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学生自我训练的指导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自我训练是重要的学习环节,对培养能力和提高成绩具有重要作用。但自我训练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相反,则会阻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训练,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训练 指导策略
自我训练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但并非任何训练都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科学合理的自我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运用一定的技能技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认识,促进学习过程的改进,以更好地培养能力和提高成绩;相反,盲目的训练只会导致时间和精力的严重浪费,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训练,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一、培养良好的训练习惯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重要的学习原则。学生学习、获取与精通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运用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逐步领悟和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最终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训练是实际运用的重要形式,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并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目前,学生在自我训练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复习的训练。相当多的学生没有遵循着先复习后训练的程序,只是在训练遇到困难时才回到教材,然后接着训练。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是有效训练的前提和基础,离开知识掌握的训练也就失去了牢固的支撑,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二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训练。面对大题量的和高密度的训练,部分做题能力差、解题速度慢的学生和少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得不采取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做法,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抄公”和“搬运工”。没有独立思考的抄袭,不仅使训练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且使学生养成了弄虚作假的坏习惯。三是机械模仿的训练。模仿训练在学习新内容的初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初的学习或在学习新内容后的训练就是从模仿开始的,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但盲目的机械的模仿又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四是没有改进的训练。部分学生陷入“题海”之中,终日忙于做题、做题、再做题,他们之前如何做题,后来依然如故,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足迹”。没有任何改进的训练,也就谈不上发展和提高。五是没有消化吸收的训练。消化吸收是巩固训练成果的重要环节,离开消化吸收,不仅难以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境界,而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训练习惯上应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在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分析其危害性,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增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针对性,以便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遵循着基本程序——课后,通过复习以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再进行独立思考的精心训练,之后消化吸收部分典型题目,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训练。
二、增强训练的合理性
学生的训练通常有三种情形:一是教师“钦定”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需要送交给教师批阅的作业。这类训练一般来讲难度不大,紧扣当堂所学知识,题量较少,属于巩固性训练,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二是教师从学科本位出发,为了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额外布置的训练任务。这类训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较大,题量较多,属于拓展性训练,相当多的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三是少数解题能力强的学生不满足于教师规定的训练任务,给自己“加餐”而进行的自主训练。为增强学生训练的合理性,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克服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如果教师在布置拓展性训练任务时都从学科本位出发,只考虑自己的学科,那么学生不仅则难以应对,无法完成各科训练任务,而且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科的均衡发展。因此教师应克服学科本位主义思想的束缚,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状况、能力层次和承受限度以及其它学科训练任务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适量的层次分明的典型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需要,使他们在训练过程中都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训练的有效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而且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进行更为主动的自我训练。
指导学生学会合理选题。为克服学生在自我训练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应要求他们遵循着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选题时要突出“四性”:一是基础性。许多基础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如果能够深入进去,或转换角度,或变换条件,那么情况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必须通过深入思考才有可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基础题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二是针对性。缺乏针对性的盲目训练是时间和精力的严重浪费,学生只有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或针对某种新题型而进行的训练,才能牢牢抓住训练中的主要矛盾,从而在长期的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补齐自己的短板。三是梯度性。题目难度过大或过小,既不利于解题动机的激发,又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应立足于实际,从基础题人手循序渐进地适当地增加难度,逐级而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弱的学生要克服畏难心理,勇于知难而进,以求解题能力的突破;相反解题能力强的学生在重视中等难度题目训练的同时,可逐级提高难度,以求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四是综合性。综合性过强的题目对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等要求较高,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是严峻的挑战。在学习的初期,如果学生所选题目综合性较强,那么训练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选题时应以课时知识的巩固为主,以课或单元知识的综合为辅,以夯实基础。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视其情况,逐步提高训练的综合程度。
教师在指导高三学生选题时还应根据复习课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以及高考的能力要求,在遵循上述“四性”基础上要更加突出题目的典型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
三、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训练能否有效,既与良好的训练习惯和合理的选题有关,又与训练的策略和方法有直接关系,离开一定的策略与方法,训练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教师应给学生的训练以策略和方法上的指导。
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是生发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效训练的先决条件,离开基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子虚乌有,训练变成了机械的模仿,难以灵活应对新的题目。当学生面对教师已讲的和自己做过的题目时或许能够凭借印象做得出来;相反如果遇到教师未讲的或自己未做过的题目,或者条件和形式都有所改变的题目,那么很多学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答案。不仅如此,盲目的机械的模仿训练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从而制约着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才能通过训练这一重要手段得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再进行精心的训练,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学习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渠道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的做法就是进行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的训练。一题多解是指学生在训练时对个别典型题目进行深入剖析,条分缕析,弄清显现信息,挖掘隐性信息,舍去无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利用已知条件创造解题所需要的条件,不断地转换视角,多角度地审视和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技能技巧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思维性质上讲,如果说一题多解属于扩散性思维,那么“多题归一”则属于收敛性思维,这是方向相反但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思维方式。“多题归一”是指学生对已做的题目按照不同的题型进行归类,通过抽象概括从中揭示出所涉及题型的本质特征、解题的一般规律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实践表明,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旦得到提高,就能够自主地解决所遇到的许多新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已做的题目中挑选出少量典型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同时对已做的题目进行归类,实现“多题归一”。这样的深度训练既有利于克服为做题而做题的不良习惯,又有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会在反思过程中改进。反思既是重要的学习环节,又是重要的训练环节。训练过程中的反思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和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完善训练过程,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果学生在训练方面能够经常反思,那么就能够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两个维度上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从宏观维度上讲,学生应反观一段时间以来自己是否存在着制约训练效果的不良习惯;选题是否符合自己目前的实际和发展着的实际;训练过程是否有不尽人意之处和不完善的环节等。从微观维度上讲,学生可随机抽取一个典型题目进行全面深入地反思:题目涉及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十分牢固地掌握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假如那样做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有没有其它方法或者更为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能否通过变换条件或改变关系而进行变式训练等。如果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那么就能够将训练引向深入,得到加倍的回报。
自我训练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给学生自我训练以策略与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纠正和克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会自我反思,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有效训练 指导策略
自我训练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但并非任何训练都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效。科学合理的自我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运用一定的技能技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认识,促进学习过程的改进,以更好地培养能力和提高成绩;相反,盲目的训练只会导致时间和精力的严重浪费,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训练,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一、培养良好的训练习惯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是重要的学习原则。学生学习、获取与精通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运用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逐步领悟和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最终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训练是实际运用的重要形式,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并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目前,学生在自我训练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复习的训练。相当多的学生没有遵循着先复习后训练的程序,只是在训练遇到困难时才回到教材,然后接着训练。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是有效训练的前提和基础,离开知识掌握的训练也就失去了牢固的支撑,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二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训练。面对大题量的和高密度的训练,部分做题能力差、解题速度慢的学生和少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得不采取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做法,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抄公”和“搬运工”。没有独立思考的抄袭,不仅使训练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且使学生养成了弄虚作假的坏习惯。三是机械模仿的训练。模仿训练在学习新内容的初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初的学习或在学习新内容后的训练就是从模仿开始的,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但盲目的机械的模仿又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四是没有改进的训练。部分学生陷入“题海”之中,终日忙于做题、做题、再做题,他们之前如何做题,后来依然如故,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足迹”。没有任何改进的训练,也就谈不上发展和提高。五是没有消化吸收的训练。消化吸收是巩固训练成果的重要环节,离开消化吸收,不仅难以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境界,而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训练习惯上应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在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分析其危害性,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增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针对性,以便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遵循着基本程序——课后,通过复习以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再进行独立思考的精心训练,之后消化吸收部分典型题目,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训练。
二、增强训练的合理性
学生的训练通常有三种情形:一是教师“钦定”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需要送交给教师批阅的作业。这类训练一般来讲难度不大,紧扣当堂所学知识,题量较少,属于巩固性训练,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二是教师从学科本位出发,为了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额外布置的训练任务。这类训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较大,题量较多,属于拓展性训练,相当多的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三是少数解题能力强的学生不满足于教师规定的训练任务,给自己“加餐”而进行的自主训练。为增强学生训练的合理性,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克服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如果教师在布置拓展性训练任务时都从学科本位出发,只考虑自己的学科,那么学生不仅则难以应对,无法完成各科训练任务,而且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科的均衡发展。因此教师应克服学科本位主义思想的束缚,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状况、能力层次和承受限度以及其它学科训练任务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适量的层次分明的典型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需要,使他们在训练过程中都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训练的有效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而且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进行更为主动的自我训练。
指导学生学会合理选题。为克服学生在自我训练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应要求他们遵循着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选题时要突出“四性”:一是基础性。许多基础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如果能够深入进去,或转换角度,或变换条件,那么情况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必须通过深入思考才有可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基础题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与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二是针对性。缺乏针对性的盲目训练是时间和精力的严重浪费,学生只有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或针对某种新题型而进行的训练,才能牢牢抓住训练中的主要矛盾,从而在长期的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补齐自己的短板。三是梯度性。题目难度过大或过小,既不利于解题动机的激发,又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生应立足于实际,从基础题人手循序渐进地适当地增加难度,逐级而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弱的学生要克服畏难心理,勇于知难而进,以求解题能力的突破;相反解题能力强的学生在重视中等难度题目训练的同时,可逐级提高难度,以求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四是综合性。综合性过强的题目对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等要求较高,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是严峻的挑战。在学习的初期,如果学生所选题目综合性较强,那么训练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选题时应以课时知识的巩固为主,以课或单元知识的综合为辅,以夯实基础。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视其情况,逐步提高训练的综合程度。
教师在指导高三学生选题时还应根据复习课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以及高考的能力要求,在遵循上述“四性”基础上要更加突出题目的典型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
三、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训练能否有效,既与良好的训练习惯和合理的选题有关,又与训练的策略和方法有直接关系,离开一定的策略与方法,训练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教师应给学生的训练以策略和方法上的指导。
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是生发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效训练的先决条件,离开基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子虚乌有,训练变成了机械的模仿,难以灵活应对新的题目。当学生面对教师已讲的和自己做过的题目时或许能够凭借印象做得出来;相反如果遇到教师未讲的或自己未做过的题目,或者条件和形式都有所改变的题目,那么很多学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答案。不仅如此,盲目的机械的模仿训练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从而制约着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才能通过训练这一重要手段得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再进行精心的训练,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学习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渠道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的做法就是进行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的训练。一题多解是指学生在训练时对个别典型题目进行深入剖析,条分缕析,弄清显现信息,挖掘隐性信息,舍去无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利用已知条件创造解题所需要的条件,不断地转换视角,多角度地审视和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技能技巧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思维性质上讲,如果说一题多解属于扩散性思维,那么“多题归一”则属于收敛性思维,这是方向相反但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思维方式。“多题归一”是指学生对已做的题目按照不同的题型进行归类,通过抽象概括从中揭示出所涉及题型的本质特征、解题的一般规律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实践表明,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旦得到提高,就能够自主地解决所遇到的许多新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已做的题目中挑选出少量典型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同时对已做的题目进行归类,实现“多题归一”。这样的深度训练既有利于克服为做题而做题的不良习惯,又有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会在反思过程中改进。反思既是重要的学习环节,又是重要的训练环节。训练过程中的反思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和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完善训练过程,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果学生在训练方面能够经常反思,那么就能够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两个维度上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从宏观维度上讲,学生应反观一段时间以来自己是否存在着制约训练效果的不良习惯;选题是否符合自己目前的实际和发展着的实际;训练过程是否有不尽人意之处和不完善的环节等。从微观维度上讲,学生可随机抽取一个典型题目进行全面深入地反思:题目涉及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十分牢固地掌握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假如那样做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有没有其它方法或者更为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能否通过变换条件或改变关系而进行变式训练等。如果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那么就能够将训练引向深入,得到加倍的回报。
自我训练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给学生自我训练以策略与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纠正和克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会自我反思,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