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快乐出发,向数学本质迈进
【作者】 黄桂珍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快乐出发,将数学新知识和趣味性、好玩性、简单化、生活化联系起来,学习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使每个学生都能走进数学本质,走向理性思维。
关键词:趣味性、好玩性、简单化、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原始的而不失去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变抽象为形象,将新知识和趣味性、好玩性、简单化、生活化联系起来,学习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的确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一、从快乐出发,学习趣味性的数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地说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愉快地接近或探讨某种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教学氛围中能否真正激起学生内在动机与智慧,是激发学习兴趣重要标志之一。
如我在教学求近似数的导入,就以地球与太阳的对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出示地球的图画,用童音介绍:“小朋友,我叫地球,你们都住在我的家里。我的直径有12756千米。”然后,出示太阳的图片,用老爷爷的声音介绍:“同学们,我就是你们每天看到的太阳,我为你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我的直径是1389000千米。”地球对太阳说:“太阳爷爷,你可真大呀!”太阳笑眯眯对地球说:“是啊!我的肚子大约可以装下130万个你。”强调和板书“130万”。就这样,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他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并不是那么难。
如在教学有关“5”的加减法时,我就创设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学们,我们今天到大森林里去游玩,开心吗?”学生一听到要去大森林里玩,个个都兴高采烈的。这时,课件出示美丽的大森林,“看看,草坪上有什么动物?”“小动物请你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好吗?”学生高兴的答:“好。”接着课件出示“5只小鸟”,让孩子快速数出有5只小鸟。课件再演示飞走2只小鸟。孩子还没等我提问就抢着说:“飞走了2只小鸟。”“还剩下3只小鸟。”……通过这样喜闻乐见的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因此,将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二、从快乐出发,学习好玩性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给学生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抓住儿童爱玩这个天性,寓教于乐,让玩中有数学,玩中有教育,让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如在教学《周长》时,我就创设这样的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老师当车头,谁愿意当车身?”这时,学生听见老师说玩游戏,高兴起来了,争着举起手,说:“我来,我来。”我就带着几个学生走了课室一圈,然后,就问:“从我们刚才走的路线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说:“我们走了课室一圈。”有人说:“我们走了课室两条长加两条宽。”有人说:“我们走的路线是课室地面的周长。”……从而再揭示周长的概念。巧设这样游戏性好玩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轻松理解“周长”这个抽象概念。
因此,创设一个好玩、有趣的情境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难,数学好玩。
三、从快乐出发,学习简单化的数学
打开文字、符号与图形语言的通道,让那些显得刻板的文字或符号变得鲜活的图形,从直观到抽象,从抽象到直观,让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共舞,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快乐。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虽然学生能把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分数”背诵出来,但我们可能无法确定他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因此,我采用简单的方法演绎了分数的教学:“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礼物给同学们—大蛋糕”我在黑板画了一个大大的蛋糕。“我把二分之一块蛋糕给这位同学,把另一块蛋糕的二分之一分给另一个同学,公平吗?”“公平”孩子们齐声答。“再画一个小蛋糕的二分之一,把这块小蛋糕的二分之一分给这位同学”“不公平,不公平!”孩子们马上说出来。“为什么?”“大蛋糕的二分之一大于小蛋糕的二分之一。”接着,通过画“一盒里两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是多少”“一盒里的蛋糕的二分之一是3个、4个,这盒蛋糕有多少个”,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了一盒蛋糕的个数不同,同样分出它的二分之一,数量也不同。通过比较,这个“1”可以表示1、2、3……个蛋糕。学生饶有兴致地画着大小不同、个数不同的蛋糕发现了分数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简单的思想与方法,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从快乐出发,学习生活化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富有情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生活中。在学生的眼睛里,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完圆的周长与直径时,让学生想办法求出校园最粗的一棵树的直径是多少?学习了“面积计算”可以让学生计算课室和自己卧室的面积。在教学完求平均数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数据,算出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乏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数学问题。
从快乐出发,设计个性化和弹性化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使每个学生都能走进数学本质,走向理性思维。
关键词:趣味性、好玩性、简单化、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原始的而不失去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变抽象为形象,将新知识和趣味性、好玩性、简单化、生活化联系起来,学习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的确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一、从快乐出发,学习趣味性的数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地说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愉快地接近或探讨某种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教学氛围中能否真正激起学生内在动机与智慧,是激发学习兴趣重要标志之一。
如我在教学求近似数的导入,就以地球与太阳的对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出示地球的图画,用童音介绍:“小朋友,我叫地球,你们都住在我的家里。我的直径有12756千米。”然后,出示太阳的图片,用老爷爷的声音介绍:“同学们,我就是你们每天看到的太阳,我为你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我的直径是1389000千米。”地球对太阳说:“太阳爷爷,你可真大呀!”太阳笑眯眯对地球说:“是啊!我的肚子大约可以装下130万个你。”强调和板书“130万”。就这样,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他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并不是那么难。
如在教学有关“5”的加减法时,我就创设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学们,我们今天到大森林里去游玩,开心吗?”学生一听到要去大森林里玩,个个都兴高采烈的。这时,课件出示美丽的大森林,“看看,草坪上有什么动物?”“小动物请你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好吗?”学生高兴的答:“好。”接着课件出示“5只小鸟”,让孩子快速数出有5只小鸟。课件再演示飞走2只小鸟。孩子还没等我提问就抢着说:“飞走了2只小鸟。”“还剩下3只小鸟。”……通过这样喜闻乐见的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因此,将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二、从快乐出发,学习好玩性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给学生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抓住儿童爱玩这个天性,寓教于乐,让玩中有数学,玩中有教育,让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如在教学《周长》时,我就创设这样的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老师当车头,谁愿意当车身?”这时,学生听见老师说玩游戏,高兴起来了,争着举起手,说:“我来,我来。”我就带着几个学生走了课室一圈,然后,就问:“从我们刚才走的路线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人说:“我们走了课室一圈。”有人说:“我们走了课室两条长加两条宽。”有人说:“我们走的路线是课室地面的周长。”……从而再揭示周长的概念。巧设这样游戏性好玩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轻松理解“周长”这个抽象概念。
因此,创设一个好玩、有趣的情境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难,数学好玩。
三、从快乐出发,学习简单化的数学
打开文字、符号与图形语言的通道,让那些显得刻板的文字或符号变得鲜活的图形,从直观到抽象,从抽象到直观,让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共舞,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快乐。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虽然学生能把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分数”背诵出来,但我们可能无法确定他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因此,我采用简单的方法演绎了分数的教学:“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份礼物给同学们—大蛋糕”我在黑板画了一个大大的蛋糕。“我把二分之一块蛋糕给这位同学,把另一块蛋糕的二分之一分给另一个同学,公平吗?”“公平”孩子们齐声答。“再画一个小蛋糕的二分之一,把这块小蛋糕的二分之一分给这位同学”“不公平,不公平!”孩子们马上说出来。“为什么?”“大蛋糕的二分之一大于小蛋糕的二分之一。”接着,通过画“一盒里两个蛋糕的二分之一是多少”“一盒里的蛋糕的二分之一是3个、4个,这盒蛋糕有多少个”,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了一盒蛋糕的个数不同,同样分出它的二分之一,数量也不同。通过比较,这个“1”可以表示1、2、3……个蛋糕。学生饶有兴致地画着大小不同、个数不同的蛋糕发现了分数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简单的思想与方法,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从快乐出发,学习生活化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富有情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生活中。在学生的眼睛里,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完圆的周长与直径时,让学生想办法求出校园最粗的一棵树的直径是多少?学习了“面积计算”可以让学生计算课室和自己卧室的面积。在教学完求平均数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数据,算出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乏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数学问题。
从快乐出发,设计个性化和弹性化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使每个学生都能走进数学本质,走向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