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我的教学小故事
【作者】 刘 萍
【机构】 山东省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陶行知先生有这么一句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我想每位幼儿教师肯定有很多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虽没有那么多感天泣地的故事情节,但也有印象深刻和意义深长的故事情景。面对班里的那些孩子,他们是那么的“年幼无知”,一切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要慢慢地教,他们一步一步地学,在这期间,我的身边也发生了一些感人的小故事。
一、孩子们和小椅子的故事
每次需要孩子们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我们班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托着小椅子走的;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拎着椅子,摇摇晃晃地走的;有的孩子不站起来,坐在椅子上拖着走的,此时椅子与地板之间不是发出“咚、咚、咚”的敲击声,而是发出“吱、吱、吱”的摩擦声。而且地板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有一次,当我看到孩子们这样不爱护小椅子时,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样子,椅子很容易坏掉的,请孩子们把小椅子搬起来走”可是还是有孩子无动于衷,依旧把椅子拖着走,发出很大的噪声。当时我是又好气又好笑,但转念一想孩子太小了,光靠训斥、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我煞有介事的说:“你们听谁在哭啊?”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东找找西找找。接下来我告诉他们:“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刘老师也听到教室里有哭声,我找啊找,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你们猜是谁在哭?哦,原来是小椅子在哭,我问小椅子你为什么哭啊?它含着眼泪对我说,小朋友不爱护它,一会托着它走,把他的腿拖的疼疼的,现在小椅子还伤着呢。”此时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些不忍的神情。我不失时机的继续说道:“现在啊小椅子想离开我们班啦,不和你们做朋友了,怎么办呢?”孩子们开始着急了,纷纷说:“小椅子你别走,我们不拖你了,我们改正了,我们两只手搬椅子”……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想和小椅子做朋友,就像刘老师这么做”我一边说一边做示范:“小椅子,我爱你,你是我们的好朋友,两手拿,轻轻放,累了坐在你身上,天天和你在一起”孩子们一下子有模有样的模仿我的样子轻拿轻放小椅子了。此后,拖椅子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也会有别的孩子提醒他改。
“抓住时机巧用拟人化教育”,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善于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们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比起向孩子们说教讲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同样还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二、给孩子们梳头
每天午睡起床后,我都会帮孩子们梳头发、扎辫子。这虽然是件极其平常的事,但是从中可以很好地体会师生间的关系,而且这段时间是师生交流的良好时机。
一般在家里都是妈妈、奶奶帮着梳头发的。久而久之,幼儿就将梳头发和自己的亲人联系在一起,觉得梳头发是件很亲密的事情。她们在梳头发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与梳发者之间形成一种亲情。在孩子们的眼里,此时的我就是她们的妈妈,是她们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当我请某个孩子上前来梳头发时,其他孩子都投以羡慕的眼神,觉得老师对这个孩子特别关心。因此,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我都会一一地帮她们编辫子、梳短发。虽然烦了点,时间长了点,但是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我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这份亲近、信赖就成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爱的纽带就将我和幼儿相联。有了亲情,孩子们就会把老师当成他们的朋友,他们会告诉我睡觉做了什么样的梦,会告诉我昨晚上他看的精彩动画片的内容,会告诉我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事情等等。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掌握了许多信息,对幼儿的教育也就更加有的放矢了。
三、我懂了
孩子们最喜欢画画了,班里有几个宝贝,每天早上一来到班级,首先就会选择美工区,尤其是寇文丽、许智涵、王晨、高姝婷等宝宝。今天许智涵小朋友高兴的拿来他的新作让我欣赏,刚拿到手里面,我好像看不太懂,于是我想到了《指南》中所说的幼儿的艺术作品会表现出打破成人有关艺术创作的条条框框,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我就让涵涵宝贝说说他画的内容,他说这是元宵节这天爸爸开车载着他和妈妈去日照玩,走在马路上他看到了路边挂着各种各样颜色鲜艳造型可爱的灯笼,而且路那边还有一组热热闹闹舞龙狮的秧歌队呢。经他这么一描述我确实看懂了他的画。太精彩了。我大大的表扬了他,还把他的作品展示在美工区。
有时候孩子们画的画看不懂,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画“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我感到一种“神”似,这种“神”似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如果为了幼儿画得像而教他们技能,就会削弱他们的表现力,变得“形”似而“神”不似了。
《指南》中指出,只要我们理解了幼儿艺术的表现特点,我们就能宽容地对待幼儿的任何一个表现性行为。涵涵能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创作中,正是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童趣,他的画充满了儿童艺术魅力。
其实,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不是缺乏师幼间的交流时间,而是缺乏发现交流时机的眼睛。只要我们抓住每个与幼儿交流的时机,师幼关系就会非常融洽,我们的教育也就会更加的成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了,一天天长大了。生活在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当中,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感到疲劳,想休息片刻,孩子们呼喊着“老师我给你捶捶背”的时候,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在你感冒的时候,会有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会有热水寄到你手里,有那么多的关心与爱护,你能不感到幸福吗?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生气地时候,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们再也不调皮了,您消消气吧”,你能不感到幸福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幸福,一种当孩子王的幸福。渐渐地当我发现自我的孩子可以助人,娇惯的孩子可以独立,任性的孩子可以协作,爱哭的孩子可以坚强……我的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工作都不能比拟的。我爱这份带有责任的职业。
一、孩子们和小椅子的故事
每次需要孩子们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我们班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托着小椅子走的;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拎着椅子,摇摇晃晃地走的;有的孩子不站起来,坐在椅子上拖着走的,此时椅子与地板之间不是发出“咚、咚、咚”的敲击声,而是发出“吱、吱、吱”的摩擦声。而且地板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有一次,当我看到孩子们这样不爱护小椅子时,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样子,椅子很容易坏掉的,请孩子们把小椅子搬起来走”可是还是有孩子无动于衷,依旧把椅子拖着走,发出很大的噪声。当时我是又好气又好笑,但转念一想孩子太小了,光靠训斥、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我煞有介事的说:“你们听谁在哭啊?”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东找找西找找。接下来我告诉他们:“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刘老师也听到教室里有哭声,我找啊找,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你们猜是谁在哭?哦,原来是小椅子在哭,我问小椅子你为什么哭啊?它含着眼泪对我说,小朋友不爱护它,一会托着它走,把他的腿拖的疼疼的,现在小椅子还伤着呢。”此时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些不忍的神情。我不失时机的继续说道:“现在啊小椅子想离开我们班啦,不和你们做朋友了,怎么办呢?”孩子们开始着急了,纷纷说:“小椅子你别走,我们不拖你了,我们改正了,我们两只手搬椅子”……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想和小椅子做朋友,就像刘老师这么做”我一边说一边做示范:“小椅子,我爱你,你是我们的好朋友,两手拿,轻轻放,累了坐在你身上,天天和你在一起”孩子们一下子有模有样的模仿我的样子轻拿轻放小椅子了。此后,拖椅子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也会有别的孩子提醒他改。
“抓住时机巧用拟人化教育”,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善于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们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比起向孩子们说教讲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同样还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二、给孩子们梳头
每天午睡起床后,我都会帮孩子们梳头发、扎辫子。这虽然是件极其平常的事,但是从中可以很好地体会师生间的关系,而且这段时间是师生交流的良好时机。
一般在家里都是妈妈、奶奶帮着梳头发的。久而久之,幼儿就将梳头发和自己的亲人联系在一起,觉得梳头发是件很亲密的事情。她们在梳头发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与梳发者之间形成一种亲情。在孩子们的眼里,此时的我就是她们的妈妈,是她们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当我请某个孩子上前来梳头发时,其他孩子都投以羡慕的眼神,觉得老师对这个孩子特别关心。因此,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我都会一一地帮她们编辫子、梳短发。虽然烦了点,时间长了点,但是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我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这份亲近、信赖就成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爱的纽带就将我和幼儿相联。有了亲情,孩子们就会把老师当成他们的朋友,他们会告诉我睡觉做了什么样的梦,会告诉我昨晚上他看的精彩动画片的内容,会告诉我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事情等等。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掌握了许多信息,对幼儿的教育也就更加有的放矢了。
三、我懂了
孩子们最喜欢画画了,班里有几个宝贝,每天早上一来到班级,首先就会选择美工区,尤其是寇文丽、许智涵、王晨、高姝婷等宝宝。今天许智涵小朋友高兴的拿来他的新作让我欣赏,刚拿到手里面,我好像看不太懂,于是我想到了《指南》中所说的幼儿的艺术作品会表现出打破成人有关艺术创作的条条框框,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我就让涵涵宝贝说说他画的内容,他说这是元宵节这天爸爸开车载着他和妈妈去日照玩,走在马路上他看到了路边挂着各种各样颜色鲜艳造型可爱的灯笼,而且路那边还有一组热热闹闹舞龙狮的秧歌队呢。经他这么一描述我确实看懂了他的画。太精彩了。我大大的表扬了他,还把他的作品展示在美工区。
有时候孩子们画的画看不懂,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画“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我感到一种“神”似,这种“神”似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如果为了幼儿画得像而教他们技能,就会削弱他们的表现力,变得“形”似而“神”不似了。
《指南》中指出,只要我们理解了幼儿艺术的表现特点,我们就能宽容地对待幼儿的任何一个表现性行为。涵涵能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创作中,正是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童趣,他的画充满了儿童艺术魅力。
其实,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不是缺乏师幼间的交流时间,而是缺乏发现交流时机的眼睛。只要我们抓住每个与幼儿交流的时机,师幼关系就会非常融洽,我们的教育也就会更加的成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了,一天天长大了。生活在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当中,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感到疲劳,想休息片刻,孩子们呼喊着“老师我给你捶捶背”的时候,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在你感冒的时候,会有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会有热水寄到你手里,有那么多的关心与爱护,你能不感到幸福吗?你能不感到幸福吗?当你生气地时候,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们再也不调皮了,您消消气吧”,你能不感到幸福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幸福,一种当孩子王的幸福。渐渐地当我发现自我的孩子可以助人,娇惯的孩子可以独立,任性的孩子可以协作,爱哭的孩子可以坚强……我的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工作都不能比拟的。我爱这份带有责任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