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整合《花卉栽培技术》课本知识,实施项目实践教学

【作者】 李万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柳加职业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花卉栽培技术》是我校农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广,涉及到花卉的繁殖技术、栽植技术及养护管理技术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笔者从2010年开始,在明确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整合《花卉栽培技术》课本知识,实施项目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打破传统教学系统性强、理论性强的弊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狠抓技能训练,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从事花卉繁殖、栽植及栽后养护等管理和应用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整合课本 知识 项目 教学
  一、“整合《花卉栽培技术》课本知识,实施项目实践教学”的界定
  “整合《花卉栽培技术》课本知识 实施项目实践教学”是指将《花卉栽培技术》教材中的知识整合成若干个技能训练项目,实践教学紧紧围绕着技能训练项目来组织和开展,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全过程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简言之,”整合《花卉栽培技术》课本知识实施项目实践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共同协作、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完成项目技能教学任务。通常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边做边学,有分工、有协作地完成整个项目,掌握一整套实际工作流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注重操作技能训练,更注重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合《花卉栽培技术》课本知识 实施项目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整合课本知识:我将《花卉栽培技术》教材上的课本知识,结合我校的设备设施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花卉栽培技术》教材上技能知识设计整合成多个技能训练项目,明确每个实施项目的目标任务。
  第二阶段——实施项目实践教学阶段
  步骤一:学生分组。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进行分组, 分组中遵循互补原则,一般每组3-5人,各组安排一个理论、技能较好,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任小组组长,由项目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任务分配、组内评价等。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可经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取长补短。
  步骤二:任务分配。教师介绍项目概要、提出任务要求及所需要的知识准备。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后,积极的收集相关知识,为技能项目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布置任务,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步骤三:教师操作演示或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确定项目是由教师先操作演示或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对涉及的知识面较窄且难度低的项目,可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完成,为完成任务,学生要思考项目中需用到哪些知识技能,训练中可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需要学生不断探索,最终需完成哪些技能操作。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可先由教师操作演示后,再由学生实践操作。        
  步骤四:项目实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项目,确定自己在项目中的角色及所承担的项目任务,确定工作步骤,分工合作。且要求学生互换角色,使每个学生都学会整个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和熟悉训练中的各项技能。同时教师配合指导、答疑,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建立学习帮助机制,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项目实施阶段,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解决、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会运用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按照既定工作步骤开展工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真正实现了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边学边做的模式。
  步骤五:项目的评价和展示。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农学专业的一些技能,不是实施后就能马上见效的,它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见到效果,如“盆花上盆技术”项目,花卉上盆后并不能见到成活的实际效果,它要通过至少几天时间才能见到能否成活。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要采取多元化评价,在项目的进行中,要时刻对学生的进程进行关注,监督其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否按照事先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否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此来衡量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运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要对绝对评价进行灵活的运用,采用动态机制评定,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项目学习的要求,不能只关注最后的结果,把评价的重心放在过程的实施当中,要时刻关注项目教学中学生是否有进步的趋势。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用以下五种方式:
  一是小组自评。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予评分,同时阐述本组完成项目的操作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总结操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是小组互评。主要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这样的评价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和进步。通过互评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更好掌握技能的目的。
  三是教师评价。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理解力有高低,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师在评价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出分数或等级,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收获与喜悦,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对学生出现较多错误的地方应重点指出来,防止学生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下转第16页)(上接第76页)不断进步。
  四是竞赛评价。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组织项目的技能大赛,通过项目竞赛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 ,特别是有的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对学习更加充满信心。
  三、存在不足
  在中职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采用项目实践教学,确实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
  1.项目开展的过程很复杂,实施时间长,学校安排的课时不够合理。项目的选择、项目过程的实施、具体成果的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这些都是搞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从确立项目到开始正式实施项目,一般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时间最好是连续的。而学校在安排专业课时一般是安排两节课,但是开展一个项目,不是二节课就能完成的,没有一个完整的半天,一般很难很好的完成。
  2.学校条件不够,资源不够,缺少项目开展的必要工作环境。在技能训练项目教学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各有各的分工,大家协作共同完成这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工作环境,每个小组也需要能自由讨论、共同协作完成项目的工作环境,这就需要学校提供丰富的资源给学生使用。但目前我们学校现有的资源远远不够,如学校硬件条件缺乏,缺少更多的实训室,使学生在项目开展中缺少必要的工作环境。
  3.在技能训练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如何组织高效的项目教学活动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