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C语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王泰华 李伟伟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C语言是一门通用计算机编程语言,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编程能力。本文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从课件制作、日常教学积累、教学细节以及教学育人等方面介绍了一些经验和心得,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课件制作;日常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育人
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都开设该课程。该课程也是大学生入校后第一门与计算机编程相关的课程,不少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往往采用其它课程类似的死记硬背、多做习题或是考前“突击”等方法来学习,导致无法真正领会和进入编程世界的大门。而作为从事高校C语言教学的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编程兴趣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编程思维,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探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编程兴趣的方法和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做适合自己的课件
C语言的教学课件互联网上非常多,可下载的教学资源也非常多,如果把网上下载的课件稍作修改就拿去授课,这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人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新教师和老教师的知识背景积累不一样,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一样,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一样,进而对知识点的讲解方式也不一样。那么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适合自己的课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可以对所讲授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比方说在讲解补码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备课时任课教师除了对补码的概念和计算办法进行讲解,还应该把0、-1、255等这些特殊数据的补码跟大家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其次,自己制作的课件印象深刻,对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都非常熟悉,容易引起学生听课的兴奋点,增加课堂互动效果。比方说,授课时知道即将切换的下一张幻灯片是什么内容,在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先说“下面我们来讨论某某问题”,然后再切换幻灯片显示出要讲的问题,这给学生的听课感觉是先切换幻灯片看过之后再念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三,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有利于高效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比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判断所讲授的知识点学生是否理解,如果多数学生一脸茫然,就应该对刚讲述的知识点进行重复,此时如果课件了然于胸,那么对于讲课节奏的把握和时间的把控会更加游刃有余。
此外还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细节。比如PPT上色彩的搭配,不论授课教师青睐于何种色彩搭配,检验课件色彩搭配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能够轻松的分辨电子屏幕上字迹;比如PPT中字体的大小,即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无法在一页PPT上承载更多的教学内容,过小坐在后排的同学会看起来吃力;再比如动画效果的展示,一页PPT上多个内容或是多句话,先显示什么,后显示什么,在即将要显示出的内容前授课老师可以做哪些言语上的铺垫和引导。
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使用PPT对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作讲解,还要用VC6.0等软件进行程序的演示和调试。那么对例程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既要能够通过该例程讲授要说明的知识点,同时也要兼顾例程的趣味性和难易程度。在例程中不妨适当引入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少输入一个分号、输入了全角字符、变量名未定义、函数未声明、实参形参类型不一致等错误。这样在进行课堂程序示例演示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常见的错误提示,势必会引起学生听课时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然后再带着大家一起改正错误,将程序调试完成,这样以来,既传授了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在自己上机时出现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
作为C语言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编程能力和“纠错”能力,做个“问不倒”的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但需要时间来不断的积累。例如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编程时,作为老师要有多种编程思路和算法,必要时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和比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逻辑思维。此外,作为任课教师要有很强的阅读、分析程序能力,要能够理解某些学生新奇的编程思路,并给以引导或是纠正。例如在进行上机实验辅导的时候,作为指导教师要能够迅速看懂学生编写的程序,并能够快速找到存在的问题。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用以辅导更多的学生,另一方面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佩服。举个小例子,上机的时候,有个学生的程序总是不能编译,阅读他的程序后没有任何语法问题,但就是找不到程序错在哪儿,最后发现是程序当中有一个全角的空格在作祟,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之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很轻松的解决,并能告诫学生程序从网上粘贴过来要仔细核对格式。对于新上课的教师要想做个“问不倒”的老师,就需要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不断积累和总结编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注重教学细节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这些细节虽然是小问题,但处理好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认真批改作业,作业中的问题课堂要讲。批改学生作业是任课教师的份内事儿,但也是个费时费力的苦差事儿,尤其是学生班级比较多的时候,以至于有些老师找研究生进行作业批改,对于专业课来讲这是非常不合适的。虽然批改作业十分花费时间,但如果任课老师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找出作业中的问题,给出中肯的评价,或是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无疑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做作业,即使学生这次作业做得不认真或是抄作业,见了你的评价或是见到老师认真批改作业的举动后,下次作业他一定会好好做,毕竟学生还是要求上进、希望得到老师认可的。而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在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做好问题的记录,一定要在作业发回学生时的课堂上给学生集中进行讲解,列举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然后在学生的笑声或沉思中改正错误,这样要比授课时的直接讲解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2、做好上机辅导,上机中的问题要及时说。C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需要通过长时间上机操作才能达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二级C语言以及不少高校的C语言课程都采用上机考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做好上机辅导工作。每次上机要给学生明确本次上机要掌握的知识点,给出必须完成调试的程序,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点。在辅导时若遇到多个同学问同一个问题时就要在机房里给大家及时进行讲解,若在以后课堂讲解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要再提及一下。这样反复强调和提示会使学生对该问题印象深刻。此外,也要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布置一些具有拓展性的程序设计题目,可以在课内完成,更多的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从而确保少部分尖子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好的提升编程能力。
3、课堂上要把编程的思维过程讲出来。许多担任C语言教学的任课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这一点,但这一点对刚接触编程的学生来讲至关重要。编程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把用人类语言描述的问题变成用计算机语言去表述的思维过程。例如:编程“求三个数中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差值”,在编写该程序时首先要思考如何定义变量,包括定义几个变量、变量类型是什么以及变量如何初始化;然后考虑如何输入输出数据,包括scanf()和printf()语句的使用问题;最后来讨论数据处理的过程,包括求最大值、最小值以及两者的差值。老师在讲解程序时只要把这个思维过程讲清楚,就给了学生一把钥匙,一把通往编程世界大门的钥匙。只要学生有兴趣、喜欢编程,课下又投入了足够的时间,那么掌握好C语言就是件轻轻松松的事情了。
4、注重相关课程知识链接,不要纠结于一些“知识死角”。C语言是工具,它服务于后续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任课教师要了解所教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后续课程有哪些,哪些课程会用到编程,哪些课程会用到编程的思想,哪些课程会跟C语言的哪些章节或是知识点相联系,在授课时加以说明和拓展,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此外,C语言作为编程工具有它自身的结构和特点,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必要过分纠结于一些“知识死角”,比如printf()函数输出实型数据时,有效的7位数字后面的数据是怎么来的等。这些“知识死角”在实际编程应用过程中基本不会遇到,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又没有任何影响,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C语言的编译器就是这么执行的,接受它即可。对于个别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可以让它自己通过网络寻求答案,如果还不理解,单独讲解一下就行。如果这些问题放在课堂去讲解,不但费时费力,还会把学生讲得云里雾里,大有舍本逐末的味道了。
四、“点滴”育人
教书和育人自古以来就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的,教书注重知识的传授,育人讲究品德的培养,作为教师只传授知识不注重品德培养,那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越高,潜在的危害也越大。因此,作为大学的任课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点滴”育人。
1、用时事正确引导学生。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手机的飞速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了新闻媒体传播的神经末稍,每天的各种头条充斥着手机屏幕,作为大学的任课教师在上课时,适当的花上一两分钟点评一下时下热点新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既能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让打瞌睡的同学振奋一下,也能起到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给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到教室听课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兴趣。这其实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关注政治,关心热点问题,从各种报道和评论中汲取正能量分享传播给学生。
2、用事例教育学生。任课教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会经历或是见证许多曾经发生在学生中的事情,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也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素材。比如关于安全事故的案例,包括曾经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交通事故、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校园里曾经发生的安全事故等;再比如关于学业的案例,包括保研、留学、找工作应聘等往届学生的真实故事,也包括作弊、留级、退学、退学警告等往届学生的实际教训。通过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告诉学生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莫虚度青春。将这些事例穿插在整个课程进行的始终,既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无形中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3、跟学生算了“两笔账”。一笔账是金钱账,先让学生算算四年一共要交多少学费,再看看他们专业毕业要求拿多少学分,而每个学分又对应着固定的学时,然后一除就得到每个学时花掉多少钱。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每个学时算下来折合5块多钱,而大学一般采用的是大课,一次课是2学时,于是就算出了学生每翘一次课要浪费家人10元钱,而旷一次上机课要比去网吧贵得多,这还没有加上学生住宿费和生活费。另一笔账是时间账,每个专业毕业要求的学分知道了,每个学分对应的学时也知道了,可以求出拿到这些学分一共要听多长时间课。仍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算下来四年大学1460个日日夜夜用来听课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00天。算出来的数据会给学生非常大的触动,给他们算这样两笔账,其实也是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不要旷课,不要浪费青春,也是以“育人”为目的。
4、课间也可以精彩。大学的课间学生除了上个厕所起来活动下基本上都会待在教室里,作为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下这十分钟,也能达到非常好的育人效果。现在的大学教室大多都是多媒体教室,任课教师在课间给学生播一些音乐、视频、图片或者网页。许多任课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室里给学生播放这些内容时,应当是有所甄选的。网上的各类媒体资源海量的,主张和见解也是多角度的甚至反面,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课堂从中甄选一些趣味的、知识性的、有创意有寓意的短片,素材以充满欢乐和正能量的视频为主,当播完有寓意的短片时可以适当跟学生互动一下,既增加了师生课间的交流沟通,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育人于无形。
作者简介:姓名:王泰华,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最后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职称/职务:副教授.
关键词:课件制作;日常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育人
C语言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都开设该课程。该课程也是大学生入校后第一门与计算机编程相关的课程,不少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往往采用其它课程类似的死记硬背、多做习题或是考前“突击”等方法来学习,导致无法真正领会和进入编程世界的大门。而作为从事高校C语言教学的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编程兴趣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编程思维,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探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编程兴趣的方法和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做适合自己的课件
C语言的教学课件互联网上非常多,可下载的教学资源也非常多,如果把网上下载的课件稍作修改就拿去授课,这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人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也不一样;新教师和老教师的知识背景积累不一样,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一样,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一样,进而对知识点的讲解方式也不一样。那么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适合自己的课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可以对所讲授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比方说在讲解补码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备课时任课教师除了对补码的概念和计算办法进行讲解,还应该把0、-1、255等这些特殊数据的补码跟大家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其次,自己制作的课件印象深刻,对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都非常熟悉,容易引起学生听课的兴奋点,增加课堂互动效果。比方说,授课时知道即将切换的下一张幻灯片是什么内容,在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先说“下面我们来讨论某某问题”,然后再切换幻灯片显示出要讲的问题,这给学生的听课感觉是先切换幻灯片看过之后再念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三,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有利于高效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比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判断所讲授的知识点学生是否理解,如果多数学生一脸茫然,就应该对刚讲述的知识点进行重复,此时如果课件了然于胸,那么对于讲课节奏的把握和时间的把控会更加游刃有余。
此外还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细节。比如PPT上色彩的搭配,不论授课教师青睐于何种色彩搭配,检验课件色彩搭配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能够轻松的分辨电子屏幕上字迹;比如PPT中字体的大小,即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无法在一页PPT上承载更多的教学内容,过小坐在后排的同学会看起来吃力;再比如动画效果的展示,一页PPT上多个内容或是多句话,先显示什么,后显示什么,在即将要显示出的内容前授课老师可以做哪些言语上的铺垫和引导。
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使用PPT对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作讲解,还要用VC6.0等软件进行程序的演示和调试。那么对例程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既要能够通过该例程讲授要说明的知识点,同时也要兼顾例程的趣味性和难易程度。在例程中不妨适当引入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少输入一个分号、输入了全角字符、变量名未定义、函数未声明、实参形参类型不一致等错误。这样在进行课堂程序示例演示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常见的错误提示,势必会引起学生听课时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然后再带着大家一起改正错误,将程序调试完成,这样以来,既传授了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在自己上机时出现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
作为C语言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编程能力和“纠错”能力,做个“问不倒”的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但需要时间来不断的积累。例如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编程时,作为老师要有多种编程思路和算法,必要时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和比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逻辑思维。此外,作为任课教师要有很强的阅读、分析程序能力,要能够理解某些学生新奇的编程思路,并给以引导或是纠正。例如在进行上机实验辅导的时候,作为指导教师要能够迅速看懂学生编写的程序,并能够快速找到存在的问题。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用以辅导更多的学生,另一方面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佩服。举个小例子,上机的时候,有个学生的程序总是不能编译,阅读他的程序后没有任何语法问题,但就是找不到程序错在哪儿,最后发现是程序当中有一个全角的空格在作祟,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之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很轻松的解决,并能告诫学生程序从网上粘贴过来要仔细核对格式。对于新上课的教师要想做个“问不倒”的老师,就需要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不断积累和总结编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注重教学细节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这些细节虽然是小问题,但处理好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认真批改作业,作业中的问题课堂要讲。批改学生作业是任课教师的份内事儿,但也是个费时费力的苦差事儿,尤其是学生班级比较多的时候,以至于有些老师找研究生进行作业批改,对于专业课来讲这是非常不合适的。虽然批改作业十分花费时间,但如果任课老师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找出作业中的问题,给出中肯的评价,或是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无疑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做作业,即使学生这次作业做得不认真或是抄作业,见了你的评价或是见到老师认真批改作业的举动后,下次作业他一定会好好做,毕竟学生还是要求上进、希望得到老师认可的。而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在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做好问题的记录,一定要在作业发回学生时的课堂上给学生集中进行讲解,列举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然后在学生的笑声或沉思中改正错误,这样要比授课时的直接讲解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2、做好上机辅导,上机中的问题要及时说。C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需要通过长时间上机操作才能达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二级C语言以及不少高校的C语言课程都采用上机考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做好上机辅导工作。每次上机要给学生明确本次上机要掌握的知识点,给出必须完成调试的程序,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点。在辅导时若遇到多个同学问同一个问题时就要在机房里给大家及时进行讲解,若在以后课堂讲解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要再提及一下。这样反复强调和提示会使学生对该问题印象深刻。此外,也要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布置一些具有拓展性的程序设计题目,可以在课内完成,更多的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从而确保少部分尖子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好的提升编程能力。
3、课堂上要把编程的思维过程讲出来。许多担任C语言教学的任课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这一点,但这一点对刚接触编程的学生来讲至关重要。编程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把用人类语言描述的问题变成用计算机语言去表述的思维过程。例如:编程“求三个数中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差值”,在编写该程序时首先要思考如何定义变量,包括定义几个变量、变量类型是什么以及变量如何初始化;然后考虑如何输入输出数据,包括scanf()和printf()语句的使用问题;最后来讨论数据处理的过程,包括求最大值、最小值以及两者的差值。老师在讲解程序时只要把这个思维过程讲清楚,就给了学生一把钥匙,一把通往编程世界大门的钥匙。只要学生有兴趣、喜欢编程,课下又投入了足够的时间,那么掌握好C语言就是件轻轻松松的事情了。
4、注重相关课程知识链接,不要纠结于一些“知识死角”。C语言是工具,它服务于后续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任课教师要了解所教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后续课程有哪些,哪些课程会用到编程,哪些课程会用到编程的思想,哪些课程会跟C语言的哪些章节或是知识点相联系,在授课时加以说明和拓展,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此外,C语言作为编程工具有它自身的结构和特点,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必要过分纠结于一些“知识死角”,比如printf()函数输出实型数据时,有效的7位数字后面的数据是怎么来的等。这些“知识死角”在实际编程应用过程中基本不会遇到,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又没有任何影响,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C语言的编译器就是这么执行的,接受它即可。对于个别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可以让它自己通过网络寻求答案,如果还不理解,单独讲解一下就行。如果这些问题放在课堂去讲解,不但费时费力,还会把学生讲得云里雾里,大有舍本逐末的味道了。
四、“点滴”育人
教书和育人自古以来就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的,教书注重知识的传授,育人讲究品德的培养,作为教师只传授知识不注重品德培养,那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越高,潜在的危害也越大。因此,作为大学的任课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点滴”育人。
1、用时事正确引导学生。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手机的飞速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了新闻媒体传播的神经末稍,每天的各种头条充斥着手机屏幕,作为大学的任课教师在上课时,适当的花上一两分钟点评一下时下热点新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既能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让打瞌睡的同学振奋一下,也能起到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给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到教室听课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兴趣。这其实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关注政治,关心热点问题,从各种报道和评论中汲取正能量分享传播给学生。
2、用事例教育学生。任课教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会经历或是见证许多曾经发生在学生中的事情,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也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素材。比如关于安全事故的案例,包括曾经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交通事故、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校园里曾经发生的安全事故等;再比如关于学业的案例,包括保研、留学、找工作应聘等往届学生的真实故事,也包括作弊、留级、退学、退学警告等往届学生的实际教训。通过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告诉学生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莫虚度青春。将这些事例穿插在整个课程进行的始终,既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无形中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3、跟学生算了“两笔账”。一笔账是金钱账,先让学生算算四年一共要交多少学费,再看看他们专业毕业要求拿多少学分,而每个学分又对应着固定的学时,然后一除就得到每个学时花掉多少钱。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每个学时算下来折合5块多钱,而大学一般采用的是大课,一次课是2学时,于是就算出了学生每翘一次课要浪费家人10元钱,而旷一次上机课要比去网吧贵得多,这还没有加上学生住宿费和生活费。另一笔账是时间账,每个专业毕业要求的学分知道了,每个学分对应的学时也知道了,可以求出拿到这些学分一共要听多长时间课。仍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算下来四年大学1460个日日夜夜用来听课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00天。算出来的数据会给学生非常大的触动,给他们算这样两笔账,其实也是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不要旷课,不要浪费青春,也是以“育人”为目的。
4、课间也可以精彩。大学的课间学生除了上个厕所起来活动下基本上都会待在教室里,作为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下这十分钟,也能达到非常好的育人效果。现在的大学教室大多都是多媒体教室,任课教师在课间给学生播一些音乐、视频、图片或者网页。许多任课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室里给学生播放这些内容时,应当是有所甄选的。网上的各类媒体资源海量的,主张和见解也是多角度的甚至反面,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课堂从中甄选一些趣味的、知识性的、有创意有寓意的短片,素材以充满欢乐和正能量的视频为主,当播完有寓意的短片时可以适当跟学生互动一下,既增加了师生课间的交流沟通,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育人于无形。
作者简介:姓名:王泰华,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最后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职称/职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