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搞好高三复习阶段的试卷讲评,提高解题技巧
【作者】 陈小苹
【机构】 福建省周宁一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高三复习时间短,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不断地通过单元过关检测、阶段考试及高考前的模拟测试来落实复习内容,发现阶段性问题,才能及时巩固阶段复习成果,对学生已学的地理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已经形成不良的审题、答题书写习惯的矫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结束后,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明显增多,地理试卷讲评课成为中后期的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地理复习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积极高效的讲评有利于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讲评课应该是高水平的综合复习课,能够综合地反映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在文科综合试卷中,地理试题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如何通过试卷讲评课,使学生掌握这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得分率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通过试卷讲评课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能力,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分析
选择题作为地理高考的基本题型之一,具有设问明确、知识覆盖面广、作答简便、评分客观,有利于考核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优点,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选择题在高考地理试卷中所占的分值达48%,因此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是影响地理成绩的重要因素。文科综合考试中,地理选择题一般是成组出现的,即以一段文字材料或图表为背景,设计2-3道选择题,背景材料往往是解题需要的已知条件或解题的指导语。每一个具体题目又包括题干、选项两部分,题干部分往往提供试题的已知条件、限制条件或提示信息。这样的设计方式使各个试题相互关联,考生答题时往往发生连锁反应,一旦审题失误或考虑欠佳,可能造成一组试题全错,损失惨重。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而考生在应试过程中,为了能更有效地反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升解答选择题的速度与正确率,就必须熟知选择题常见的置疑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选择题的置疑特点
1.混淆概念
在涉及概念的选择题中,往往是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必须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注重其内涵和外延。
2.以偏概全
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时要从多角度去思考,或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去分析。
3.表述绝对化
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的表述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分析这类问题时,使用反例法往往比较有效。
4.定势诱惑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下陷阱。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注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5.误联因果
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6.变式迷惑
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
7.无图考图
这类试题在近年的地理高考中比较常见,也是考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要引起重视。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平时一定要加强对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8.隐含信息
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因此,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慎重,而且要注意检查。
9.前后矛盾(正误同项)
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其迷惑度明显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考生误入陷阱,应特别注意检查。
10.支不符干
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
11.新名词、术语的干扰
在与时政地理有关或能反映地理研究新成果的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而这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增加了试题的迷惑度,解答这类试题往往用排除法。
以上列举了高考地理选择题命题时常用的置疑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有利于提高答案的准确率,提高选择题的解题能力。
(二)选择题的一般答题方法
1、明确试题要求和提示信息。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明确试题意图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限制性(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3.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4.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三)选择题的特殊答题技巧
为了能够在选择题方面得到高分,答题时可以应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比较法、反证法、排除法、图解法、辅助线法、特殊值法、逆推法等,及时分析各类专题有可能出现的题型及其特点,分析、总结各类题型的解题对策。
例题1:读等温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地位于南半球 B、a地温度低于b地
C、如为1月气温图,则a地是大陆,b地是海洋
D、如为海洋表面水温分布图,则b处有寒流经过
本题的C选项比较适合采用反证法。假设a地是大陆,b地是海洋,则1月份北半球(通过等温线的变化趋势,北部的温度低,南部的温度高,判断此地位于北半球)为冬季,大陆的气温低于海洋的气温,即a地温度低于b地,又由图中可以看出,事实上,a地温度高于b地,引出矛盾,所以C选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题2:为迎“奥运”,北京市临街平顶多层住宅楼进行了“平改坡”(即平屋顶改成坡屋顶)工程。读图,结合下表及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平改坡”后,某居民楼楼顶原有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中不能使整个受光面在正午时均得到光照的时间大约有( )
A.3个月左右 B.6个月左右
C.9个月左右 D.12个月左右
2.当太阳能热水器在一年中的正午受光面达最小时的季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①哈尔滨正值冰雕旅游季节 ②从亚丁湾到科伦坡的船只顺风顺水 ③长江流域正值梅雨期 ④亚马孙河入海口
等盐度线向离岸方向凸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第1题,当正午太阳高度的正切值小于2.5/3=0.83时,太阳能热水器的整个受光面在正午时均得不到光照,本题若运用三角函数正切值来求出所处的纬度,比较麻烦且难度较大,可采用特殊值法。读表可知,该值处于0.5(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到1.2(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之间,说明一年中不能使整个受光面在正午时均得到光照的时间大约为3个月左右,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第2题,可以用排除法,当太阳能热水器在一年中的正午受光面达最小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北印度洋为东北季风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可以排除②选项,又因长江流域梅雨期一般为6月份,故排除③选项,所以正确答案为B。
例3(2008天津文综第11题)
下图中X、Y分别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据图回答下题。
本题可以用图解法和辅助线法来完成,根据题意X、Y分别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可知本图为昼半球图,则圆心为太阳直射点Z(太阳直射南半球),可补充一条过圆心的纬线,即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在图上找出南极点S,画出极昼圈,再通过图图转变,比较直观地看出X、Y分别处在南、北极圈,X的时间为12点,Y此时为0点,用排除法可知正确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分析
非选择题在地理高考考核目标中,强调对“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非选择题要求考生通过逻辑严密的综合分析,利用所学知识,用简洁流畅的科学语言加以表达。在近年高考中,非选择题已成为地理成绩提高的瓶颈。
(一)地理非选择题的主要特点
1.考查内容突出综合性:综合性是地理非选择题最突出的特征。试题往往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融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考生地理基本技能、地理综合分 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2.呈现方式重视区域性:从近几年的地理非选择题来看,以区域图为载体,从特定区域环境的角度切入来考查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生产活动布局、评价人类活动合理性、分析预测区域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知识,或以原理规律解释区域现象,或用观点方法分析区域特征。
3.考查方式侧重探究性:试题往往围绕某一新情景设置探究主题,试题所选取的素材虽然简单但内涵非常丰富,试题的设问也表现出渐进性,能力要求与难度设置呈阶梯式递进,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4.考查目的反映实践性:试题多联系实际,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要求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对某些人类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活动进行反思,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5.考查功能体现时代性:高考试题往往以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围绕社会生产或生活现实问题,以地理知识为载体和依托,以新情境为切入点展开设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的命题思路,从考查功能上看,唤起考生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和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
(二)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分析问题明确答题方向、构建答题思维模式。
找到问题的关键词,把握住问题的”心脏”,提取最有效的参考资料.同时,要认清题目问题的考察方向,走入正确轨道.
常见有以下几类的地理简答题:
(1)地理特征描述
当考生进入高考答题状态对地理事物特征进行描述时,首先要明确各地理事物的特征各包括哪些方面,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说明,现就主要地理事象特征列举如下:
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
②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③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④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流速)
⑤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⑥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⑦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海拔状况)
⑧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⑨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⑩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例:读下图:
本区位于温带大陆性
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河流流量小;
河流夏季受冰雪融水补给和
山地降水补给,出现汛期,但持
续时间短;
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断流,水位
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位于温带地区,有结冰期;
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河流含沙量大.
(2)地理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①自然环境特点——异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要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分析可从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这类题目要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
②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③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例: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高(压)沉(气流下沉)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
(3)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由“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①“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②“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若有转弯要分段说明。
如“我国一月0°C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③“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④“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4)评价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应注意两点:
A、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B、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5)推断问题。
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总之,做题有法,但法无定法,应对不同类型的试题,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因而可以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自觉地加以联系和应用,不断强化做题方法和技巧,以实现灵活运用。当然,要想真正做好各种题型,关键还是要把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越扎实,做题时就越有把握;再结合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就可以胜券在握了。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分析
选择题作为地理高考的基本题型之一,具有设问明确、知识覆盖面广、作答简便、评分客观,有利于考核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优点,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选择题在高考地理试卷中所占的分值达48%,因此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是影响地理成绩的重要因素。文科综合考试中,地理选择题一般是成组出现的,即以一段文字材料或图表为背景,设计2-3道选择题,背景材料往往是解题需要的已知条件或解题的指导语。每一个具体题目又包括题干、选项两部分,题干部分往往提供试题的已知条件、限制条件或提示信息。这样的设计方式使各个试题相互关联,考生答题时往往发生连锁反应,一旦审题失误或考虑欠佳,可能造成一组试题全错,损失惨重。命题者为了减少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命题时一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而考生在应试过程中,为了能更有效地反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升解答选择题的速度与正确率,就必须熟知选择题常见的置疑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选择题的置疑特点
1.混淆概念
在涉及概念的选择题中,往往是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认识来置惑诱错。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必须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注重其内涵和外延。
2.以偏概全
某些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时要从多角度去思考,或从语法、逻辑的角度去分析。
3.表述绝对化
选项中绝对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绝对化的表述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分析这类问题时,使用反例法往往比较有效。
4.定势诱惑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考生很容易误入圈套,掉下陷阱。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注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5.误联因果
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搞清楚其因果关系是否正确。
6.变式迷惑
这类选择题主要是通过变换试题的表现形式,如图文转换、形式变换或通过新情境的干扰来增加试题的迷惑度。
7.无图考图
这类试题在近年的地理高考中比较常见,也是考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要引起重视。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平时一定要加强对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8.隐含信息
这类试题的关键信息往往隐含在题干或地理图表中,如果没有把握住题干或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必定导致答案错误。因此,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慎重,而且要注意检查。
9.前后矛盾(正误同项)
有些选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其中部分分句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其迷惑度明显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考生误入陷阱,应特别注意检查。
10.支不符干
这类试题的迷惑度更大,因为其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不符合题干的要求而不能成为正确答案。
11.新名词、术语的干扰
在与时政地理有关或能反映地理研究新成果的试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而这些新名词、术语或陌生地名增加了试题的迷惑度,解答这类试题往往用排除法。
以上列举了高考地理选择题命题时常用的置疑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有利于提高答案的准确率,提高选择题的解题能力。
(二)选择题的一般答题方法
1、明确试题要求和提示信息。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少)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明确试题意图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和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限制性(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
3.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4.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三)选择题的特殊答题技巧
为了能够在选择题方面得到高分,答题时可以应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比较法、反证法、排除法、图解法、辅助线法、特殊值法、逆推法等,及时分析各类专题有可能出现的题型及其特点,分析、总结各类题型的解题对策。
例题1:读等温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地位于南半球 B、a地温度低于b地
C、如为1月气温图,则a地是大陆,b地是海洋
D、如为海洋表面水温分布图,则b处有寒流经过
本题的C选项比较适合采用反证法。假设a地是大陆,b地是海洋,则1月份北半球(通过等温线的变化趋势,北部的温度低,南部的温度高,判断此地位于北半球)为冬季,大陆的气温低于海洋的气温,即a地温度低于b地,又由图中可以看出,事实上,a地温度高于b地,引出矛盾,所以C选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题2:为迎“奥运”,北京市临街平顶多层住宅楼进行了“平改坡”(即平屋顶改成坡屋顶)工程。读图,结合下表及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平改坡”后,某居民楼楼顶原有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中不能使整个受光面在正午时均得到光照的时间大约有( )
A.3个月左右 B.6个月左右
C.9个月左右 D.12个月左右
2.当太阳能热水器在一年中的正午受光面达最小时的季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①哈尔滨正值冰雕旅游季节 ②从亚丁湾到科伦坡的船只顺风顺水 ③长江流域正值梅雨期 ④亚马孙河入海口
等盐度线向离岸方向凸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第1题,当正午太阳高度的正切值小于2.5/3=0.83时,太阳能热水器的整个受光面在正午时均得不到光照,本题若运用三角函数正切值来求出所处的纬度,比较麻烦且难度较大,可采用特殊值法。读表可知,该值处于0.5(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到1.2(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之间,说明一年中不能使整个受光面在正午时均得到光照的时间大约为3个月左右,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第2题,可以用排除法,当太阳能热水器在一年中的正午受光面达最小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北印度洋为东北季风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可以排除②选项,又因长江流域梅雨期一般为6月份,故排除③选项,所以正确答案为B。
例3(2008天津文综第11题)
下图中X、Y分别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据图回答下题。
本题可以用图解法和辅助线法来完成,根据题意X、Y分别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可知本图为昼半球图,则圆心为太阳直射点Z(太阳直射南半球),可补充一条过圆心的纬线,即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在图上找出南极点S,画出极昼圈,再通过图图转变,比较直观地看出X、Y分别处在南、北极圈,X的时间为12点,Y此时为0点,用排除法可知正确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分析
非选择题在地理高考考核目标中,强调对“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非选择题要求考生通过逻辑严密的综合分析,利用所学知识,用简洁流畅的科学语言加以表达。在近年高考中,非选择题已成为地理成绩提高的瓶颈。
(一)地理非选择题的主要特点
1.考查内容突出综合性:综合性是地理非选择题最突出的特征。试题往往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融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考生地理基本技能、地理综合分 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2.呈现方式重视区域性:从近几年的地理非选择题来看,以区域图为载体,从特定区域环境的角度切入来考查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生产活动布局、评价人类活动合理性、分析预测区域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知识,或以原理规律解释区域现象,或用观点方法分析区域特征。
3.考查方式侧重探究性:试题往往围绕某一新情景设置探究主题,试题所选取的素材虽然简单但内涵非常丰富,试题的设问也表现出渐进性,能力要求与难度设置呈阶梯式递进,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4.考查目的反映实践性:试题多联系实际,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要求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对某些人类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活动进行反思,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5.考查功能体现时代性:高考试题往往以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围绕社会生产或生活现实问题,以地理知识为载体和依托,以新情境为切入点展开设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的命题思路,从考查功能上看,唤起考生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和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
(二)非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分析问题明确答题方向、构建答题思维模式。
找到问题的关键词,把握住问题的”心脏”,提取最有效的参考资料.同时,要认清题目问题的考察方向,走入正确轨道.
常见有以下几类的地理简答题:
(1)地理特征描述
当考生进入高考答题状态对地理事物特征进行描述时,首先要明确各地理事物的特征各包括哪些方面,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说明,现就主要地理事象特征列举如下:
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
②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③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④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流速)
⑤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⑥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⑦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海拔状况)
⑧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⑨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⑩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例:读下图:
本区位于温带大陆性
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河流流量小;
河流夏季受冰雪融水补给和
山地降水补给,出现汛期,但持
续时间短;
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断流,水位
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位于温带地区,有结冰期;
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河流含沙量大.
(2)地理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①自然环境特点——异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要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分析可从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这类题目要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
②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③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例: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高(压)沉(气流下沉)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
(3)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由“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①“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②“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若有转弯要分段说明。
如“我国一月0°C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③“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④“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4)评价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应注意两点:
A、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B、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5)推断问题。
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总之,做题有法,但法无定法,应对不同类型的试题,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因而可以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自觉地加以联系和应用,不断强化做题方法和技巧,以实现灵活运用。当然,要想真正做好各种题型,关键还是要把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越扎实,做题时就越有把握;再结合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就可以胜券在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