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课堂生态平衡
【作者】 刘 峰 杨 阳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蛟龙镇蛟龙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无疑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媒体),可以称之为课堂教学的三元因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规范环境与心理环境之下,三元因素对教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是最易于操作的因素。因此,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是维持课堂生态平衡,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教材 课堂生态平衡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关系问题,利用生态平衡理论构建的课堂生态的平衡指人与物质、人与精神、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相互稳定状态,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人一人"对话式环境,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课堂生态平衡的关系之一,并且是具有能动性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物质、人与精神、物质与精神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包含了课堂各生态因素的综合关系,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制约。透过这形形色色的关系因素,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无疑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媒体),可以称之为课堂教学的三元因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规范环境与心理环境之下,三元因素对教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是最易于操作的因素。因此,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是维持课堂生态平衡,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因素。
(一)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为角色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二为行为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关系层面上,都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交流,是一个纯粹的语言概念,然而在教学中,对话所蕴含的却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这是因为处在对话状态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沟通的、交往的,是富于建构、生成价值的。在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得到确认。
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来看,教师与学生应处于主体性的平等对话关系之中。如前所述,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而教师与学生在各自的责任领域内部扮演着主体性的角色,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双主体并不是多中心主义、二元哲学,因为教师与学生处于课堂教学这一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中,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往往为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断地进行着角色的变换与交替,也就时时处于主体地位。
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使课堂的活力得以恢复,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呈示着一种生态平衡之美。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每一个学生部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部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体现了差异生成性的教学原则。平等对话使思维的开放、智慧的碰撞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评价的效度得以提高。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彻底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平等讨话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课堂主体将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认,课堂再也不是令人窒息的标准件“加工场",而发展成为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师生关系的重新确认是课堂趋向生态平衡的首要因素,是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二)师生与教材应建立理解的"超越"关系
教材是什么?它是由教科书或教学媒体所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材被简单地理解为教科书,并进一步错误地认为教科书是知识的浓缩和精华,教科书便是知识的全部,从而确立了教科书知识的中心地位,在实践中坚持"以本为本",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教材成了教学的目的,并且是唯一的目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沦为了嫁接和移植知识的单向认知活动。对教材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了师生成为教材(教科书)的附庸,教师受制于教材,缺乏自主的、能动的教材驾驭意识,视教材之外的内容和空间为禁区,唯唯诺诺教教材:学生的视界被限于教材之内,既不允许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有任何的疏漏,又不被鼓励涉足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只能战战兢兢学教材。这"教材中心"的课堂关系致使教学内容的封闭、教学行为的僵化,课堂环境也相应地沉闷、程式化。
在这样的的认识基础上,师生与教材首先是一种理解关系,这种理解关系并不是浅层次的弄懂或了解,而是一种对教材与自我双重的理解。教师理解教材并不是找出教材背后的原有之意,而是结合自身的阅历、经验与能力,对教材进行高屋建领的超越与重新建构,使教材内化为教师授课行为的一部分。简单地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单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对教材的理解与超越是同步的,在教材面前,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教材专家,教学过程即教师对教材的开发过程。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包括结构体系、知识脉络、编排规律、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制订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不但理解并把握教材,发挥教材的应有之意,同时,还将通过探究,设计、反思重新整合教材。
学生与教材的理解关系指学生应当学习并掌握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方法,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观的、能动性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动机进行选择,接受教师的引导、评价,而不是被动强制性的,这是学生与教材理解性关系的建构基础。理解是对教材的接纳和学习,超越则具有发展性的理想和价值。学生超越教材的核心在于凭借教材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教材以外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完善的技能,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创新学习打下基础。超越教材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又是一种学习理念的转变,理解性的超越关系使学生能动地作用于教材,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并且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能适度地向教材以外、课堂以外拓展,形成一种内外交融的课堂环境。
总之,课堂生态平衡的核心理念是让置身其中的老师、学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在这里,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在生态平衡的发展中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教材 课堂生态平衡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关系问题,利用生态平衡理论构建的课堂生态的平衡指人与物质、人与精神、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相互稳定状态,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人一人"对话式环境,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课堂生态平衡的关系之一,并且是具有能动性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物质、人与精神、物质与精神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包含了课堂各生态因素的综合关系,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制约。透过这形形色色的关系因素,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无疑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媒体),可以称之为课堂教学的三元因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规范环境与心理环境之下,三元因素对教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是最易于操作的因素。因此,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是维持课堂生态平衡,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因素。
(一)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为角色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二为行为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关系层面上,都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交流,是一个纯粹的语言概念,然而在教学中,对话所蕴含的却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这是因为处在对话状态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沟通的、交往的,是富于建构、生成价值的。在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得到确认。
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来看,教师与学生应处于主体性的平等对话关系之中。如前所述,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而教师与学生在各自的责任领域内部扮演着主体性的角色,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双主体并不是多中心主义、二元哲学,因为教师与学生处于课堂教学这一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中,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往往为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断地进行着角色的变换与交替,也就时时处于主体地位。
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使课堂的活力得以恢复,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呈示着一种生态平衡之美。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每一个学生部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部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体现了差异生成性的教学原则。平等对话使思维的开放、智慧的碰撞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评价的效度得以提高。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彻底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平等讨话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课堂主体将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认,课堂再也不是令人窒息的标准件“加工场",而发展成为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师生关系的重新确认是课堂趋向生态平衡的首要因素,是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二)师生与教材应建立理解的"超越"关系
教材是什么?它是由教科书或教学媒体所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材被简单地理解为教科书,并进一步错误地认为教科书是知识的浓缩和精华,教科书便是知识的全部,从而确立了教科书知识的中心地位,在实践中坚持"以本为本",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教材成了教学的目的,并且是唯一的目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沦为了嫁接和移植知识的单向认知活动。对教材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了师生成为教材(教科书)的附庸,教师受制于教材,缺乏自主的、能动的教材驾驭意识,视教材之外的内容和空间为禁区,唯唯诺诺教教材:学生的视界被限于教材之内,既不允许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有任何的疏漏,又不被鼓励涉足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只能战战兢兢学教材。这"教材中心"的课堂关系致使教学内容的封闭、教学行为的僵化,课堂环境也相应地沉闷、程式化。
在这样的的认识基础上,师生与教材首先是一种理解关系,这种理解关系并不是浅层次的弄懂或了解,而是一种对教材与自我双重的理解。教师理解教材并不是找出教材背后的原有之意,而是结合自身的阅历、经验与能力,对教材进行高屋建领的超越与重新建构,使教材内化为教师授课行为的一部分。简单地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单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对教材的理解与超越是同步的,在教材面前,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教材专家,教学过程即教师对教材的开发过程。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包括结构体系、知识脉络、编排规律、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制订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不但理解并把握教材,发挥教材的应有之意,同时,还将通过探究,设计、反思重新整合教材。
学生与教材的理解关系指学生应当学习并掌握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方法,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观的、能动性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动机进行选择,接受教师的引导、评价,而不是被动强制性的,这是学生与教材理解性关系的建构基础。理解是对教材的接纳和学习,超越则具有发展性的理想和价值。学生超越教材的核心在于凭借教材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教材以外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完善的技能,从而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创新学习打下基础。超越教材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又是一种学习理念的转变,理解性的超越关系使学生能动地作用于教材,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并且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能适度地向教材以外、课堂以外拓展,形成一种内外交融的课堂环境。
总之,课堂生态平衡的核心理念是让置身其中的老师、学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在这里,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在生态平衡的发展中实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