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作者】 路 静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一定的教育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强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产生的新的情感,并把这种追求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地理教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情感教育 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情感领域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我们应重视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运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激发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有情感交流。在地理教学中强调情感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过程、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地理学科特点而言,为了做到以上方面,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深入学生 创设情感: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所以,教师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情感因素对课堂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群体,全面了解学生心态。由于情感具有固有的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既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与之相关的事物上。根据情感的特性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化学生。
其次,在施教时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非智力品质、习惯用的学习方法、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灵敏度、学生的困难、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各种因素。只有把握住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受课堂情绪的影响。课堂情绪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它反映出课堂教学情境跟学生心理间的关系,课堂情绪表现有多种,比如:积极;沉闷;消极等等。各种类型的课堂情绪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即可根据学生现实情况来创设相应的情景,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学生们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作为任课老师,应该时常参加同学们的班会、生活会、家长会等活动。学生得病了,应一道随其他同学去医院看望。“爱是心灵的呼唤”,用爱心去打动每一个学生,他们就会对老师“亲”,就会喜欢你教的地理课,这样就为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适时鼓励 激发情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鼓励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使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措施。鼓励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运用简单、适当的鼓励性用语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功和失败。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动力。相反在学生遭到失败时,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并且寻求失败的不利因素,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能力、不足和教训,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情感,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尤其是教师对待差生的的态度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差生学习差的原因。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教育,以期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差生的学习现状以及产生过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种因素集中到一点,即他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失败后,随着失败的积累、同学的评价和任课教师的评定,逐步形成了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有的学生虽经补课,不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失败心态,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原则,适时加强鼓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尤其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更要发挥鼓励的动力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增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使苦学、厌学的现状转化为”乐学”、”好学”。
三、梯度教育 探索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根据班级学生实体的具体情况来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或考试时,要精心设计试题,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的,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地理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教师通过“引导式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抓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探索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
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在课堂进行渗透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潜在素材,在课堂上相互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而另一目标就是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体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所以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是渗透着每一个知识点,学生也容易联想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适时进行教育,不要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空话。?
地理学科情感陶冶的核心应当是爱国主义情感,具体体现在对国家的认同、忠诚与热爱。中学地理学科一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理学科中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素材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和优越性;②资源丰富,物产富饶;③人口众多,人均量少;④民族众多,文化灿烂;⑤地区差异大,自然灾害多发;⑥与领土、领空、领海权有关的内容;⑦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⑧经济发展快,仍属发展中国家等。通过这些主要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与感受地理国情,培养青少年对国家的全方位的立体认识,产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忠诚与热爱。
五、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如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一课中,我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同时,还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把黄河化害为利的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产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我说:“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发起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六、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又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向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育目标在内容上,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拓宽了地理教育目标的领域,增强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从地理教育的整体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将产生积极的意义,也体现新课改精神所倡导的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它作为终极目标也是重要参考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以实现地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虹.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学月刊,2008,12.
顾娟.地理新课程中的美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南宁: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刘玉颖.论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福州:福建地理,2005,6.
葛为劳.高中地理教学情感领域目标的实施策略初探[J].文教资料,2006,(1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 情感教育 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情感领域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我们应重视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运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激发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有情感交流。在地理教学中强调情感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过程、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地理学科特点而言,为了做到以上方面,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深入学生 创设情感: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所以,教师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情感因素对课堂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群体,全面了解学生心态。由于情感具有固有的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既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与之相关的事物上。根据情感的特性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化学生。
其次,在施教时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非智力品质、习惯用的学习方法、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灵敏度、学生的困难、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各种因素。只有把握住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受课堂情绪的影响。课堂情绪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它反映出课堂教学情境跟学生心理间的关系,课堂情绪表现有多种,比如:积极;沉闷;消极等等。各种类型的课堂情绪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即可根据学生现实情况来创设相应的情景,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学生们会有一种愉快的心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作为任课老师,应该时常参加同学们的班会、生活会、家长会等活动。学生得病了,应一道随其他同学去医院看望。“爱是心灵的呼唤”,用爱心去打动每一个学生,他们就会对老师“亲”,就会喜欢你教的地理课,这样就为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适时鼓励 激发情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鼓励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使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措施。鼓励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运用简单、适当的鼓励性用语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功和失败。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动力。相反在学生遭到失败时,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并且寻求失败的不利因素,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能力、不足和教训,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情感,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尤其是教师对待差生的的态度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差生学习差的原因。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教育,以期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差生的学习现状以及产生过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种因素集中到一点,即他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失败后,随着失败的积累、同学的评价和任课教师的评定,逐步形成了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有的学生虽经补课,不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失败心态,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原则,适时加强鼓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尤其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更要发挥鼓励的动力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增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使苦学、厌学的现状转化为”乐学”、”好学”。
三、梯度教育 探索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根据班级学生实体的具体情况来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或考试时,要精心设计试题,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的,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地理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教师通过“引导式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抓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探索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
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在课堂进行渗透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潜在素材,在课堂上相互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而另一目标就是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体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所以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却是渗透着每一个知识点,学生也容易联想和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适时进行教育,不要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空话。?
地理学科情感陶冶的核心应当是爱国主义情感,具体体现在对国家的认同、忠诚与热爱。中学地理学科一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理学科中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素材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和优越性;②资源丰富,物产富饶;③人口众多,人均量少;④民族众多,文化灿烂;⑤地区差异大,自然灾害多发;⑥与领土、领空、领海权有关的内容;⑦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⑧经济发展快,仍属发展中国家等。通过这些主要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与感受地理国情,培养青少年对国家的全方位的立体认识,产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忠诚与热爱。
五、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如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一课中,我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同时,还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把黄河化害为利的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产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我说:“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发起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六、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了。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又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向位置的关系,采用动画效果,很自然、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育目标在内容上,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拓宽了地理教育目标的领域,增强了地理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从地理教育的整体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将产生积极的意义,也体现新课改精神所倡导的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和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它作为终极目标也是重要参考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以实现地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虹.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学月刊,2008,12.
顾娟.地理新课程中的美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南宁: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刘玉颖.论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福州:福建地理,2005,6.
葛为劳.高中地理教学情感领域目标的实施策略初探[J].文教资料,2006,(11).