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作者】 严舟兰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解题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就必须重视平时对学生听,说能力的练习和培养。
关键词: 养成教育 思维习惯 培养
数学教学除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外,还必需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就是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经常需要交替接带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与老师默契配合,改掉一部分学生懒散,不自觉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加强注重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
每当接任一个新班时,我首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每天当上课铃声一响.,要学生把课本,课堂练习本,笔这三样东西放在桌子的正前方,老师进教室时要学生身子坐正,做好听讲的准备.,还有按时交作业,下课自觉到老师处改正错题的行为习惯,自觉识记概念的习惯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老师持之以恒的坚持和督促,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学期的时间才能见效,它能为后续的教和学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学生听,说能力养成教育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要边听边记,要抓住重点最好的方法是一边听,一边跟着老师在心里不出声的说,不但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纠正别人的回答。老师在讲述重点和难点时,可采用轻重缓急的语气让学生会听,听得明白,长此以往学生掌握了这种特点以后,听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形象,生动,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炼,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要求准确无误,(如常用的数学用语中,除,除以,被除,比多,比少,倍,几分之几等),并且逻辑性强,有时还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出来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我尽量引导学生多说,比如讲计算题时,让他们先说运算方法,尤其是四则运算中小数除法的运算法则。讲应用题时,用自己的话说出已知条件,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题思路。 例如工程问题:【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8小时完成,若甲乙合作3小时,剩下的由乙做,几小时可以完成?】
针对上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习的;把一项工程看作单位“1”,单位“1”也是工作总量,从甲独做12小时这个已知条件因该知道甲每小时完成这项工程的,就是甲的工作效率,从第二个已知条件因该知道乙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也是乙的工效,3小时是甲乙合作用的时间,从这个已知条件应该知道甲乙合作完成的工作量,甲乙合作完成的工作量=甲乙的工效和×共同用的时间,算式是【+】×3,从“剩下的”这三个字应该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剩下的工作量=工作总量-甲乙合作完成的工作量,算式是:1-【+】×3.,最后求的是乙用的时间,乙用的时间=剩下的工作量÷乙的工效,算式是〔1-【+】×3〕÷
在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判断时,要学生说出对错的理由,如判断题;吨和相等﹙×〕,理由是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2份的数就是吨(或把2吨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1份的数是吨,)也就是吨表示具体的重量。则表示分率,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2份的数,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在教学抽屉原理的应用时,首先让学生说说应该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作抽屉,并根据抽屉原理弄清求什么,怎么求。 多说能促进多想,会做的不一定会说,但会说会讲就一定会做,而且会的明白,会的透彻。但有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多与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并不太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老师要鼓励 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的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有讲的机会。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会想,会听,会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解题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就必须重视平时对学生听,说能力的练习和培养。
三,审题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培养
在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上审题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细致的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理解概念和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找出题中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为了便于分析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联系,审题时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或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
例如;(甲车一次运煤5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120千克,丙车运的是乙车的2倍,问三辆车一次共运多少千克?) 。这是一道常见的数学题,这种类型由低年级时的整数一直要延伸到高年级时的小数和分数,由于在低年级时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审题习惯没有养成,到高年级遇到同种类型的小数,分数应用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学的很吃力,老师的吃力那更不必说。
此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已知条件“乙车比甲车多用120千克,”“丙车运的是乙车的2倍”,审题时在这两句话下面划一条横线,把它当成关键句。甲车的重量知道,而乙车跟甲车相比,乙车的重量不知道,因此就先要把不知道的这个简接数量求出来,因为乙车的重量是较大数,求较大数用加法计算。此时学生也就自然明白求乙车重量的算式是:500+120=620千克,知道了乙车运的重量,根据第二个关键句学生就能用同样的方法知道应该把丙车运的重量求出来。丙车的重量=乙车的重量×2,算式是:620×2=1240千克。当学生明白了这些,自然就能理清思路,搞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三辆车一次共运的重量=甲车运的重量+乙车运的重量+丙车运的重量,算式是:500+620+1240=2360千克),就能融会贯通,再进行一些巩固练习,学生对此种类型的思维习惯就养成了,从此一看到这种类型的已知条件就能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么求。等到学生升入高年级学习小数,分数时,教师用同样的思维方式略加引导,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不但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课业负担,对教与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养成教育 思维习惯 培养
数学教学除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外,还必需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就是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经常需要交替接带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与老师默契配合,改掉一部分学生懒散,不自觉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加强注重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
每当接任一个新班时,我首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每天当上课铃声一响.,要学生把课本,课堂练习本,笔这三样东西放在桌子的正前方,老师进教室时要学生身子坐正,做好听讲的准备.,还有按时交作业,下课自觉到老师处改正错题的行为习惯,自觉识记概念的习惯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老师持之以恒的坚持和督促,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学期的时间才能见效,它能为后续的教和学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学生听,说能力养成教育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要边听边记,要抓住重点最好的方法是一边听,一边跟着老师在心里不出声的说,不但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纠正别人的回答。老师在讲述重点和难点时,可采用轻重缓急的语气让学生会听,听得明白,长此以往学生掌握了这种特点以后,听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形象,生动,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炼,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要求准确无误,(如常用的数学用语中,除,除以,被除,比多,比少,倍,几分之几等),并且逻辑性强,有时还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出来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我尽量引导学生多说,比如讲计算题时,让他们先说运算方法,尤其是四则运算中小数除法的运算法则。讲应用题时,用自己的话说出已知条件,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题思路。 例如工程问题:【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8小时完成,若甲乙合作3小时,剩下的由乙做,几小时可以完成?】
针对上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习的;把一项工程看作单位“1”,单位“1”也是工作总量,从甲独做12小时这个已知条件因该知道甲每小时完成这项工程的,就是甲的工作效率,从第二个已知条件因该知道乙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也是乙的工效,3小时是甲乙合作用的时间,从这个已知条件应该知道甲乙合作完成的工作量,甲乙合作完成的工作量=甲乙的工效和×共同用的时间,算式是【+】×3,从“剩下的”这三个字应该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剩下的工作量=工作总量-甲乙合作完成的工作量,算式是:1-【+】×3.,最后求的是乙用的时间,乙用的时间=剩下的工作量÷乙的工效,算式是〔1-【+】×3〕÷
在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判断时,要学生说出对错的理由,如判断题;吨和相等﹙×〕,理由是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2份的数就是吨(或把2吨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1份的数是吨,)也就是吨表示具体的重量。则表示分率,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2份的数,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在教学抽屉原理的应用时,首先让学生说说应该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作抽屉,并根据抽屉原理弄清求什么,怎么求。 多说能促进多想,会做的不一定会说,但会说会讲就一定会做,而且会的明白,会的透彻。但有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多与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并不太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老师要鼓励 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的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有讲的机会。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会想,会听,会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解题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就必须重视平时对学生听,说能力的练习和培养。
三,审题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培养
在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上审题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细致的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理解概念和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找出题中的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为了便于分析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联系,审题时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或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
例如;(甲车一次运煤5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120千克,丙车运的是乙车的2倍,问三辆车一次共运多少千克?) 。这是一道常见的数学题,这种类型由低年级时的整数一直要延伸到高年级时的小数和分数,由于在低年级时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审题习惯没有养成,到高年级遇到同种类型的小数,分数应用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学的很吃力,老师的吃力那更不必说。
此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已知条件“乙车比甲车多用120千克,”“丙车运的是乙车的2倍”,审题时在这两句话下面划一条横线,把它当成关键句。甲车的重量知道,而乙车跟甲车相比,乙车的重量不知道,因此就先要把不知道的这个简接数量求出来,因为乙车的重量是较大数,求较大数用加法计算。此时学生也就自然明白求乙车重量的算式是:500+120=620千克,知道了乙车运的重量,根据第二个关键句学生就能用同样的方法知道应该把丙车运的重量求出来。丙车的重量=乙车的重量×2,算式是:620×2=1240千克。当学生明白了这些,自然就能理清思路,搞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三辆车一次共运的重量=甲车运的重量+乙车运的重量+丙车运的重量,算式是:500+620+1240=2360千克),就能融会贯通,再进行一些巩固练习,学生对此种类型的思维习惯就养成了,从此一看到这种类型的已知条件就能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么求。等到学生升入高年级学习小数,分数时,教师用同样的思维方式略加引导,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不但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课业负担,对教与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