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西小召镇中心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
【作者】 田 冰
【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1]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施行)》,提出了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该文件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它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据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指小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应着重于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现阶段,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最主要的途径有信息技术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重视。
一、调查背景
调查时间:2015年3月中旬
调查地点:西小召镇中心校
调查对象: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及校长和信息技术课老师
调查方式:对学生实行问卷调查、同学生谈话、和老师交流。
调查目的: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于是,如何培养信息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改革基础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信息人才的共同举措。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渠道,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这一创造性工具。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此,以西小召镇中心校为对象进行研究。
二、调查结果
1、对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熟悉情况;
调查结果:熟悉WORD的人占95%;能熟练使用EXCEL的同学没有,会一点的同学占6%,不会使用的同学占94%;熟悉PowerPoint的同学占10%,会一点的同学占79%,不会使用的同学占11%。
我们看到学生们对常用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不好,同学们主要停留在了解一点,知道该软件的层次,离熟练使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2、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看来老师的教学过程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
3、对学生与计算机的接触;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很少在学校使用计算机,由于农村经济条件不太理想的缘故,大部分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总的来说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不理想。
4、对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课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充分把握上课时间来学习本学科的相关内容。虽然教学条件差,同学们上信息技术课的表现还好,学习态度认真,信息技术课上主要完成以下几件事情:认真听课做笔记,自己看书等。针对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59%的同学认为教学条件差,25%的同学认为教师水平有限,13%的同学觉得教学模式呆板,3%的同学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看来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要素。学生希望学校可以重视我们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上信息技术课的环境。
三、分析调查数据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情况不理想。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分布的极端不均
现在的孩子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孩子的培养上是不惜成本,想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而学生家长普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县城的学校,觉得农村的学校比不上县城的,事实上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回想到自己一路的成长经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所以从一开始入学直至初中都是在农村上的。还记得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学年经历了15个代课老师,而且老师基本上都是村里的初中毕业生。别说全面发展,就连最基础的语文、数学教育都保证不了,更别谈信息技术教育。
为什么城里的教育比农村的要好呢?我觉得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一个学校都没有了生源,还谈什么强大的师资队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去了城里,农村学校的所剩无几,很显然教育部门不会为该学校的分配全面的老师。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整个学校目前只有一名学生,一个老师,而该教师是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师。另外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政府正在尝试将一些学校合并,但是这项工作做得不彻底,就会使学生的切身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失,这也是导致农村的教育比不上县城教育的原因。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在政府的帮助下在一个乡或镇成立一所六年制的小学,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源。我觉得通过上述方法可以避免大量的农村子女涌向城市,才可以兼顾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才可以尽量使大家接受的平等的教育。在这里我补充一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清
虽然国家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小考、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信息技术教育无升学压力,所以,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谁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更不会注意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会计算机操作,能打字,能写几篇文章就行了。此外,也有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等于没有开设,大多数上课时间会被一些主科(语文、数学、外语)老师所占,导致信息技术老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甚至信息技术老师会去代语数外课程。非个别教师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不使用信息技术照样能把课上好。如果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升学的必考科目中,那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三)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很少,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目前农村小学由于重视程度、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因素,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们肩负着从“计算机老师”过度到“信息技术老师”的使命。一个学校的校长讲到:我们也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信息人才,但是这样的师资状况,实在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
(四)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科学
座谈中,教师感觉教材内容多、杂,课时不够,实际上教材只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教教材,把教材上内容一点不漏进行介绍,而是去用教材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备课,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对教材再创作。个人认为,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能够真正体现信息技术教师的价值。在以前,其他学科教师教不好课,校长就让带计算机课,而现在的教材,就是真正的计算机科班出身的教师,如果不努力,都不能胜任,更何况半路出家的教师了,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展示的平台,如果努力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可以上出有新意、精彩的课,而以前的教材,大都是教软件,一般很难上出新意,大家往往差别不大。
信息技术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设置不规范。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的低水平制约了他们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很好地选用和利用。讲授的内容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技能,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讲授知识——练习操作”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失去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获取、选择、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真正意义,把信息技术教育当成了计算机的机械教育。大家认为现阶段学习信息技术实际是是在学习打字。
(五)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跟不上、软硬件不同步
在调查中了解到,各小学的信息技术装备不是太理想,而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硬件设备不多,而软件和资源更少。老师在讲课时最常用的就是PPT课件,别的教学软件基本上不用。只有在公开课或应付检查时,才会看到各种教学软件。针对此问题,我觉得县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我县各小学均具备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基础。
总之,以上几个因素环环相扣,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四、实践总结和体会:
虽然这次调查存在着缺点,如调查对象少代表性差,问卷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但这是我此次调查的有关结果。其中有些看法或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最后,真心地希望:各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属于学生的那片天空一样的蓝。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BCA110020)重点子课题“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田冰,女,1980-,内蒙古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中学一级,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施行)》,提出了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该文件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它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在其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强调了伦理问题,提出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要求。据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指小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应着重于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现阶段,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最主要的途径有信息技术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重视。
一、调查背景
调查时间:2015年3月中旬
调查地点:西小召镇中心校
调查对象: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及校长和信息技术课老师
调查方式:对学生实行问卷调查、同学生谈话、和老师交流。
调查目的: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于是,如何培养信息人才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改革基础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信息人才的共同举措。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渠道,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这一创造性工具。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此,以西小召镇中心校为对象进行研究。
二、调查结果
1、对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熟悉情况;
调查结果:熟悉WORD的人占95%;能熟练使用EXCEL的同学没有,会一点的同学占6%,不会使用的同学占94%;熟悉PowerPoint的同学占10%,会一点的同学占79%,不会使用的同学占11%。
我们看到学生们对常用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不好,同学们主要停留在了解一点,知道该软件的层次,离熟练使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2、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看来老师的教学过程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
3、对学生与计算机的接触;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很少在学校使用计算机,由于农村经济条件不太理想的缘故,大部分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总的来说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不理想。
4、对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课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充分把握上课时间来学习本学科的相关内容。虽然教学条件差,同学们上信息技术课的表现还好,学习态度认真,信息技术课上主要完成以下几件事情:认真听课做笔记,自己看书等。针对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59%的同学认为教学条件差,25%的同学认为教师水平有限,13%的同学觉得教学模式呆板,3%的同学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看来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要素。学生希望学校可以重视我们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的上信息技术课的环境。
三、分析调查数据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情况不理想。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分布的极端不均
现在的孩子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孩子的培养上是不惜成本,想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而学生家长普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县城的学校,觉得农村的学校比不上县城的,事实上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回想到自己一路的成长经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所以从一开始入学直至初中都是在农村上的。还记得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学年经历了15个代课老师,而且老师基本上都是村里的初中毕业生。别说全面发展,就连最基础的语文、数学教育都保证不了,更别谈信息技术教育。
为什么城里的教育比农村的要好呢?我觉得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一个学校都没有了生源,还谈什么强大的师资队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去了城里,农村学校的所剩无几,很显然教育部门不会为该学校的分配全面的老师。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整个学校目前只有一名学生,一个老师,而该教师是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师。另外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政府正在尝试将一些学校合并,但是这项工作做得不彻底,就会使学生的切身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失,这也是导致农村的教育比不上县城教育的原因。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上述问题:在政府的帮助下在一个乡或镇成立一所六年制的小学,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确保完备的教学资源。我觉得通过上述方法可以避免大量的农村子女涌向城市,才可以兼顾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才可以尽量使大家接受的平等的教育。在这里我补充一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清
虽然国家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小考、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信息技术教育无升学压力,所以,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谁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更不会注意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会计算机操作,能打字,能写几篇文章就行了。此外,也有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等于没有开设,大多数上课时间会被一些主科(语文、数学、外语)老师所占,导致信息技术老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甚至信息技术老师会去代语数外课程。非个别教师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不使用信息技术照样能把课上好。如果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升学的必考科目中,那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三)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很少,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目前农村小学由于重视程度、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因素,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们肩负着从“计算机老师”过度到“信息技术老师”的使命。一个学校的校长讲到:我们也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信息人才,但是这样的师资状况,实在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
(四)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科学
座谈中,教师感觉教材内容多、杂,课时不够,实际上教材只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教教材,把教材上内容一点不漏进行介绍,而是去用教材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备课,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对教材再创作。个人认为,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能够真正体现信息技术教师的价值。在以前,其他学科教师教不好课,校长就让带计算机课,而现在的教材,就是真正的计算机科班出身的教师,如果不努力,都不能胜任,更何况半路出家的教师了,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展示的平台,如果努力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可以上出有新意、精彩的课,而以前的教材,大都是教软件,一般很难上出新意,大家往往差别不大。
信息技术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设置不规范。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的低水平制约了他们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很好地选用和利用。讲授的内容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技能,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讲授知识——练习操作”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失去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获取、选择、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真正意义,把信息技术教育当成了计算机的机械教育。大家认为现阶段学习信息技术实际是是在学习打字。
(五)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跟不上、软硬件不同步
在调查中了解到,各小学的信息技术装备不是太理想,而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硬件设备不多,而软件和资源更少。老师在讲课时最常用的就是PPT课件,别的教学软件基本上不用。只有在公开课或应付检查时,才会看到各种教学软件。针对此问题,我觉得县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我县各小学均具备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基础。
总之,以上几个因素环环相扣,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四、实践总结和体会:
虽然这次调查存在着缺点,如调查对象少代表性差,问卷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但这是我此次调查的有关结果。其中有些看法或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最后,真心地希望:各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属于学生的那片天空一样的蓝。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BCA110020)重点子课题“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田冰,女,1980-,内蒙古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中学一级,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