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校本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重难点确定
【作者】 陈长根
【机构】 福建省宁德市第十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校本课程教学是教育体系中,根据各校所在区域的区域性特点和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活动。“新课改”实施后,素质教育逐步替代应试教育,教育的导向发生根本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已不适应现有的教学背景,导致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想道德素质等育人理念上,都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历史教学;教学重难点;乡土历史
校本课程教学指的是历史教学要适应地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照顾到当地学生的背景及特点。尽可能地反映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笔者从事山区一线教学近20年,每学期的开学初、学校教导处都会给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发一本由名校的名师们编写的优秀教案和教学参考资料汇编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参考。笔者刚踏上三尺讲台时,也和大多数的年轻教师一样,把这本教学参考书奉为圣经。首先:这份教参里面的教案已经把本学期的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已经分析的非常清楚,的确是名师之作,特别是每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求和分析非常到位;其次、对于从事农村及山区教育的教师而言、教学参考资料本来就不多。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业务学习以及同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之后,笔者逐渐发现一些端倪。虽然是同一本教材,但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各类的教学参考资料、甚至包括《教学大纲》里面所提到的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不是一统天下的,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教学目标、授课方法、课堂内容安排也就不具备唯一性了。以校本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安排需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产力背景的差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在这里、笔者只讲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如同对城市的学生讲述水稻的生长过程可能需要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配合使用,而对山区的孩子而言、这一切是多么的自然而然。
二、传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1、历史发展背景不同:对于在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区如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城墙底下长大的孩子而言,朝代的更迭、历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变故、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等等,从小就从祖辈、父辈的口头故事中做到耳熟能详,历史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而对于乡下山区的学生,此中差距,自不待言。因此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中关于兵马俑的内容;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中关于长安城的介绍;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中关于大明宫含元殿的介绍等等诸类。都应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较详细的笔墨向学生讲述,使学生虽身不处其中,也能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辉煌。
2、乡土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差异:浩荡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在祖国的辽阔国土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别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到现在、中华大地上活跃着众多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学者、以及在各个行业叱咤风云的名垂青史的人物,几千年下来虽经大浪淘沙、仍依然数不胜数。但对于经济欠发达或文化底蕴较弱的地区而言,当地的历史上哪怕有出过一个七品县令、都已经能令当地群众自豪不已。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当地的乡土史有一定的了解。如笔者单位的所在地为宋朝大儒朱熹的再传弟子陈普先生的故乡、在讲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中谈到宋元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时、笔者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着重介绍了陈普先生在儒家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其他天文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其不屈服元朝统治者、不愿入朝为官的反抗精神。以此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毫无疑问、这是笔者本课的重点。
三、各地不同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
中华各民族由于地域、气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万紫千红、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造就了各地不同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这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面对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课堂内容时,要进行知识点衔接和重难点的重新把握。
四、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成熟的教师在岗位教学和专业研究的道路上,肯定有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因此、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会有一定的教学偏向。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或面或涉及自身的研究领域,自然而然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笔者认为: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而言,本乡本土的乡情资源是学生看得见的‘祖国’,这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学、易懂。所以自己在课余时间也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挖掘当地史料,包括历史上名人及其成就,乡土文化习俗的来源和典故、当地的古建筑等等。因此在相应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就颇多涉及上述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家乡的热爱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改变课程意识与课堂教学资源观念、摒弃只有教科书才是课程资源的心态,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乡土史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立足家乡,放眼全国,胸怀世界;在乡土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不断地优化。最后,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结尾:“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八年级教科书、2006年3月第二版
2: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八年级教师教学用书、2006年6月第二版
关键词:校本课程;历史教学;教学重难点;乡土历史
校本课程教学指的是历史教学要适应地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充分考虑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照顾到当地学生的背景及特点。尽可能地反映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笔者从事山区一线教学近20年,每学期的开学初、学校教导处都会给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发一本由名校的名师们编写的优秀教案和教学参考资料汇编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参考。笔者刚踏上三尺讲台时,也和大多数的年轻教师一样,把这本教学参考书奉为圣经。首先:这份教参里面的教案已经把本学期的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已经分析的非常清楚,的确是名师之作,特别是每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求和分析非常到位;其次、对于从事农村及山区教育的教师而言、教学参考资料本来就不多。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业务学习以及同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之后,笔者逐渐发现一些端倪。虽然是同一本教材,但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各类的教学参考资料、甚至包括《教学大纲》里面所提到的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都不是一统天下的,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教学目标、授课方法、课堂内容安排也就不具备唯一性了。以校本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安排需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产力背景的差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在这里、笔者只讲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如同对城市的学生讲述水稻的生长过程可能需要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配合使用,而对山区的孩子而言、这一切是多么的自然而然。
二、传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1、历史发展背景不同:对于在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区如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城墙底下长大的孩子而言,朝代的更迭、历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变故、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等等,从小就从祖辈、父辈的口头故事中做到耳熟能详,历史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而对于乡下山区的学生,此中差距,自不待言。因此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中关于兵马俑的内容;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中关于长安城的介绍;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中关于大明宫含元殿的介绍等等诸类。都应配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较详细的笔墨向学生讲述,使学生虽身不处其中,也能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辉煌。
2、乡土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差异:浩荡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在祖国的辽阔国土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别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到现在、中华大地上活跃着众多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学者、以及在各个行业叱咤风云的名垂青史的人物,几千年下来虽经大浪淘沙、仍依然数不胜数。但对于经济欠发达或文化底蕴较弱的地区而言,当地的历史上哪怕有出过一个七品县令、都已经能令当地群众自豪不已。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当地的乡土史有一定的了解。如笔者单位的所在地为宋朝大儒朱熹的再传弟子陈普先生的故乡、在讲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中谈到宋元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时、笔者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着重介绍了陈普先生在儒家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其他天文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其不屈服元朝统治者、不愿入朝为官的反抗精神。以此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毫无疑问、这是笔者本课的重点。
三、各地不同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
中华各民族由于地域、气候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万紫千红、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造就了各地不同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这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面对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课堂内容时,要进行知识点衔接和重难点的重新把握。
四、教师自身的学术修养。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成熟的教师在岗位教学和专业研究的道路上,肯定有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因此、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会有一定的教学偏向。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或面或涉及自身的研究领域,自然而然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笔者认为: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而言,本乡本土的乡情资源是学生看得见的‘祖国’,这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学、易懂。所以自己在课余时间也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挖掘当地史料,包括历史上名人及其成就,乡土文化习俗的来源和典故、当地的古建筑等等。因此在相应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就颇多涉及上述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对家乡的热爱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改变课程意识与课堂教学资源观念、摒弃只有教科书才是课程资源的心态,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乡土史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立足家乡,放眼全国,胸怀世界;在乡土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不断地优化。最后,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结尾:“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八年级教科书、2006年3月第二版
2: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八年级教师教学用书、2006年6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