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技巧

【作者】 黄宾芳

【机构】 福建省宁德市第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发挥中学生独立完成写作的能力,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多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能够运用联想和想像表达思想内容。对中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培养他们优秀品德和个性不可或缺的内容。写作能力的提升就是学生对生活、社会进行感受、领悟、理解,从而提高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的过程。作文教学应摆脱次数少、提高慢、效果差、费力气的普遍现象。作文教学该何去何从?具体做法如下:一、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二、求“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三、仿写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四、想像让作文得以创新;五、阅读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六、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总之,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人生、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素质。
  关键词:学生是主体 求真是根本 仿写是途径 想像是创新 阅读是基础 生活是源泉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认真开展作文教学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唤醒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一、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①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雄狮”,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充分表现他们的天性。只有无拘无束,使学生与老师处在自由交流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逐渐被开掘出来,他们才能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我们再也不能扮演终审法官的角色,红笔一勾边,遍裁定了此次写作的成败。我认为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可以体现在作文评改方式上。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②因此,学生当堂写好作文后,先分小组互批互改,然后教师集中,就个别典型问题让学生讨论评价,使学生成为评改的积极参与者。
  例如,有一次评改某同学的习作《那一次,我流泪了》,我和学生同时写评语,然后讨论谁的评语更准确更生动。其结果是教师不如个别学生。我是从选材、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评价的,写的全是大套话。而学生则完全是从自己的感受评起。其中一位学生的评语是:在我看来是习以为常的,最不起眼的,而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感人,使人进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作者是个有心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们站高一点去观察生活吧。这样的评语不仅准确,而且应用恰当,文字优美。我当场表扬了这位学生,并用“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话来进一步唤醒、激励学生。在这坦率和谐的气氛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想超过老师。同时还能解除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不让学生有丝毫的顾虑,使他们自由的写真话,抒真情,用文章交流感情,用真情换真心。就这样,在学生互批互改、平等相处的环境中,学生们毫无顾忌地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写自己的生活,敞开心扉与教师、同学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唤醒了心中的创作欲望。
  二、求“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意思是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感动人。写文章要“辞以情发”就是这个道理。宋代的李涂精辟地指出:“文章不难于巧(技巧)而难于拙(自然朴实),不难于曲(内容曲折)而难于真(朴素),不难于细(繁琐细节)而难于粗(简赅),不难于华(华美)而难于质(质朴)。③写真话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根”,“感人心者,莫乎先情”,所以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只有真情流露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可以通过写日记来激发写生的写作兴趣、吐露真情。周国平说过:“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久的纯粹私人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之成为作家不仅仅为了某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乃是他的心灵的需要。”④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写各种日记,如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异域风情,传统习俗,社会现象等方面都可以纳入写日记的选材范畴。每个学生获取的知识与感受大相径庭,我们教师应指导他们对生活观察、思考、寻觅、发现、感悟、评价……要求他们不仅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
  例如,今年春节带领书法班的学生到社区参加义写春联的活动,活动结束后一位学生在《挥毫泼墨写佳联》中这样写到:“笔杆左右、前后摆动,清风带着竹墨之清香,飘在空中,令人神清气爽,那叔叔看着字,双眼如炬,他欣喜地接过春联。红纸墨字,传递的不仅是春联,更是一种欢欣、一份祝福!”。朴实、真诚的语言流露的是帮助群众写春联的幸福、满足与自信。教师还可以教会他们有顺序、有层次、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不仅要观察人、事、物、景的外部形态,更要透过现象,由表及里去发现独特的本质的东西,这样就能够写出质朴、自然、深刻的日记,读来无不让人心荡神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鼓励学生写身边的事,抒心中的情!
  三、仿写是作文教学的途径
  矛盾说:“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⑤模仿什么?是模仿作文的基本技法。因此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不仅应重视对课文的理解,更要注重分析、点拨文章是怎么写的,即对课文的逆向思考,把作者对生活的理解领悟、材料取舍、详略的安排等还原于写作的流程。把静态的文章还原于动态的的写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经典范文的滋养。为了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课文中的精彩片段都要求学生仿写,形成系列片段仿写训练。例如《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我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写景的方法,学会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去写景状物,把写景的方法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实际写作中,自然就知道从那些方面着手。这样反复训练,随着年纪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也就越来越娴熟。例如今年五一放假和几个学生一起去古田登山赏杜鹃,回来后一位学生就将这次春游的经历写成一篇作文《待到杜鹃烂漫时》文章描写生动活泼,得耐人寻味。“徐步草场间,纵然有荆棘盘路,也阻挡不了我去看杜鹃的脚步。看!那儿一簇!似在喷火吐艳的杜鹃让我目瞪口呆,那枝干遒劲有力,盘曲直上,不缺浩然之气。叶丛中,花朵是那样洁净高雅,火红的花瓣宛如孩子们的笑靥。向导说这里海拔高,前几天刚下过一场霜,有的杜鹃被打蔫了,它们有的垂下脑袋,好似在做出适当的让步,待霜过后,再舒展起腰身。我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杜鹃,如痴如醉。”这段文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杜鹃花的灿烂、顽强的特点,读来身临其境。再如,我在教《端午的鸭蛋》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模仿写一个片段来表现童真、童趣,有位学生就懂得展开丰富想像,虚实结合,耐人寻味。他是这样描写的:“金秋十月,稻谷成熟,每到这时,我就跟随爷爷去地里,他割稻,我玩耍。到了地里,放眼望去,金黄的稻谷就像大地母亲飘逸的头发。这时,地里可热闹了!小黑虫、小泥虫、长腿虫正在进行一场勇士比赛。只见它们目光炯炯,蓄势待发。小黑虫凭借自己身子小,先悄悄绕到长腿虫后面,想趁其不备,先下手为强。这一切被长腿虫看在眼里,待小黑虫快到之际,它长腿一勾,一扫,小黑虫“战卧沙场”了!现在轮到了长腿虫与小泥虫巅峰对决。他们朝对方猛得冲去,只见小泥虫一跃而起,趴到了长腿虫身上,长腿虫欲打不能,只好甘败下风,小泥虫拍手欢呼……“这段文字用质朴、疏淡的语言娓娓叙述,引起同学、老师对童年的怀想,对故乡的思念。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总之,教师应教给学生模仿佳作的写作方法,充分利用佳作的示范作用,技巧上模仿经典作品,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本方法。
  四、想像让作文得以创新
  何谓想像?它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也曾说过想像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可能成为诗人,也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甚至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可见想像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有了丰富的想像才能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莫言在《用想像扩展“故乡”》中这么说的,“一个小说家想像出的的情感经历比他真实的经历要更为宝贵,因为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毕竟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的。”虽然不是指导学生人人都要成为小说家,但写作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品味经典著作的名句,让学生感受想像的无穷魅力。例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的丰富想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通过想像,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冰清玉洁,空明澄澈的月夜的美景,使人如临其境。再如指导孩子们品析莫言小说中的比喻,莫言在《丰乳肥臀》中通过大胆想像尽显他比喻的风采,“八姐扔掉手中的水瓢,水瓢在地上弹跳着,咯咯响着,像一只求偶的雄蛙。”将瓢子落地瞬间的形态、声音描绘的淋漓尽致。又比如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原因之一就是诗歌的大胆的想像、夸张彰显了诗歌的豪放、大气。学生通过品读名句的训练思维更敏捷,更广阔,更独特,更灵活,更深刻,不仅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还培养了他们发散的思维,创新的思维,也培养了审美的情趣。例如,一位学生在《谈〈丰乳肥臀〉》中写到,“莫言在小说里用了成百上千的比喻,每一处都形象生动,更为这匹本来就美的锦布绣上了许多的动人的花朵。”学生现学现用,也学习作家运用想像的手法,比喻形象。总之,想像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唤醒学生创作欲望。
  五、阅读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⑥厚积而薄发。为了让学生作文的语言丰富而富有个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上学的年代里没有打下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的享受。”⑦可见读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提高写作的水平。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叶圣陶先生说,做几分人,才能做几分文。不读书,怎么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会作文?⑧但众所周知,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把课外阅读搬进了课堂,以阅读优秀期刊、名家名篇为主。当然,最初我也是惴惴不安,唯恐没有时间做大量的题而影响了成绩。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兴趣大增,写作水平有了提高,我的顾虑也就消除了。例如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下午,我将书包装得满满的,也没忘记装进《文化苦旅》《红高粱家族》、《智慧背囊》、《话说中国》、《思维与智慧》(和同学交换阅读)。苦熬苦度,好容易盼来了第四节,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还没打上课铃,已经将《思维与智慧》第一页翻开了,一股清新的油墨香扑鼻而来……”学生们就是这样喜欢这节阅读课,即使在考试前也取消,阅读由被动变主动。每周三篇读书笔记大部分同学都能自觉完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借助阅读,积少成多,学生曾加了知识的厚度,开阔了视野,思想认识不在肤浅,写作水平日渐提高。最大的收获是使一些作文方面有潜力的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一位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作文《品古文之美》,“读《滕王阁序》,我好像身临滕王阁前,高阁耸立,万壑争流,高朋满座,交谈甚欢。暮色笼罩着大地,我看到一个秀气的书生王勃朝这里徐徐走来,他站在阁楼中间,日头斜照,暮山微紫,即兴写下千古名文……”语言上句式整齐,运用短句,内容上富有文化底蕴,只有海量阅读的学生才能写出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章。陆游也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平日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储备多了,动起笔来,就会如春蚕吐丝,源源不断。
  六、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⑩中国有句古话:“处处留心皆学问”。我常常告诉学生,作文若脱离生活就失去了“根”,失去了生命力。所以要热爱生活,思考生活。鼓励学生写身边的事,开放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的人和事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精心审察,锐意捕捉。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倾听时代前进的步伐,迅速而深刻地感受到时代蕴涵的芬香。试读下面一则日记片段:“爷爷把稻谷割好了,我帮忙打谷。我颇有节奏地踩着打谷机,踩出了丰收的喜悦,霞光映红了我们的脸,欢欣与满足漾在心头。老屋、老田、爷爷、我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童年如歌、如画、欢乐永远……”这是摘自班级学生写的《童年最快乐》,写他去年国庆回老家帮爷爷割稻谷的真实感受。再如,一位学生写他的家乡霍童古镇,“渐渐地深深的小巷醒了,窄窄的青石板路两侧,精致线狮,米糕光饼,铁器木具,摆放整齐。徘徊巷口,一股光饼的清香将我引入百转千回的巷内,那光饼是经和面、揉搓、制形、生炉、炭烤而得成,其中,炭烤是最为有趣,一个传统的烤炉,为桶状,将光饼附于四壁,加以炭烧,遂烤而成形。其色金黄,赏之吉利;其味劲道,嚼之韧性;其形为圆,观之悦目。它的香气,淡淡谷香又融入了清清山泉的冽爽,令人垂诞三尺。米糕,也是霍童的绝味,形或方或长,色或白或灰,味或咸或甜,它的香气,浓浓糯米香中带缕缕芝麻香,又融入了花生那诱人之香,使人闻之纷纷解囊。那米糕光饼的醇香,默默地带我走进古镇文化的深处。”小作者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去写家乡的美食光饼、米糕,读来如闻其味、如食其物,如回故乡,记住乡愁。
  莫言说童年是作家的摇篮,童年有着与你血相连的情感。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以上这样的习作比起那些编造的故事、空洞的豪言真实得多,生动得多,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反映出生活的真实。所以建议学生写童年、故乡,感受浓浓的乡情;写旅途中的见闻感受,感受自然的巧夺天工;留意社会生活见闻,感受人间真情;挖掘学校生活插曲,体会同学情、师生情;领悟成长的酸甜苦辣,张扬社会的正能量……试想,学生若长期进行这种练笔,提高作文能力就不是一句空话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生笔下,自然景观描绘得优美、生动;社会生活叙述得有血有肉,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有了丰厚的亲身经历,深厚的情感体验。
  总之,教师要认真研究探讨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不可急功近利,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切实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二期 第58页
  ②《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二期 第59页
  ③《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一期 第50页
  ④《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二期 第59页
  ⑤《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七期 第29页
  ⑥《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2006.12 第5页
  ⑦《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三期 第14页
  ⑧《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三期 第15页
  ⑨《我和语文教学》(于漪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82页)
  ⑩《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2006.12 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