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探究式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余 林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地理课堂应用探究式教学,就需要我们以问题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在情境促发下,使其进行探究解疑,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应用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到应用,既体现了教师新课改实践精神,又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更在于促进学生探究创新品质的培养。将此与高中地理课堂结缘,使其得到应用,可以成功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从繁重的“高考备考”中解脱出来,成为自主学习人。下面,我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谈谈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一、巧设探究性问题诱思,引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何让学生一开课便生疑质疑,是我们在课前教学设计必须认真思考的准备工作。只有做好了这项准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有疑”学习。实践中,我从了解课标目标,熟读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入手,以教材为依据设计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引入新课,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与传统直奔主题的教学方式相比,显然更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愤悱”状态快速产生。而直接讲述知识的灌输式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我们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教有疑”引“学有疑”来开启新课,不但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思维,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带来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全球分布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全球分布规律”来设计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给地球自然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学生思维受到激发,产生了主动思考,从而使自身快速投入到新知学习之中。
二、创建探究式情境激趣,开启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强劲动力。新知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参与是将其主体引入学习之中的第一步,而要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而主动学习就需要给学生注入情感动力,使之积极参与。对于高中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认知性,只要他们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就会体验到“原来如此”的趣味性,因而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因此,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贴近自然创建情境来引发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而传统教学,教师往往不注重这一设计,不创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情境,认为高中学生应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应该主动学习。这其实是特大错误,任何人学习都需要情感和兴趣支撑。因此,我们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首先就应把激趣作为教学首始,将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构建集生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开启新课教学。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我们就可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情境,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除了地震给人们带来严重影响,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这样作为探究式学习的“引子”,学生兴趣自然被激发,产生探究情感。
三、加强探究式学习指导,引领主体
我们知道,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是知识自我建构的主体。只有他们主体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学习才有效果。然而他们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缺乏方向性和目标性,导致探究式学习过于盲目,效率过低,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往往会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自身主导作用。我们常说,课堂是“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双主体”的对话互动。如果忽视一边(双边活动)而注重另一边,显然是与教学本质相悖的。因此,我们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湿地资源的开发保护”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梯度设问的方式去逐步引导学生,例如,“什么叫做湿地?”“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可以将湿地分为哪几类?”“我国湿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其分布与哪个气候要素密切相关?”“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这样的激励式语言,意在激发学生“对话”去思考,去探究。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师生互动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课堂互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中,我们常用的互动方式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在应用中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呈现了探究性问题和创设了探究性情境之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学习,之后的学习收获的讨论交流,汇报展示等环节中,都要体现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人口增长对资源有哪些影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资源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既体现了互动理念,又促进了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方法与合作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是明显的。在今天,我们虽然说教无定法,但还是有很多规律可循可探究的。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我们一定要以学生实际以及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注重学生主体兴趣和情感激发,强调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只有这样,我们应用新理念、新模式教学,才能收到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栋芳,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尹咏梅,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上旬),2014年。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应用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得到应用,既体现了教师新课改实践精神,又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更在于促进学生探究创新品质的培养。将此与高中地理课堂结缘,使其得到应用,可以成功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从繁重的“高考备考”中解脱出来,成为自主学习人。下面,我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谈谈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一、巧设探究性问题诱思,引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何让学生一开课便生疑质疑,是我们在课前教学设计必须认真思考的准备工作。只有做好了这项准备,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有疑”学习。实践中,我从了解课标目标,熟读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入手,以教材为依据设计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引入新课,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与传统直奔主题的教学方式相比,显然更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愤悱”状态快速产生。而直接讲述知识的灌输式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我们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教有疑”引“学有疑”来开启新课,不但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思维,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带来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全球分布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全球分布规律”来设计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给地球自然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学生思维受到激发,产生了主动思考,从而使自身快速投入到新知学习之中。
二、创建探究式情境激趣,开启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强劲动力。新知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参与是将其主体引入学习之中的第一步,而要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而主动学习就需要给学生注入情感动力,使之积极参与。对于高中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认知性,只要他们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就会体验到“原来如此”的趣味性,因而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因此,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贴近自然创建情境来引发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而传统教学,教师往往不注重这一设计,不创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情境,认为高中学生应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应该主动学习。这其实是特大错误,任何人学习都需要情感和兴趣支撑。因此,我们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首先就应把激趣作为教学首始,将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构建集生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开启新课教学。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我们就可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情境,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除了地震给人们带来严重影响,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这样作为探究式学习的“引子”,学生兴趣自然被激发,产生探究情感。
三、加强探究式学习指导,引领主体
我们知道,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是知识自我建构的主体。只有他们主体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学习才有效果。然而他们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缺乏方向性和目标性,导致探究式学习过于盲目,效率过低,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往往会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自身主导作用。我们常说,课堂是“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双主体”的对话互动。如果忽视一边(双边活动)而注重另一边,显然是与教学本质相悖的。因此,我们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湿地资源的开发保护”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梯度设问的方式去逐步引导学生,例如,“什么叫做湿地?”“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可以将湿地分为哪几类?”“我国湿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其分布与哪个气候要素密切相关?”“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这样的激励式语言,意在激发学生“对话”去思考,去探究。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师生互动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课堂互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中,我们常用的互动方式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在应用中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呈现了探究性问题和创设了探究性情境之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学习,之后的学习收获的讨论交流,汇报展示等环节中,都要体现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人口增长对资源有哪些影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资源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既体现了互动理念,又促进了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方法与合作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是明显的。在今天,我们虽然说教无定法,但还是有很多规律可循可探究的。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我们一定要以学生实际以及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注重学生主体兴趣和情感激发,强调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只有这样,我们应用新理念、新模式教学,才能收到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栋芳,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尹咏梅,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上旬),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