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化学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

【作者】 叶红玉

【机构】 福建省周宁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国外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学生间的合作能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推理水平,形成相互间更良好的关系,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不同的意见,具有更强的自尊心,更健康的心理,以及许多其他的优于单纯竞争或单独学习的效果。因此,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谈谈本人教学实践中就化学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几点策略:
  一、精心分组,促进合作有效
  合作学习从狭义上讲其实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是班级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小组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个合作学习的成败.因此,科学、合理地分组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座位的安排、小组的分配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按照学生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良性竞争环境,为课堂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参与
  合作学习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铁的化合物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都知道哪些铁的化合物?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列举出他们知道的铁的化合物,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再向学生提问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有什么通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确铁的化合物都具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又如,在“硫酸”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巩固对浓硫酸性质的学习,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多种方法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等体积且外形相似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吗?”此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的难度在于“多种方法”.像这样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以寻求多种解决方案的学习任务,适合课堂合作学习。高一学了第三章后,对第二和第三章知识进行复习时,可在复习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第二章所学的有关物质的分类及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对第四章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为体现开放性,归纳的的形式与内容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而自主选择。由于学生们的分类角度与方法各异,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形式与结果也不同,各具特点也各具优点,因此,有必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平台进行观点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让学生学会多种分类法并认识分类的意义,并取长补短地完善自己的归纳整理成果。故此,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展示与交流自己的成果,谈谈自己归纳整理的思路及分类的角度,为在此过程中同时落实知识内容,也要求学生在谈方法的同时也介绍自己所归纳出来的知识内容。此外,也鼓励学生谈自己归纳、整理的发展过程,最后再让学生们讨论、评价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或不足,或提出完善的建议与意见。此外,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还把一些优秀的成果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展示出来。
  三、设置探究性实验,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它们是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好素材。教学时可以不改变教材中原有的实验内容,仅仅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就能增强实验的探究性。例如在高一教材中,在学习氯气的有关性质时,可以将课本的实验重新进行设计。向学生提出问题:“将氯气通入盛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来验证你的结论?”对照任务,进行人员分工。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以依次发言,各抒己见。在小组中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假说:①氯气溶于水时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二者均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消耗了氢氧根离子,从而使溶液变成无色;②氯气溶于水后生成了次氯酸,而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使得酚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这时,小组内再进行分工,一部分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说①,另外一部分同学去检验假说②。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如何检验假说①,可以向已经褪色的溶液中加入酸,看是否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若可以,则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如果检验假说②,可以向已经褪色的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看是否可以恢复原来的颜色,若可以,则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当然,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其他的方法,只要科学并且可行,有明显现象即可。学生应用教师所提供的药品进行分组实验,小组内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观察每一小组活动情况,结束时对每一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比,指出各自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优化组合后,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对学习化学会产生浓厚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有很多,让学生对钠和水反应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及现象的观察,如何设计更合适安全的实验装置进行交流与评价;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与钠和氯化铁溶液反应现象的探究;钠和饱和食盐水反应与钠投入饱和石灰水溶液中现象的探究。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探究、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有发言、更正、辩证的机会,让(下转第56页)(上接第79页)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一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方式进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通过各小组激烈的讨论最后让各小组派代表得出探究结果,将表面积大小相同的镁条和铝片装于2支试管中,同时加入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比较不同物质本身的性质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采用多元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在刚刚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时,很多同学感觉困难,这源于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这里的教学设计是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戊烷分子中的5个碳原子,然后在讲台上表演出他们可以有多少种结合方式,这时你可以看到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表演,逻辑思维型的学生愿意充当导演,而语言型的学生充当解说,也许这中间还会出现一两个小小的“领导”。以上教学片段即是充分考虑多元因素的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听到同学们独到的创意。
  利用网络平台采集资源、整合资源,并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魅力。在合成氨条件选择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讲到合成氨工厂需要庞大而复杂的设备时,顺势引导学生观看资料包中的三维动画及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实现合成氨工业化生产的困难,学生就会产生质疑:“既然实现合成氨工业化生产那么困难,不研究可以吗?”此时,借机引导学生查看课前印发的阅读材料和资料包中提供的网址上网浏览,让学生分组探究,每组一人负责上网查资料,一人负责查询提供的信息,一人负责引导讨论一人完成导学案,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相互交换角色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拓宽视野,提升自主合作学习效果。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学习,使教材内容与生动的网络信息有机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化学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为高效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将课堂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交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