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
【作者】 赵 锐
【机构】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第九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任何成功的教学,无不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的把握和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源于教师精巧的设计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关键词:情境 有效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了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学生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一、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呢?
1、情境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想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再配置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情境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使数学信息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3、情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善问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探究。
二、创设有效情境的方法
我认为,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一定蕴涵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不但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如在讲“垂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壁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与墙壁是否贴近,这样,就能保证墙壁与地面垂直。泥水匠或许不知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出它的理论依据呢?”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把陌生的变熟悉,深奥的变浅显,机械的变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也切忌“为了创设而创设”,例如上学期听的一节公开课,一年级的“7、8、9加几”,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到月亮姐姐家去玩吗?”接着出示月亮姐姐的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接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没到达月亮姐姐家,以致一个孩子小声嘀咕:“这下该到了吧?”“怎么还没到?”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值得反思的,如果经常这样,孩子们一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设游戏情境,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进思维的轨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例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 每一轮选1人为“猫”,6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分钟,蒙上眼睛, 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 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每当猫“捉”到老鼠时,教室里是一片欢腾,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创设悬念情境,创设有效情境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适宜的课堂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提高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 有效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了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学生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一、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呢?
1、情境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想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再配置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情境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使数学信息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3、情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善问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探究。
二、创设有效情境的方法
我认为,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一定蕴涵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不但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如在讲“垂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壁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与墙壁是否贴近,这样,就能保证墙壁与地面垂直。泥水匠或许不知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出它的理论依据呢?”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把陌生的变熟悉,深奥的变浅显,机械的变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也切忌“为了创设而创设”,例如上学期听的一节公开课,一年级的“7、8、9加几”,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到月亮姐姐家去玩吗?”接着出示月亮姐姐的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接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没到达月亮姐姐家,以致一个孩子小声嘀咕:“这下该到了吧?”“怎么还没到?”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值得反思的,如果经常这样,孩子们一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设游戏情境,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进思维的轨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例如,教学《方向与位置》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 每一轮选1人为“猫”,6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分钟,蒙上眼睛, 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 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每当猫“捉”到老鼠时,教室里是一片欢腾,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创设悬念情境,创设有效情境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适宜的课堂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提高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