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互联网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 丁 一
【机构】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 沈阳)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90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影响,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抓住机遇分析利弊,扬长避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途径,是当前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highl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hese years have witnessed a tremendous change in the lives of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n addi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is also meets a profound challenge. Thus it provides educators with great opportunities to reform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引言
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它具备丰富性、专门性、快捷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199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指出,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在10到20年之内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1]。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互联网的运用早已深入到现代人们生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比例最大的是18岁至24岁的青少年,其中大学生又处于主力军的地位。作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而互联网本身也存在缺乏严谨性、权威性等劣势。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我国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为“9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提供必要条件,要适应形势,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更加贴近[3]。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观念、知识结构及认知途径发生改变。对于“90 后”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帮助其拓宽了视野,是他们认知世界和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和平台,主要具有以下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大学生的知识增长和观念树立
互联网的信息自主和开放性使得大学生主动地在全球范围内搜索、传播和交流信息。各种信息共享,呈现多元文化融合,并通过互联网迅速扩散,促使新思想不断产生[4]。“90后”大学生的开放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强,互联网作为社会信息和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第一时间传递不断更新的内容,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大学生在吸收他人思想的同时,也能增强自己整合知识、探索未来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打破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的限制,能够更加自如地学习交流并提出质疑。因此,互联网在拓宽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促进了平等观念的形成,促进“自我教育”习惯养成。因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习习惯。
2) 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
在目前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中,比拼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要求大学生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更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态调节能力。目前我国“90后”大学生承受着经济、人脉、就业升学等多方面压力,易表现出心理偏差,适应性差等特点。根据人民日报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率为每年40/10万,为全国每年23人/10万的平均自杀率的近两倍!因此,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迫切需要倾诉和宣泄[5][6]。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很难找到倾诉、宣泄的场合和对象,而网络为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提供了条件,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向虚拟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此过程中,还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社会交往实践能力:即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结识更多智趣相投的人,他们可以在相对平等的、宽松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性格与个性,提升表达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智慧,使自己的个性在社会中得到发展,从而提升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缓解求学压力和心理压力。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
1)上网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除工作以外,一个月上网时间超过144 小时(平均一天3至4小时)的人群的症状。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更自信却也更自我,更张扬却也更任性,网络本是学习的工具,适度的娱乐是可以接受的,但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等不良因素在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上网成瘾现象频发。在校大学生长时间上网甚至是通宵上网,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交通大学对该校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05名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有近六成的学生是因为网络成瘾导致成绩下降[7]。除影响学业之外,网络成瘾还致使大学生逃避现实,出现孤僻、焦虑、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冷淡等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危机。
2)政治思想异化
互联网独特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使其成为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手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互联网打击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西方思想内容的例子屡见不鲜。据统计,全世界网上信息资源占有量80%是英文,中文信息比例不足0.4%。语言上的优势加上科技发展的大大领先,为西方国家对向其他国家青年学生传播西方思想政治文化提供了捷径,从而实现推行政治西方化的企图[8]。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目前,“90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他们处于中西思想文化大碰撞之中,在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之后,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的左右、蒙蔽,产生排斥中国现状,盲目向往资本主义、崇拜西方的错误倾向,导致政治思想异化。
三、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途径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使“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改进现有的教育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地引导,才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首先,高校要加强网络互动教育。通过建设校园网、校园BBS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校园网的特色,与学生建立生活和学习上的互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将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运用到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中去。并在校园网上传播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的内容,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可行性。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素质教育十分关键。既要保证大学生能够安全文明地使用互联网,同时要敦促其上网有度,不过分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
此外,高校应着力培养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互联网上的思想政治传播具有特殊性,它迫使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进行研究,同时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切实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坚定其理想信念,才能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元林,陈春萍.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2] 宋凤琴.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与责任教育[J].福建高教研究. 1998(3). 167-13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10.
[4] 田艳,高集荣. 互联网时代的统计教育[J]. 统计教育. 2003.4. 4-7.
[5] 黄百成,黄文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方法研究[J].光明日报,2002.
[6] 李智裁,黎平. 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7] 吴满意,孙程芳,谢海蓉. 关于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纵深发展的思考[M]. 中共四川省委学报,2003.
[8] 韦吉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丁一,工作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最后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职务/职称:助教.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highly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hese years have witnessed a tremendous change in the lives of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n addi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is also meets a profound challenge. Thus it provides educators with great opportunities to reform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引言
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它具备丰富性、专门性、快捷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199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指出,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在10到20年之内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1]。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互联网的运用早已深入到现代人们生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比例最大的是18岁至24岁的青少年,其中大学生又处于主力军的地位。作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而互联网本身也存在缺乏严谨性、权威性等劣势。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我国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为“9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材提供必要条件,要适应形势,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更加贴近[3]。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观念、知识结构及认知途径发生改变。对于“90 后”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帮助其拓宽了视野,是他们认知世界和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和平台,主要具有以下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大学生的知识增长和观念树立
互联网的信息自主和开放性使得大学生主动地在全球范围内搜索、传播和交流信息。各种信息共享,呈现多元文化融合,并通过互联网迅速扩散,促使新思想不断产生[4]。“90后”大学生的开放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强,互联网作为社会信息和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第一时间传递不断更新的内容,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大学生在吸收他人思想的同时,也能增强自己整合知识、探索未来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打破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的限制,能够更加自如地学习交流并提出质疑。因此,互联网在拓宽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促进了平等观念的形成,促进“自我教育”习惯养成。因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习习惯。
2) 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
在目前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中,比拼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要求大学生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更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态调节能力。目前我国“90后”大学生承受着经济、人脉、就业升学等多方面压力,易表现出心理偏差,适应性差等特点。根据人民日报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率为每年40/10万,为全国每年23人/10万的平均自杀率的近两倍!因此,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迫切需要倾诉和宣泄[5][6]。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很难找到倾诉、宣泄的场合和对象,而网络为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提供了条件,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向虚拟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此过程中,还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社会交往实践能力:即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结识更多智趣相投的人,他们可以在相对平等的、宽松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性格与个性,提升表达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智慧,使自己的个性在社会中得到发展,从而提升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缓解求学压力和心理压力。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
1)上网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除工作以外,一个月上网时间超过144 小时(平均一天3至4小时)的人群的症状。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更自信却也更自我,更张扬却也更任性,网络本是学习的工具,适度的娱乐是可以接受的,但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等不良因素在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上网成瘾现象频发。在校大学生长时间上网甚至是通宵上网,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交通大学对该校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05名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有近六成的学生是因为网络成瘾导致成绩下降[7]。除影响学业之外,网络成瘾还致使大学生逃避现实,出现孤僻、焦虑、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冷淡等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危机。
2)政治思想异化
互联网独特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使其成为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手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互联网打击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西方思想内容的例子屡见不鲜。据统计,全世界网上信息资源占有量80%是英文,中文信息比例不足0.4%。语言上的优势加上科技发展的大大领先,为西方国家对向其他国家青年学生传播西方思想政治文化提供了捷径,从而实现推行政治西方化的企图[8]。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目前,“90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他们处于中西思想文化大碰撞之中,在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之后,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的左右、蒙蔽,产生排斥中国现状,盲目向往资本主义、崇拜西方的错误倾向,导致政治思想异化。
三、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途径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使“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改进现有的教育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地引导,才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首先,高校要加强网络互动教育。通过建设校园网、校园BBS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校园网的特色,与学生建立生活和学习上的互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将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运用到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中去。并在校园网上传播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的内容,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可行性。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素质教育十分关键。既要保证大学生能够安全文明地使用互联网,同时要敦促其上网有度,不过分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
此外,高校应着力培养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互联网上的思想政治传播具有特殊性,它迫使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进行研究,同时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切实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坚定其理想信念,才能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元林,陈春萍.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 北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2] 宋凤琴.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与责任教育[J].福建高教研究. 1998(3). 167-13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10.
[4] 田艳,高集荣. 互联网时代的统计教育[J]. 统计教育. 2003.4. 4-7.
[5] 黄百成,黄文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方法研究[J].光明日报,2002.
[6] 李智裁,黎平. 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7] 吴满意,孙程芳,谢海蓉. 关于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纵深发展的思考[M]. 中共四川省委学报,2003.
[8] 韦吉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丁一,工作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最后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职务/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