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何绍基略谈书法创作中的碑帖结合——以《张迁碑》为例
【作者】 李裕欣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汉隶是中国书法的精髓,清代大兴“汉学”和“尊碑卑帖”的书学思想,使隶书的发展兴衰交迭。清代的隶书个性张扬,碑派帖派的分歧无疑给隶书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何绍基作为“清代第一书家”以回碗执笔法自立门户自成一家,以独特的技法融合自己的独到的书学思想,使隶书的发展进一步向前推进。作为碑帖结合的集大成者,他能入古出新,以其独特的碑帖结合观念指引着他创作的道路,这对于我们研究当代书法创作存在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书法史,隶书萌生于战国,发展于秦代,成熟于两汉。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尤以《张迁碑》为代表,为学习者所推崇。隶书的发展经历了异彩纷呈的两汉分隶到气格卑俗的晋唐隶书,再到气息靡弱的宋元明三代隶书,最后到个性张扬的清代隶书,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书学特征。艺术的思想风格呈现多元化,探究艺术的发展历程,研讨时代审美特征,对于促进隶书书法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汉碑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重视,如现存碑刻《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都对当今的书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自宋以后至明末清初,书法的发展主要在帖学的范畴内,以师法晋唐传统为主,那时的风格流派虽然很多,然尚无师帖师碑之说。直至清代,由于金石学在考据学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且金石学与书法的结合,最终导致了碑学书法的兴起,从而打破了帖学书法的长期垄断。从此以后碑帖结合一直是众多书法家试图追求的书法创作方向。
清人书家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隶书,在创作中融合碑帖观念,使隶书的金石趣味更浓一些。何绍基以“悬臂回腕执笔法”的颤笔书写隶书,拙朴异常。他把学碑与学帖结合起来,使他的书法既保留了帖的神韵,又具有碑的气息,从而成为有清以来成功融汇碑与帖的著名书法家。远看历史,清代的碑学运动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今天,我们认真地思考这些书学思想,不难发现何绍基是碑帖结合的开宗立派之人。何绍基学书每临一碑都有我意,以我为主,独创新意。下面我就从何绍基临习《张迁碑》后的创作风格和思路做一简单的分析。《张迁碑》全称《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其用笔方正,结构严谨,运笔朴拙,刚劲沉着,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张迁碑》的特点,“方板迟重,古拙稚气”。然而,书法家何绍基以其独特的篆法用笔来表现大拙厚重的《张迁碑》,他曾说:“悬臂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学习书法应该追本溯源。在书法学习中何绍基把篆分意度作为一种具体的审美追求,临写书法要重骨不重姿。所以他每临一碑都有不同的气 韵和方法。我们所熟悉的《张迁碑》是以方笔起笔的,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起承转合都比较刚劲有力。然而何绍基却以圆笔起转,他用前人少用的虚笔、涨墨的笔法书写《张迁碑》,笔法跳荡多姿,线条饱满格调高雅。所临《张迁碑》侧重起笔收笔和提按转折,以再现原碑结体风貌。虽然字的外貌不似厚重,却另有灵动之姿,不失其朴拙之态。就连《张迁碑》这样雄健的方笔之作,在他笔下表现出来的仍然是骨劲肉丰的何氏风范,可以说他做到了碑与帖的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把握住用笔的凝重苍厚和字形的结体构成特点之外,运笔中加入顿挫颤抖的动作,放笔直书,所临法碑不失其灵性。正如启功先生所言:“透过刀锋看笔锋。”他的每一笔都有其用笔特色,从而能深刻理解到帖中碑体的神韵。所以我们在创作中也要注重碑帖结合,注重分析其字法结体特征,融会贯通,做到能走进去,更能走出来。
在当代的隶书创作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创作由重现视觉效果而转向
“巧”和“趣”“味”的追求上。书法家们不满足从正统的秦汉隶书中汲取精华,还将简牍、帛书,甚至包括出土的古代所有字迹加以融合,从中取长补短。何绍基以其篆楷行草的笔法运用到隶书创作中,独创新意。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深入研究和反复地临习,碑帖结合运用恰当,才能入古出新,形成自己鲜明的书风。
何绍基作为晚清书法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他致力于碑和帖结合的书学思想。他每临一碑“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则临写时之精神,专注某一端”。他为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书学指导思想。自觉追求碑与帖融汇的书法家,往往视野开阔,在用笔造型等方面,可以从碑与帖两大系统资源中选择继承,那么他今后的创作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当代的书法创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做到创新。既要注重视觉表现力,又要巧趣横生。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底蕴深厚,有其精髓所在,深得历代书法家研究。在这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做到碑与帖的结合后,取其气质,灌以我意,才能在当今这个时代中标新立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何绍基隶书的成功,有其积极的意义,可以说何绍基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书学思想,为我们的书法学习和创新提供了丰富有力的启示。不要毕肖于某碑某帖或某家某派,我们要站在高人的肩上,用心探索艺术之妙理,不重形似,追求神采的把握,始终不忘一个“我”字,艺术有“我”才能有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潘池勇.《透过张迁碑形体构成分析其风格特征 》[D].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 2012
[2]崔伟.《融汇碑与帖—何绍基的书学思想》[J].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3]黄振东.《汉隶张迁碑字法浅析》[D].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 2010
[4]崔伟.《中国书法家全集·何绍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崔伟.《从临摹到创作·何绍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6]洪丕谟.《点击中国书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纵观书法史,隶书萌生于战国,发展于秦代,成熟于两汉。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尤以《张迁碑》为代表,为学习者所推崇。隶书的发展经历了异彩纷呈的两汉分隶到气格卑俗的晋唐隶书,再到气息靡弱的宋元明三代隶书,最后到个性张扬的清代隶书,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书学特征。艺术的思想风格呈现多元化,探究艺术的发展历程,研讨时代审美特征,对于促进隶书书法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汉碑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重视,如现存碑刻《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都对当今的书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自宋以后至明末清初,书法的发展主要在帖学的范畴内,以师法晋唐传统为主,那时的风格流派虽然很多,然尚无师帖师碑之说。直至清代,由于金石学在考据学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且金石学与书法的结合,最终导致了碑学书法的兴起,从而打破了帖学书法的长期垄断。从此以后碑帖结合一直是众多书法家试图追求的书法创作方向。
清人书家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隶书,在创作中融合碑帖观念,使隶书的金石趣味更浓一些。何绍基以“悬臂回腕执笔法”的颤笔书写隶书,拙朴异常。他把学碑与学帖结合起来,使他的书法既保留了帖的神韵,又具有碑的气息,从而成为有清以来成功融汇碑与帖的著名书法家。远看历史,清代的碑学运动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今天,我们认真地思考这些书学思想,不难发现何绍基是碑帖结合的开宗立派之人。何绍基学书每临一碑都有我意,以我为主,独创新意。下面我就从何绍基临习《张迁碑》后的创作风格和思路做一简单的分析。《张迁碑》全称《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其用笔方正,结构严谨,运笔朴拙,刚劲沉着,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张迁碑》的特点,“方板迟重,古拙稚气”。然而,书法家何绍基以其独特的篆法用笔来表现大拙厚重的《张迁碑》,他曾说:“悬臂临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学习书法应该追本溯源。在书法学习中何绍基把篆分意度作为一种具体的审美追求,临写书法要重骨不重姿。所以他每临一碑都有不同的气 韵和方法。我们所熟悉的《张迁碑》是以方笔起笔的,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起承转合都比较刚劲有力。然而何绍基却以圆笔起转,他用前人少用的虚笔、涨墨的笔法书写《张迁碑》,笔法跳荡多姿,线条饱满格调高雅。所临《张迁碑》侧重起笔收笔和提按转折,以再现原碑结体风貌。虽然字的外貌不似厚重,却另有灵动之姿,不失其朴拙之态。就连《张迁碑》这样雄健的方笔之作,在他笔下表现出来的仍然是骨劲肉丰的何氏风范,可以说他做到了碑与帖的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把握住用笔的凝重苍厚和字形的结体构成特点之外,运笔中加入顿挫颤抖的动作,放笔直书,所临法碑不失其灵性。正如启功先生所言:“透过刀锋看笔锋。”他的每一笔都有其用笔特色,从而能深刻理解到帖中碑体的神韵。所以我们在创作中也要注重碑帖结合,注重分析其字法结体特征,融会贯通,做到能走进去,更能走出来。
在当代的隶书创作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创作由重现视觉效果而转向
“巧”和“趣”“味”的追求上。书法家们不满足从正统的秦汉隶书中汲取精华,还将简牍、帛书,甚至包括出土的古代所有字迹加以融合,从中取长补短。何绍基以其篆楷行草的笔法运用到隶书创作中,独创新意。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深入研究和反复地临习,碑帖结合运用恰当,才能入古出新,形成自己鲜明的书风。
何绍基作为晚清书法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他致力于碑和帖结合的书学思想。他每临一碑“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则临写时之精神,专注某一端”。他为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书学指导思想。自觉追求碑与帖融汇的书法家,往往视野开阔,在用笔造型等方面,可以从碑与帖两大系统资源中选择继承,那么他今后的创作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当代的书法创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做到创新。既要注重视觉表现力,又要巧趣横生。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底蕴深厚,有其精髓所在,深得历代书法家研究。在这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做到碑与帖的结合后,取其气质,灌以我意,才能在当今这个时代中标新立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何绍基隶书的成功,有其积极的意义,可以说何绍基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书学思想,为我们的书法学习和创新提供了丰富有力的启示。不要毕肖于某碑某帖或某家某派,我们要站在高人的肩上,用心探索艺术之妙理,不重形似,追求神采的把握,始终不忘一个“我”字,艺术有“我”才能有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潘池勇.《透过张迁碑形体构成分析其风格特征 》[D].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 2012
[2]崔伟.《融汇碑与帖—何绍基的书学思想》[J].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3]黄振东.《汉隶张迁碑字法浅析》[D].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 2010
[4]崔伟.《中国书法家全集·何绍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崔伟.《从临摹到创作·何绍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6]洪丕谟.《点击中国书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