这种创新性的课程实施,让学科本位模式、学生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彼此融合,让教师重新焕发教育的激情,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真实性学习打造平台,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让课堂、学校焕发生命的活力。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是学生学业活动的总和,是包含了学科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也涵盖了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课程是学校发展的“跑道”,是学生成长的“跑道”,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课程建设可谓关系学校发展与教书育人的首要一环。我校自2012年起实行课程整合的改革,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与整合,形成具备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推动课程由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向有特色、高质量提升。专题教育课程,对应学段,发展身心,梯度行进;主题班会课程,分级编排,专人专上,讲求实效;拓展国家课程,有机融合,落实课标,相得益彰;特色内容课程,单独编排,专职任教,极具特色。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与规划下,课程整合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并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学校对教师进行重新的定位,教师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理解、构建、实施以及协商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教育活动;而学校的职责,是针对学生的发展差异,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学生、特定的环境而进一步开发和整合出能够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的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知识、情感和理性,升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现师生生命成长的目标。我们也正在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努力将树木变成森林。
二、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期以来,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管理模式导致地方、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和陈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开发缺乏一定的认识,认为没必要参与课程改革,自身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储备。这种课程开发、整合能力的萎缩甚至丧失,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创新性实施。而我校的课程整合的创新性研究与实施,恰恰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平台。对于老师们来说,首先要将地方课程中的内容完美的与国家课程进行融合,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多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必须从过去的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转变,把课程重要内容、学生培养目标、乡土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角度作为最佳切入点,在开发整合过程中,不断反思、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课程与研究开发能力。可以说,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其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存在。在课程整合实践中,教师所展开的认知与领悟、实践与反思、建构与创造等活动使其存在的可能性显现出来,并进而影响着其专业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课程整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实施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积累个人的实践知识,为自身专业发展打下稳固基础,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课程的开发与整合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当教师对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时,课程不再是外在于教师的客观存在物,而是可供教师自主运作的资源;教师不只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要与学生一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教师的智慧与激情,对课程的理解以及生命体验都有机地融汇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
三、学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程是学校的生命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也是学生发展的本,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和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才会有生命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我们的课程整合,关注学生的发展,把“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发展个性特长,提升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科学习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我们的课程整合,既具有内在结构的完整性,又不失向外延展的的潜力与张力,在这种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中,学生内在的学习状态与精神生命被真正的激发和唤醒,这种创新式的课程整合,犹如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能力素养萌芽,生根、散枝开叶,开花结果,个体也由狭小的个人世界不断走向他者、社会、历史、文化、宇宙自然。
同时,通过课程整合,学生的负担得以减轻。我们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根基,以我校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将地方课程融入到国家课程里,既完成了国家课程目标,又实现地方课程目标,形成我们学校独有的创新性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同时还解决了课时的时间问题,一举三得。
再者,创新性的课程整合,使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打破了界限,开展跨学科、跨年级交流合作,构建教师共同体,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职业人员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学生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如:《地方课程》中有一篇古文,韩愈的《龙说》,在课程整合之前,由地方课程的老师来就文讲文,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现在,将这篇古文与八年级语文上册的《马说》进行整合,相同的文体,相同的作者,相关的内容,相同的写作手法……并且由更专业的语文教师来授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从文意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种课程整合下的优质教学,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且这种有效的拓展,也巩固了学生的课内所学。
课程的改革是一场新时代的革命,破旧立新的道路漫长而坎坷,我们不仅需要变革的勇气,还需要变革的智慧,更需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撑一杆创新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未来的天地必定生机盎然,繁花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